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WPI模型综合评价了区域水资源安全情况,以2006~2016年的实测数据为基础,建立了R(资源状况)、A(供水途径)、C(利用能力)、U(使用效率)和E(环境影响)5个方面,共20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基于信息熵理论计算了不同指标的权重和不同子系统的安全值得分情况,指出水资源安全值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趋势系数为2.833/a,供水途径(A)和利用能力(C)子系统水资源安全值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资源状况(R)和环境影响(E)子系统水资源安全值在2006~2016年间呈现出了较大的波动趋势,资源状况(R)整体上是处于中等和劣等水平,拉低了近几年的水资源安全值,因此资源状况是影响当地水资源安全情况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构建PREE系统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中国30个省(市、区)的人口子系统、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借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函数测算PREE系统协调度指数,并通过聚类分析法对中国各省(市、区)的PREE系统协调度进行分类.结果表明,中国PREE系统的协调状况不理想,各地区PREE系统协调度不均衡,资源子系统与人口、环境和经济子系统形成“倒挂”现象.提出应继续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科学规划资源开发,合理布局主导产业;推动环境保护,改善环境质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各地区应根据区情条件选择发展的侧重点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环境与贸易的关系、中国加入WTO的环境影响,指出中国在处理环境与贸易问题上应遵循国际上公认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进一步提升四川省可持续发展水平,本文以熵和耗散结构理论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方法。首先依据可持续发展目标、区域发展规划建立了四川省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通过人地系统熵值来衡量四川省可持续发展水平;最后根据指标熵权和库兹涅茨曲线分析四川省可持续发展阶段和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研究结果显示,四川省多年来依靠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的良好发展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社会、经济和环境子系统分别呈现出稳步提升、抗冲击能力强和存在隐患的发展特征;并且环境子系统中氨氮排放量、环保投资与研发、水及空气环境质量是四川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介绍了环境技术贸易的国际背景,就国际技术贸易及其相关法律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阐述;结合我国技术输出入的法律管制,对我国环境技术贸易的现状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就完善技术转移机制,推动环境技术贸易提出了一些建议;最后是有关中国加入WTO对环境技术贸易的影响及思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对中国各城市高铁出行情况与人群环境健康影响进行大数据分析。文中的环境健康影响指将高铁出行过境次数引入经典泊松回归模型,进而直接得到各城市人群环境健康受到高铁出行的影响。另外,为了更好地分析高铁出行下的人群环境影响,笔者在计算环境影响指数时将受影响人群分为高铁沿线城市本地人群(PED)和过境人群(TPED)。最后总结分析了全国范围内环境健康受过境次数影响的程度大小。通过计算结果可得,华北、华中、四川盆地等地区的大城市,人口多、过境车次多、空气质量相对较差,PED和TPED值较高。华中、华南、西南边境地区城市的空气质量较好,PED和TPED值较低。另外,就特定高铁线路的环境健康影响而言,京津、郑西高铁沿线的PED和TPED值较高;广深、合福、沪昆高铁沿线的PED和TPED值较低。  相似文献   

7.
为使济南市更加科学、协调、稳健地可持续发展,根据科学性、操作性、可比性、代表性等原则建立济南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熵值法对济南市“十一五”期间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估;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对济南市社会、经济、环境各子系统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影响以及各子系统间的协调状态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济南市可持续发展建议.文章对其他大中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以某天然气管道为例,探讨了输量变更情况下的环境影响,分析、评价了环境影响的后果。通过预测源强、预测结果及分析,讨论了大气环境影响;通过环境风险识别、源项分析、灾害后果评估,分析了项目的环境风险。得出结论:本次输气量变更对大气环境影响较小,根据对假定最大可信事故管道发生天然气泄漏事故和火灾次生污染环境事故后果等的计算结果和评估,本次评价假定的环境风险事故不会致人死亡,其环境风险可接受。  相似文献   

9.
作者认为一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是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份组成的,环境问题是综合性的。因此,仅仅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评价或分析因建设项目对所在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包括对经济的促进级及因污染造成的社会和经济的损害。作者提出了社会经济评价的原则——损益分  相似文献   

