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共生理论,以贵州省丹寨万达小镇为例,探究在共生环境的影响下,政府、企业、传承团体、村民和旅游者五类非遗旅游利益相关者团体(即共生单元),通过共生介质(即非遗旅游)形成的共生关系。为进一步确定共生单元间相互作用的程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定量测度单元间的共生模式。结果表明:小镇非遗旅游共生单元间的共生行为模式以间歇和连续共生为主,共生行为模式以非对称互惠共生为主;未来应重点关注改善反向共生环境、支持弱势单元(即村民)参与小镇的发展、提高共生介质(即非遗旅游的品质)等,以推动共生演化。丹寨万达小镇的非遗旅游实践模式表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非遗旅游发展过程中,可通过多主体价值共创的方式推动非遗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旅游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表现形式错综复杂,产生的影响有着巨大的综合性。非遗旅游资源是遗产旅游开发中备受瞩目的热点话题,但作为一种敏感脆弱的资源,在旅游开发中一旦不合理,将会对非遗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选取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集中的地区——喀什地区为研究区域,应用调查问卷,在对当地非遗传承人和居民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经济、生活、文化、环境四个方面分析非遗开发对当地少数民族的影响,其中经济影响明显呈现出利大于弊的特点。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非遗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已进入大众化阶段,现代旅游已从单纯的观光旅游逐步发展为深层次的休闲旅游,文化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因此提升环塔里木盆地非物质文化旅游的吸引力显得尤为重要。旅游本身是旅游资源、旅游服务、旅游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旅游吸引力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增加游客量。以旅游者感知理论与推拉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环塔里木盆地非遗旅游吸引力的旅游者进行问卷的抽样调查,建立吸引力分析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探寻非遗旅游吸引力的主要着眼点,为环塔里木盆地非遗旅游吸引力的提高提出针对性策略,以期能对环塔里木盆地非遗旅游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PASW Statistics18.0软件分析了来桂游客对非遗旅游产品的偏好、非遗旅游开发的态度等。结果表明:1游客最感兴趣的非遗类型是传统音乐和舞蹈类,对曲艺和传统戏剧类最不感兴趣;2游客最喜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依次是非遗主题公园、民俗活动体验,对非遗博物馆和非遗餐饮消费兴趣较低;3游客基本认同非遗保护重要性,对非遗旅游开发基本持赞同态度,认为非遗旅游开发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科学规划、公众参与不足和政府重视不够等。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PASW Statistics18.0软件分析了来桂游客对非遗旅游产品的偏好、非遗旅游开发的态度等。结果表明:1游客最感兴趣的非遗类型是传统音乐和舞蹈类,对曲艺和传统戏剧类最不感兴趣;2游客最喜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依次是非遗主题公园、民俗活动体验,对非遗博物馆和非遗餐饮消费兴趣较低;3游客基本认同非遗保护重要性,对非遗旅游开发基本持赞同态度,认为非遗旅游开发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科学规划、公众参与不足和政府重视不够等。  相似文献   

6.
文旅融合新格局之下,戏曲作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戏曲非遗旅游对实现中华传统文化认同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构建主客互动(社会互动、服务互动、互动质量)、感知价值(情境价值、教育价值、情感价值、审美价值)、沉浸体验为前因变量,将游客文化认同作为结果变量,对长三角地区3个代表性非遗剧目旅游案例地展开问卷调查与比较分析,探索多个因素对游客文化认同的影响路径与多元组合形式。研究发现:(1)就影响游客文化认同的单项因素来说,教育感知价值的一致性最高,然而任一单变量均不能构成游客文化认同的必要条件。(2)8个单变量因素共有256条可能组合生成,其中有9条组合满足充分条件要求,总体覆盖率约为0.830 9,构成情感参与模式、教育融合模式、主客共创模式、情境体验模式四类路径模式。(3)除路径9外的所有组合路径均包含至少一个感知价值的二阶变量,其中以教育感知价值出现频率最高。当教育感知价值与情感感知价值组合时,原始覆盖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运用定量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异,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区域分布、区位商和时序空间分布特征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县(区)级别结构、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项目类型为主;②甘肃省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化程度不一,形成"三团两轴"的空间分布;③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序空间格局上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陇中东黄土高原文化板块;④非遗资源密集区为定西市和甘南州,而旅游资源密集区为天水市和酒泉市,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不协调,可对甘肃省不同类型的非遗资源采用主导模式和辅助模式进行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8.
合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和趋势,不同的活化模式反映了不同的产业链模式,但是,以往研究未能从产业链的角度解释促使不同非遗活化模式产生、变化的主要因素和内在动力。基于创新改良的动态三维微笑曲线,以北京市珐琅厂为例,采用单案例纵向研究的方法探索非遗产业链的演化过程及价值增值特征,提出北京市珐琅厂非遗产业链的优化策略。结果表明:当多主体参与价值共创时,产业链上的所有环节都发生价值增值,微笑曲线趋于平滑;用微笑曲线分别研究北京市珐琅厂的非遗核心产品和非遗衍生产品时,发现非遗产业链曲线是核心产品曲线不断叠加衍生产品曲线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苏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依据其旅游开发价值、遗产影响力、遗产开发潜力、生态敏感度和旅游开发条件5个因子评价进行定量评价,苏州"非遗"整体表现出较高的开发价值和潜力。对苏州旅游市场的调研表明,游客对"非遗"的认知度是较高的,"非遗"旅游产品对游客有吸引力,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应在已形成的类型化开发模式基础上,通过强化创意体验、丰富产品形态、进行多样化的产品组合推进"非遗"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10.
以非遗研学旅行产品为例,需求侧在产品开发中的缺位是造成产品问题的重要原因,可运用价值共创理论指导产品开发。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基于对实际决策人--学生家长的产品选择偏好、考虑因素、价值感知、购买意向与满意度4个维度的分析,提出优化非遗研学产品开发的4个方面建议:政府营造研学氛围,加强制度保障;学校开展非遗教育,发挥桥梁作用;供方考虑市场需求,强化产品内涵;供需两侧共建价值共创平台。  相似文献   

