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长三角地区轨道交通网络化的构建为长三角地区旅游深度一体化提供了新契机,促使长三角地区形成“一小时都市旅游圈”.长三角地区区域旅游合作进入深度一体化阶段,但需要克服行业标准不统一、旅游政策不协调等制度性阻滞.通过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共同促进长三角地区区域旅游一体化从事件推动型合作向常态化合作机制协调转变,实现区域旅游统一规划、立法、行业标准、公共服务、市场监管、产业政策协调等多方面制度建设,把长三角地区打造成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实现我国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一体化是我国当前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旅游业发展在助推长三角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综合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分析等方法探索长三角城市群26个核心城市2007—2017年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面板Tobit回归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内旅游生态效率存在着显著不均衡性,研究期内旅游生态高效率城市有所减少,较高效率城市数量增加,低旅游生态效率城市增多且呈现向城市群西部敛缩的态势。(2)长三角城市群内旅游生态效率两级分化程度和地区之间的非均衡性在逐步减小。(3)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东部大于西部,北部大于南部,东西方向上非均衡性比南北方向更加显著。(4)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表现为以空间负相关为主的分布特征,空间异质性大于空间集聚性。(5)旅游经济规模、旅游产业结构、科技创新水平、城镇化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对外开放水平对城市群整体和不同省市旅游生态效率影响的空间异质性较强。  相似文献   

3.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范围不断扩大,融入区域一体化的城市不断增加,对区域城市环境协同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采用2003—2019年中国225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评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地区环境治理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能显著促进整体城市和原位城市的污染排放强度下降,但对新进城市的环境治理影响并不显著。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不同规模城市的环境治理效应没有显著差异;对非资源型城市和高行政等级城市的环境改善作用则优于资源型城市和低行政等级城市。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带来污染排放强度整体下降,这一结果主要来自经济集聚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来自产业结构升级的环境治理效应并不显著;同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环境治理具有显著的反向空间溢出效应,即在降低本地污染排放强度的同时,加大了周边城市污染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4.
运用熵权集对分析方法,从城市群整体旅游竞争力和单体城市旅游竞争力两个角度对长三角城市群及区内30座城市2009—2014年的旅游竞争力变化趋势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整体旅游竞争力较高,总体呈现平稳上升趋势。2各城市旅游竞争力差距较大,呈现出明显的中部强、南北弱的格局。3将城市群与单体城市对比,总结城市群整体旅游竞争力与城市旅游竞争力关系的两种类型,提出加强城市合作,走区域旅游一体化道路是实现城市群旅游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城际铁路发展可大幅度缩短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改变区域旅游城市网络的可达性格局,促进旅游同城化和区域旅游一体化。利用分形网络空间关联维数,测算比较了欧氏空间距离、铁路里程距离和铁路时间距离三种连接网络状态下长三角旅游城市的可达性格局变化特征,发现旅游城市系统空间关联分形发育显著;长三角旅游城市可达性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差异性,成因与行政区划阻隔、自然地带性发育均有关联。从构建无障碍一体化旅游区域出发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的长三角区域环境治理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治理成本过高且难以达到持久改善的效果。长三角环境污染的根源在于投资驱动型增长导致的结构性污染锁定,以及低端经济导致的能源升级障碍。因此,环境治理应着眼于区域增长方式转型和环境与发展关系的优化,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改变经济增长的推动方式与路径依赖,如何在新常态经济格局下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如何协调好不同行政区划之间的利益冲突。当前长三角区域需建立区域一体化的环境协同治理机制,推进能源升级与产业去重化进程,促进地区间错位发展与联动发展,以新型城镇化调动新的增长潜力,结合智慧城市建设转变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优化城市布局。  相似文献   

7.
《绿色视野》2010,(5):63-63
在环保部指导下,江苏、浙江、上海环保部门日前决定建立长三角环境保障联防联控机制,满足世博会期间环境空气质量保障要求。联防联控机制包括,建立环境空气联合监测机制,实现长三角区域火电行业污染排放在线监测数据共享。建立上海、南京、杭州等9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联合预报机制,开展长三角重点城市日报数据动态发布和城市48小时趋势预报及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和灰霾联合监测。  相似文献   

8.
高质量发展作为新发展阶段重点贯彻落实的发展主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新发展理念,采用熵值法和障碍度模型对长三角地区2009年、2014年和2019年的高质量发展状况及主要障碍因子进行测度与识别。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持续增长,不同等级的城市渐趋向高值区城市转变,总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发展格局。②创新、协调、开放和共享发展水平与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关联性较强,绿色发展水平的结果与此相异。③五大子系统障碍度排序为: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④未来的发展应尊重区域差异,缩小区域差距,加强人才和科技的培育及跨区域流通,建设服务型政府,以促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长三角区域社会、经济、环保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调研"三省一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2011—2017年环境经济政策出台情况,并开展评估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区域环境经济政策整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尤其在财政奖补方面占绝对优势,但各省市差异较为明显,且区域层面联动政策相对欠缺。在此基础上,结合长三角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及污染防治协作深化需求,建议在环保基金、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环境信用体系等领域率先开展区域联动试点,并从机制、法律、技术等层面给予保障,探索形成区域环境经济政策共商、共享、共赢模式。  相似文献   

