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关于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3,自引:9,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我国当前环境形势以及未来重大环境保护问题识别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提出了"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体系以及规划目标的设想,并从国民经济绿色化、国土空间功能化、保护环境法治化、环境供给市场化、决策监管科学化、治理主体多元化、环境信息公开化等7个方面给出了基本策略建议,可为制定国家"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十二五”减排挑战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总结"十一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对"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目标的分析,论述了"十二五"减排面临的挑战,并从强化法律、管理、行政、经济手段,实施结构减排和清洁生产等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以期确保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环境时事     
正"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获批将对造纸、建材等15个重点行业进行治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月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的脱贫攻坚、教育脱贫、生态环境保护三个补"短板"的规划。会议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也是人民群众迫切期盼。会议通过《"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确定了以下任务:一是强化源头管控。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完善环境标准和技术政策体系,淘汰高污染、高环境风险工艺、设备和产品,发展资源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纲领性文件,2016年12月5日,《"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对外发布。《规划》明确"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规划》主要内容分为七个方面,分别是强化源头防控,夯实绿色发展基础;深化质量管理,大力实施三大行动计划;实施专项治理,全面推进达标排放与污染减排;实施全程管控,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对《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技术大纲》进行解读,在梳理当前我国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现状、问题以及形势的基础上,分析了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定位,介绍了规划编制的总体思路以及目标制定、问题和症结分析、规划任务设计和项目筛选等重点环节,并对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2011年全国"两会"精神,努力完成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如下。2011年要努力完成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任务:一、出重拳、用重典,确保《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全面落实《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各项任务;加强对重金属排放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管理。  相似文献   

7.
正关于新疆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分别于2020年7月和9月召开第一次研讨会和第二次调度会。第一次研讨会,会议听取新疆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技术组关于规划编制进展以及规划大纲的汇报,并针对规划目标指标、重点任务、"三个重大"(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重大项目)等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第二次研讨与调度会,  相似文献   

8.
姜山 《环境教育》2007,(12):57-58
《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颁布,为完成"十一五"环保任务,提供了重要依据。《规划》对环境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十一五"环境科技工作进行了系统、科学规划。《规划》强调了科技创新、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环保产业等方面对完成"十一五"环保任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新疆环境保护》2012,34(2):8-8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地各部门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坚持规划先行,以规划引领开发。要借鉴汲取已有的经验教训,规划一开始就要按照"两个可持续"要求搞好顶层设计,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地编制好规划。确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底线,科学划定"优先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主体功能区,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依据主体  相似文献   

10.
为学习贯彻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和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开创环保新局面,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今日组织召开研讨会,从环境政策创新、环境管理创新、环境技术创新三方面探讨如何推动"十二五"环保工作再上新  相似文献   

11.
Environmental justice sheds light on the distributive and procedural aspects of planning and decision-making. We examined the challenges aris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on multi-level and participatory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by exploring the governance of aquatic environments in the Helsinki Metropolitan Area. We found three main challenges and potential responses to them. First, even though most of Helsinki’s shoreline is free and/or accessible by road and accordingly used actively by people for recreational purposes, many parts of the shoreline are perceived as inaccessible, reflecting a need to combine factual and perceived accessibility of aquatic environments in detail during the planning processes and to discuss reasons for possible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se two. Second, there was a remarkable seasonal variation in the use of aquatic environments, so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social-demographic factors explain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use of urban nature. Third, it seems to be difficult to capture the variety of perceptions of people and to integrate them into planning and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even on a local scale, and this challenge is likely even more pronounced on higher levels of planning and governance. Thus, better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and local-scale planning procedures should be encouraged. Building on these observations, we conclude that integration of procedural and distributive environmental justice into the practices of the governance of aquatic environments could remarkably decrease unwanted trade-offs and potential conflicts in their use and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2.
为厘清我国环境规划学科发展脉络,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及重点,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机构调研、专家咨询等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从环境规划思想与理论、技术实践、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剖析了我国环境规划学科的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及未来趋势。结果表明,当前我国环境规划学科存在基础理论体系不完善,关键技术研究水平和应用能力有待提升,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该学科未来发展对策:①紧握时代脉搏,拓展环境规划思想与理论研究;②立足问题导向,推动环境规划技术发展;③完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要素—领域—任务”国家生态环境规划体系的形成过程为切入点,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之后我国生态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研究表明,在“要素—领域—任务”体系构建完善的关键阶段,即“十一五”到“十二五”,我国的生态环境规划体系在“污染减排”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质量改善”“风险防范”和“公共服务”三大领域,战略领域的划分逐步明确,环境规划要素逐渐充实,落实任务更加精细。而在“要素—领域—任务”体系的充实提高过程中,即“十二五”到“十三五”,进一步提出“绿色发展”“生态修复”“制度创新”三大领域。要素方面,通过推进“三大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使气、水、土三要素治理纲举目张。任务的重心则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转变。为更好地发挥“要素—领域—任务”体系优势,支撑我国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构建,本文提出,“十四五”规划应在要素层面全面覆盖且重点突出,领域层面系统整合并统筹协调,任务层面具体落实且创新机制,助力建成适应美丽中国建设要求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胡溪  张伟  李永源  刘洁 《中国环境管理》2018,10(6):75-78,86
环境统计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更需要调整和建立新的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科学衡量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评判中国经济增长的短板。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环境统计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高质量绿色发展形势,分析了环境统计工作中存在的统筹制度缺乏、统计指标不完善、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统计体系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最后从完善环境统计方法体系、建立监测统计数据收集和审核机制、建立和完善环境投资统计体系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本文可为完善我国环境统计制度和政策、提高环境统计科学准确性提供决策支持,为推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绿色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土壤环境污染问题正受到广泛关注。如何通过规划手段加强土壤污染防控和管治,已成为学术界和管理部门的共同关注点。本文结合《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法》,对新时代土壤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和编制框架进行了探索,通过对土壤环境规划思路、基本内容、编制步骤等问题的讨论,为新时代土壤环境规划的深入开展提出建议,包括:加快健全土壤环境规划的规范和标准,为规划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土壤环境规划的作用和地位,促进土壤环境规划与水、大气环境规划的融合;进一步完善土壤环境法律法规,构建土壤环境规划保障体系等。  相似文献   

