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我国37个工业行业2001—2013年间的环境效率,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市场集中对环境效率的改善效果,进一步检验了环境规制的政策效果。结果显示:市场集中度只有超过一定门槛值才能提高环境效率,且门槛值与污染强度正相关;环境规制对市场集中的促进效果呈边际递减,环境规制和市场集中的交互作用可提高环境效率,该作用在清洁行业更明显。这意味着以提高环境效率为主,一方面应以市场竞争为基础导向,淘汰污染排放严重、技术水平落后的企业,提高市场集中度;另一方面应以污染程度为依据,制定合理的环境规制政策和产业政策,对高污染产业采取更加严苛的环境规制手段,加大对清洁行业和高技术行业的产业政策倾斜力度。  相似文献   

2.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范围不断扩大,融入区域一体化的城市不断增加,对区域城市环境协同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采用2003—2019年中国225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评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地区环境治理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能显著促进整体城市和原位城市的污染排放强度下降,但对新进城市的环境治理影响并不显著。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不同规模城市的环境治理效应没有显著差异;对非资源型城市和高行政等级城市的环境改善作用则优于资源型城市和低行政等级城市。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带来污染排放强度整体下降,这一结果主要来自经济集聚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来自产业结构升级的环境治理效应并不显著;同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环境治理具有显著的反向空间溢出效应,即在降低本地污染排放强度的同时,加大了周边城市污染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3.
欧盟环境产业起步较早,目前已经有较成熟的体系与统计方法。本文对比我国环境产业统计的现状,剖析了欧盟环境产业统计方法的优点。建议我国应迅速出台既满足国际化要求,又合乎我国环境产业实际情况的环境产业定义;完善统计法律规章实现统计问责;建立环境统计电子数据库;公开政府预算信息;并鼓励政府部门、产业协会、研究机构和企业多方合作进行统计以实现对我国环境产业的战略指导。  相似文献   

4.
《绿色视野》2012,(10):71-71
第五届绿色产业国际博览会近日举行。本届绿博会通过对国内外环保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集中展示和产业洽谈,将会进一步增进相互了解,促进环保技术的交流与合作。近年来,中国环保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5%~20%,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仍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我国将会成为世界最大的环保产业市场之一。  相似文献   

5.
环境服务业在环保产业中占据重要位置,环境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是"十三五"工作的重点之一。应用SCP范式,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等层面分析环境服务业发展现状,总结环境服务业特点及问题,主要包括:企业普遍规模偏小,盈利水平不高,市场集中度较低;产品差异化程度低,技术和产品还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政策、贸易等存在壁垒,产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等。最终根据分析结果及存在的问题,从制度、市场、模式、贸易等层面提出环境服务业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的长三角区域环境治理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治理成本过高且难以达到持久改善的效果。长三角环境污染的根源在于投资驱动型增长导致的结构性污染锁定,以及低端经济导致的能源升级障碍。因此,环境治理应着眼于区域增长方式转型和环境与发展关系的优化,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改变经济增长的推动方式与路径依赖,如何在新常态经济格局下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如何协调好不同行政区划之间的利益冲突。当前长三角区域需建立区域一体化的环境协同治理机制,推进能源升级与产业去重化进程,促进地区间错位发展与联动发展,以新型城镇化调动新的增长潜力,结合智慧城市建设转变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优化城市布局。  相似文献   

7.
基于长三角地区钢铁行业发展案例研究,本文小结了该地区钢铁行业产业升级的路径依赖,阐述了环境约束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提出了提升环境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绿色转型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国内资讯     
《绿色视野》2013,(5):71-71
长三角城市群发出环境保护宣言 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三次市长联席会议近日召开,作为中国最大城市群的长三角区域率先发出环境保护宣言:坚决摒弃地方保护主义观念,建立区域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共建区域环境保护体系。会议围绕“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新红利——创新、绿色、融合”的主题,就进一步建设长三角城市一体化的合作体制、推动长三角城市合作的机制创新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以2018—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范围内44个市(区)产业为研究对象,从产业发展趋势及客观规律出发,基于经济与电量数据的高相关性,探索性地建立产业转移电力粘性系数,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城市各产业集聚程度、成长性、规模及转移粘性进行测算分析。结果表明:(1)成渝地区四川区域工业、金融业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三大行业集中度更高、产业规模更大、吸附能力更强,产业聚集效应显著;重庆区域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行业集中度更高、发展更成熟、吸附能力更强,行业发展更具优势。(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双核城市极化效应,成都、重庆两大核心城市中心城区各产业转移电力粘性系数均高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其余城市。(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产业在城市间的发展呈现明显的集聚过度、适度、离散的梯度特征,为产业有序转移和承接提供了方向指引。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地区轨道交通网络化的构建为长三角地区旅游深度一体化提供了新契机,促使长三角地区形成“一小时都市旅游圈”.长三角地区区域旅游合作进入深度一体化阶段,但需要克服行业标准不统一、旅游政策不协调等制度性阻滞.通过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共同促进长三角地区区域旅游一体化从事件推动型合作向常态化合作机制协调转变,实现区域旅游统一规划、立法、行业标准、公共服务、市场监管、产业政策协调等多方面制度建设,把长三角地区打造成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实现我国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林伯强 《绿叶》2012,(12):12-15
光伏产业危机的根源于地方政府和国有银行捆绑了光伏产业的发展。在未来的产业重组过程中,政府要尽量中立,让市场自发进行优胜劣汰的整合。目前政府必须坚决拯救光伏产业.但不是救企业。政府应把补贴投向产业链的终端,把技术研发和终端利用环节做好.而把设备终端制造留给市场。光伏产业的威胁在于其无序状态.包括政府缺乏前期规划、企业缺乏预期、国际市场上贸易摩擦迭出。  相似文献   