10.
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是一个地区创新绩效的最直接体现。从投入与产出两个方面构造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模型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2000—2010年各城市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时空演变,利用基尼系数、锡尔指数对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差异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三角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总体格局变化不大,但有不断弱化趋势,配置效率差异呈现先降后升的"U"型分布,省域间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差异一直是差异扩大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产业地理集中与分散的视角研究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污染密集型产业的空间分布变化,本文探究一体化影响污染产业地理集中的内在逻辑与效果差异,并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对两者关系展开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①长三角市场一体化和政府合作一体化能够促进污染产业地理集中度的不断下降,而环境规制一体化在阶段性地降低污染产业地理集中度后,又将引起污染产业地理集中度的再次上升。②在市场、制度建设和环境政策共同推动的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长三角政府合作一体化更加显著地降低污染产业地理集中度。③异质性污染产业表现出差异化的地理集中倾向,高排放、高迁移成本以及高市场需求的污染产业更倾向于地理集中。  相似文献   

12.
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度城市综合实力、构建城市创新体系,结合城市经济发展不一致指数,探究城市创新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效应。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城市群创新能力差距大,高等级创新城市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其中北京市"虹吸效应"显著,天津市次之,河北省石家庄、保定、唐山科创能力在本省内较高。②城市群内部资源配置不均,城市间联系较弱,中心城市周边区域"岛、洞"现象明显。据此,提出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区域间资源整合的发展策略和区域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府际层面构建环境治理网络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以往研究缺乏对异质性结构下的强度网络特征的关注,难以揭示地方政府治理网络的深层运作规律。基于府际合作的结构逻辑和工具逻辑,本文从“结构—特征”的二维视角构建了府际合作网络的交互分析框架。在结构上,考察上级政府参与下的纵向合作和城市间自主性横向协作网络演变;在特征上,构建府际合作强度模型,进而形成数量网络和强度网络。通过以长三角城市群2011—2019年的环境治理实践为研究样本,本文发现,基于数量的合作网络中,长三角城市群环境治理形成了纵向权威力量参与下的集体行动与横向小范围自主协作相互嵌合的合作机制;基于强度的合作网络中,上海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是两大强度重心区域,上级政府参与的纵向合作制约力更强,行政干预是目前地方政府环境治理集体行动得以深入发展的重要推进力量。  相似文献   

14.
运用灰色关联模型研究长三角城市群2003—2016年26个城市物流业集聚与产业结构变迁关系,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物流业集聚度较高,但发展呈下降趋势。其中,上海、舟山、南京、合肥、芜湖物流业集聚度均值大于1. 25,该地区物流业高度集聚,专业化强,但26个城市发展不均衡,上海产业结构合理化度最高,浙江、安徽需要调整,江苏合理化度较高。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高级化不断提升。除个别城市外,其他城市物流业集聚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显著相关,但物流业集聚与产业结构合理化关联性更强,对加快长三角城市群物流业集聚,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基于熵值法测算得到经济韧性指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多种面板回归模型探究我国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和影响效应。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城市经济韧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表现出"核心—边缘"的空间格局。②二者协同关系呈现稳中有升态势,但核心城市和边缘城市的相对差异逐渐扩大。③经济韧性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边缘地区经济韧性对经济质量的作用效果更强。因此,长三角地区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强城市内外产业联动发展,以推动经济稳定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区域环境联合执法机制完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健  张舒 《中国环境管理》2021,13(2):119-126
开展跨区域联合执法是解决长三角跨界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长三角区域环境联合执法的实质在于打破传统属地管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行政管辖权的共享。目前,长三角区域在建立区域合作机构、开展环境合作活动、统一环境执法依据等方面已经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依然存在执法主体不规范、执法权限不充分、执法依据不统一等问题。长三角区域环境联合执法所采取的横向府际协同模式以及统一执法与联合执法相结合的模式具有一定优势,需要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未来需要规范联合执法队伍的组建,通过区域合作和中央批准的方式建立联合执法队伍并对执法主体进行明确授权,充分发挥现有机构的监督协调作用,以及通过分区域、分行业、分时段的方式逐渐统一执法依据。  相似文献   

17.
区域环境的合作治理在城市群发展的背景下已经成为政府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环保合作事务中各个政府部门的关系、合作的机制、组织行政、效果评估等方面都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大部分研究主要关注府际合作中静态的、程式化的制度关系,对合作发展的总体过程、各合作主体之间、事件之间的动态联系研究较少,这将阻碍我们深入理解城市群的环保合作机制。基于此,本文运用过程视角对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合作历程进行梳理,追溯其发展轨迹,对合作主体和议题的演化进行分析,对海西城市群府际之间的动态合作治理机制进行深入挖掘,并针对合作机制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8.
2014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为今后我国城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是我国最大也是最强的经济区域,是我国仅有的世界级城市群,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所在地,有23个成员城市列入国家试点。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颁布一周年之际,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  相似文献   

19.
以长三角16个城市为研究区域,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赫芬达尔系数、基尼系数等方法,同时借用城市地理学中的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理论对长三角2002-2010年的医生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医疗资源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逐步缩小,发展均衡.上海市为该地区医疗资源典型的首位城市,但与区内其他城市相比增速较慢.就时间序列而言,医疗资源分布呈现位序规模分布;就位序变化而言,分为医疗资源平稳发展型和医疗资源徘徊发展型.影响医疗资源分布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会影响医疗资源分布差异的走向.  相似文献   

20.
全国各地的创模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从1997年国家环保总局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十年来,截至2006年11月,国家环保总局共命名了63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5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并且在山东和江苏两省形成了威海模范城市群、苏州模范城市群和常州模范城市群,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最高荣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