10.
矿区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下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由于地下水环境影响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在矿区建设生产前必须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结合某拟建整合灰岩矿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实例分析,确定了保护目标、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矿坑涌水量的计算、预测评价方法的选取等关键技术,以期为相似矿区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煤炭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是一个多方面、宽领域的问题,正确界定这些企业的环境污染等级能促进环境监管力量的有效使用,这是煤炭企业环境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从5个方面建立了相应的模糊评价模型,并对具体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从而为煤炭企业环境监管提供了有效的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12.
张军  徐期勇  刘海 《四川环境》2001,20(4):37-39
资源开发利用产生的环境问题作为资源产业发展中的负产品,已成为资源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运用经济学理论,通过对资源开发利用地区环境容量和资源开发利用经济行为的分析,指出资源开发利用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外部不经济性。为了实现在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资源开发利用经济效益最大化,需主动进行环境治理并取适当的经济手段。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不够系统的局限性,运用系统的思想观点和思维方法提出了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综合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把综合环境影响评价分为政策法规环境影响、自然生态环境影响、资源能源环境影响、经济环境影响、社会环境影响和科技环境影响等六大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借鉴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为上述六大环境影响评价设计了具体的评价因子和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4.
公共事务的积累只是为制度化解决提供了必要性,当政者维护政权的根本利益需要决定了公共事务处理的优先序列。客观问题的属性和解决的迫切程度只有在政府最高层统治集团认为维系权力存续的手段具备充分的支撑条件时,才会愿意在正式制度上进行调整,为解决问题提供制度供给。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环境问题并不突出,中央政府根据社会主要矛盾需要制定了以发展经济为重心的制度体系。这种制度结构使地方政府和辖区企业形成了利益共容关系。为适应竞争的需要,地方政府庇护辖区企业环境行为,机会主义地执行环境管理制度,使环境问题积累成为影响安全价值的显著因素。在国内外政治压力下,中央政府最终做出了战略调整,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制度调控下,自发地合作治理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能源消费与环境质量变化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我国1990-2004年能源消费与环境质量的变化态势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能源消费与整体环境质量变化和局部环境质量有着高度的相关性;环境质量的改善不能仅依靠环境保护来实现,还应考虑能源消费的发展变化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环境保护的国家意志是指国家最高权力系统关于环境保护的政治意愿和行动部署的集合,包括了“国家意愿”和“国家行动”两个方面。实现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需要强大的国家意志,因为历史性转变所强调的三个对策——提高环境保护意愿、改善经济增长方式和加强环境监管都需要国家的强力行动。强化环境保护的国家意志也是强化环境保护的国家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行动。因此,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重点突破口是在国家层面。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untinues to be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and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problem. For the moat part, analysis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watersheds has depended on the use of distributed models to identify potential problem areas and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alternative management practices. To effectively use these models for watershed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users depend on integrat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based interfaces for input/output data management. However, existing interfaces are ad-hoc and the utility of GIS is limited to organization of input data and display of output data. A highly interactive water quality modeling interface that utilizes the functional components and analytical capability of GIS is highly desirabl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ight coupling of the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AGNPS) water quality model and ARC/INFO GIS software to provide an interactive hybrid modeling environment for evaluation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a watershed. The modeling environment is designed to generate AGNPS input parameters from user-specified GIS coverages, create AGNPS input data files, control AGNPS model simulations, and extract and organize AGNPS model output data for display. An example application involving the estimation of pesticide loading in a southern Iowa agricultural watershed demonstrates the capability of the modeling environment.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methods of watershed water quality modeling using the AGNPS model or other ad-hoc interfaces between a distributed model and GIS, the interactive modeling environment system is efficient and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task of watershed analysis using tightly coupled GIS databases and distributed models.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壤污染问题逐渐显露。而且我国土壤环境问题及污染防治工作在相当长时间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土壤污染问题逐渐暴露。加强土壤环境管理是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分析我国与国外土壤环境问题的差异,总结美国、荷兰、日本三个国家土壤环境管理的经验及其借鉴意义,综合考虑我国发展国情、土壤环境问题特征及土壤环境管理基础,确定我国土壤环境管理要依靠"行政推动和法律监管相结合",提出一个涵盖土壤环境法律法规、标准、技术和装备能力建设(监测、监管、监理、风险管控)、人员队伍建设的适应我国土壤环境问题特征的综合环境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提高土壤环境管理成效:推进三大环境要素协同治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过长期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治理实践,各地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工程和管理经验,但随着土壤污染问题的日益凸显,三大环境要素质量如何整体提升、确保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持续发挥、满足人民群众对环境产品的需求,成为各级政府推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需要正视和亟待破解的一个难题。本文在系统分析当前环境污染以单要素为主线实施治理的总体思路所面临困境的基础上,基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区域统筹考量,从治理主体、治理手段、治理过程三个方面,提出推进土壤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协同治理的基本路径,为国家出台土壤环境管理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城镇化过程中区域环境质量整体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多中心治理下公众参与大气污染防治路径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动员全社会力量保护环境,积极推动公众参与环保工作,是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根本途径。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分析,发现政府治污理念陈旧、制度不健全、公众责任意识淡漠、环保社会组织弱小等,是我国大气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度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提出转变观念、完善机制、加强教育、支持和引导环保社会组织,促进公众参与的多元治理模式的形成,真正推动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