11.
妈祖文化作为亚太地区人口众多的华裔文脉之源,对促进亚太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合作具有广泛影响力。虽然亚太各国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妈祖文化有望成为维系亚太地区的精神纽带,促进亚太合作发展。基于文化地理学的层次深入分析妈祖的精神文化内涵、制度文化内涵、物质文化内涵,提出了妈祖文化内涵的再认识。结合亚太合作发展现状,提出以推动亚太合作发展为最终目标,阐述妈祖文化是亚太合作发展的感情交融的纽带、转型促商的催化剂、和谐的基石和诚信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苏卉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2,(11):1044-1045,1049
在文化旅游领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与互动发展已成为新的趋势,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题,联系产业分工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等,结合文化及旅游产业自身的特征,对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因、融合机制和融合背景下如何进行政府规制改革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以深圳大芬油画村为案例地,基于游客网络评论文本数据,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的融合效果。结果表明,文化创意旅游对很多游客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游客偏好的文化创意旅游吸引物主要包括艺术产品、艺术氛围、艺术展览和艺术休闲;游客在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旅游活动以观光休闲、购物旅游和学习参观三种旅游活动类型为主;旅游环境、交通便捷程度、景观创意度、旅游商品购物和旅游基础设施是游客最关注的五大文化创意旅游体验要素;游客对文化创意旅游高度认可,但商业化气息重、艺术产品文化创意不足等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在旅游发展中面临的共同性问题。据此,提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何群 《绿叶》2012,(10):45-52
现代化浪潮每每以吞并生物多样化、席卷文化多样性为代价,小民族"非遗"保护工作是人类应对文化单一性危机的有力行动。但现在已经很难把小民族孤立起来进行认识,不存在绝对原汁原味的文化。"非遗"保护,如果过于强调"原汁原味",是对文化演化的无知,也是对当事民族的不尊重,对其未来的不负责。涉及小民族"非遗"保护方式、传承模式,应尽可能不脱离当事者的实际生活,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当事民族生计实现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5.
基于核密度、空间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了云贵川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和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包括空间分布密度和空间错位的程度、强度与类型,并探讨了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因素。结果显示:(1)非遗和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结构分别为“两核一带多点”和“北疏、南密、中空”;(2)两者的总体空间错位特征明显,各州市在空间错位的程度、强度和类型上均具有差异性;(3)非遗和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都受到地形地貌和河流水系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上,非遗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文化和经济发展,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口和文化。  相似文献   

16.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市场不断升温的形势下,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以游客需求为中心,依据游客消费行为规律和非遗旅游资源自身的文化价值优势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并对游客的消费行为进行积极引导。以环塔里木盆地的国内游客为研究对象,从游客的人口学特征、消费活动特征角度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游客消费行为,表现出25—40岁的游客更倾向于自助游,消费支出随着收入增加而逐渐增加的趋势,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旅游促进文化传承发展,文化促进旅游提质升级,文化与旅游需深度跨界融合,形成新的具有地方文化内涵的经济增长极。历史文化街区是基于场所精神塑造的"文旅"融合,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梳理了相关概念的关系脉络,引入文化接触和文化认同为中介变量,以文化动机为调节变量,构建了游客参与、文化接触、文化认同与目的地忠诚之间的关系模型,选择福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为案例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创意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破解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借鉴共生理论、社会互动理论和互惠规范理论,构建了文化和旅游"共生—共建—共享"的关系网络,并进一步从政府、企业和旅游者角度提出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最终构建了文化和旅游在理念、职能、产业、市场、服务和交流方面的六大融合矩阵。  相似文献   

19.
善行旅游是一种全新理念和一种良性实践的智慧结晶,它通过融合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可持续旅游的理念,以一种可行的实践方式推动着人与自然、社会三方的和谐共处。鉴于此,对善行旅游进行论证,对生态型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开发现状进行描述,挖掘其存在的瓶颈,针对问题将善行旅游这样一种良性实践嫁接于生态型森林公园。从旅游服务理念、旅游发展机制、旅游文化保护、旅游发展产业、旅游产品形态方面对福州国家森林公园进行再造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0.
紫鹊界梯田是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具有丰富的传统农业文化,如何有效地传承农业文化是目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从紫鹊界农业文化的类型与特征出发,分析了紫鹊界农业文化与旅游发展中的产业融合、制度约束和社区发展等关键问题,提出了以梯田景观为载体,以农业文化为核心、以文化创意为手段、以产业融合为路径,提升紫鹊界梯田农业文化资源价值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