16.
强化空间管理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优化空间开发、促进"多规合一"的新要求。同时,探索生态空间管控体系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本文以长春新区发展规划为例,提出前端空间引导、后端影响调控的生态空间管理体系。前端通过生态系统评价和生态空间识别,提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建议方案,确定开发"底线"。后端通过InVEST生境质量评价技术,对生境退化度及生境质量进行空间评价,识别生境威胁源影响区域,提出优化空间布局的规划调控建议。研究表明:耕地是新区发生变化幅度最为显著的用地类型,纳入生态空间管控的用地约占16.2%。其中,15.8%的用地建议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进行管理。未来城市开发对生境有一定影响,整体生境质量平均值由0.401下降至0.328。  相似文献   

17.
最小生态安全距离在“多规合一”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规合一"是未来规划编制与管理城市的必然发展趋势。最小生态安全距离不仅是探索"多规合一"的重要技术工具,也是"多规合一"中空间管控的重要内容。最小生态安全距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核心,是城市开发不能逾越的距离。划定最小生态安全距离是为了满足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正常运转以及环境容量不超载,城市间或城市功能单元间经济社会活动空间间隔的最小距离。利用最小生态安全距离划定出的基本规避空间,可以让环规、城规和土规实现统一的空间管控的最终目标。依靠最小生态安全距离,能够科学地划定城市布局,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空间管控质量,更好地实现城市规划的编制与管理。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编制统一的空间规划,空间规划的提出是升级现行规划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体现。规划环评作为一项政策评价工具,可以引导和约束规划决策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现行规划环评制度无论是在评价对象上,还是在功能、层次、内容、程序和强制性上,都已经无法满足规划制度的未来发展需求。因此,本文提出应同步升级规划环评制度,以响应规划制度改革的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升级规划环评制度的六个要点:促进形成不同规划环评之间的制度合力,加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与互动,强调三级规划环评之间的衔接,落实规划环评制度与规划制度的协同,注重多元主体参与式的规划环评架构建设以及提升规划环评制度的严肃性和强制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总结了环保新常态下面临的环保新形势,对环境管理转型提出的新要求,认为在环境管理模式由污染控制导向向质量改善导向转变,环境管理思路由注重行政许可、事前审批、指标分配向注重事中事后监管、市场自治、社会共治转变的背景下,现有环境管理制度体系整体与政策手段个体的覆盖主体、切入界面、作用机制、内在逻辑等基础理论问题需要再审视,制度架构顶层设计和分工体系需要再完善。在此背景和趋势下,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探析了名录工具和产品主体在环境管理中的特性与作用,认为产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时承载功能流、价值流和资源环境流的流通载体,也是制定差别化环境监管政策与市场监管政策、建立跨主体环境成本合理分担机制的最恰当主体,以此为基础,清晰界定了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制化、精细化、信息化转型要求下环保综合名录的本质特征、基本定位和潜力方向,并提出了综合名录工作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20.
2016年,中国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明确提出对农用地土壤实施分类管理,按照污染程度划分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对建设用地要防范新增污染,针对疑似污染地块,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保障地块安全再利用;以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制定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组织开展治理与修复。实施严格的土壤环境质量保护、污染土壤的风险管控、高风险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是落实《土十条》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我国土壤环境监管制度的重要内容。土壤环境标准是实施土壤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土十条》重要任务以及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国家土壤环境管理需求,以土壤环境管理需求为导向,探讨提出了包括土壤环境质量保护标准值、土壤环境风险管控标准值、污染土壤修复标准值的土壤环境标准值体系,可望为国家土壤环境标准体系的建立和标准制修订方法的发展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