12.
魏后凯 《绿叶》2010,(8):20-24
新能源产业存在一定的产能过剩是正常的,适度的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在新能源产业的投资上,应区分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以民间投资为主体,但政府也应加强引导,规范民间投资行为,杜绝恶性圈地、盲目扩张,实现新能源产业的良性发展和合理区域分工。在资源配置上.政府规划和市场配置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高效的市场配置为基础,以政府规划弥补市场配置的弊端.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绿叶》2017,(7)
近代以来现代性的扩张,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保思潮的出现也是反思这一变迁的产物。与此同时,环境治理逐步从民族国家迈向全球层面,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与社会广泛关注的议题。对我国而言,环境问题也是特定时空下经济发展和社会认知的副产品之一。当下我国各类环境问题相对集中,环境治理体制正在经历变革,未来政府、市场与社会力量的多部门合作治理将是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政府在环保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保产业是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是我国未来的投资重点以及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之一.根据目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深入剖析了我国环保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政府作为环保市场的重要主体,应在加快环境法律制度创新、环境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产业管理的规范化和投资的多元化以及环保企业的集团化方面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府际层面构建环境治理网络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以往研究缺乏对异质性结构下的强度网络特征的关注,难以揭示地方政府治理网络的深层运作规律。基于府际合作的结构逻辑和工具逻辑,本文从“结构—特征”的二维视角构建了府际合作网络的交互分析框架。在结构上,考察上级政府参与下的纵向合作和城市间自主性横向协作网络演变;在特征上,构建府际合作强度模型,进而形成数量网络和强度网络。通过以长三角城市群2011—2019年的环境治理实践为研究样本,本文发现,基于数量的合作网络中,长三角城市群环境治理形成了纵向权威力量参与下的集体行动与横向小范围自主协作相互嵌合的合作机制;基于强度的合作网络中,上海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是两大强度重心区域,上级政府参与的纵向合作制约力更强,行政干预是目前地方政府环境治理集体行动得以深入发展的重要推进力量。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产生污染转移的原因、路径和对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应通过统筹规划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环境、科学布局工业团区和园内产业、严格环境准入和环境影响评价、强化总量控制等措施,系统解决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污染转移问题:有效促进区域产业转移,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土壤污染修复产业是环保产业新一轮发展的重点,其市场规模在未来可能是千亿级或万亿级。我国土壤污染修复产业发展面临要素支撑能力不强、配套基础条件薄弱和环境监管基础能力不足三大难题。需要从强化土壤污染修复人才的引进、储备和培养,以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支撑土壤污染修复产业的发展,拓展投融资渠道、夯实土壤污染修复产业发展的资金保障三方面入手加强土壤污染修复产业的要素支撑能力建设;培育和壮大土壤污染修复产业集群,推进污染土壤污染修复环境管理与工程示范;完善土壤污染修复产业配套基础条件;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完善土壤环境管理体系,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日益成为公众表达对重污染天气等环境问题关注的工具。本研究以微博为例,探讨了社交媒体反映的环境关注对城市PM2.5浓度水平的影响以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微博上环境关注的空间分布显示出向高等级和高污染城市聚集的倾向,PM2.5浓度水平高的地区集中在煤炭资源或重工业集聚的地区。空间回归模型的结果证实了社交媒体的环境关注能显著降低PM2.5浓度水平,层级较高的城市及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能够更好地回应社交媒体的环境关注,并有效降低城市的PM2.5浓度水平。本研究表明,社交媒体的环境关注已经成为环境治理中的一种重要力量,在分析环境问题时应该充分考虑新兴社交媒体平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诗雨 《绿叶》2012,(4):29-34
中国海洋产业在快速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海洋自然灾害海洋权益冲突海洋市场波动等诸多方面的风险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危及海洋产业安全;随着中国参与全球海洋管理与合作的力度不断深化,海洋产业安全形势有望逐步改善,但加快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海洋开发实力完善海洋产业管理体系仍然是海洋产业应对国际风险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20.
国家环境监理信息系统的推广使用将带来我国环保事业的一次飞跃,从而全面推动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培育一个巨大的环保信息产业市场,彻底改变环保产业结构;推动环境信息应用技术服务领域的发展;推动专业污染治理服务的发展;带动污染检测仪表的发展;推动环保科研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