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林蓓蕾 《环境教育》2010,(10):38-41
厦门作为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如何在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方面发挥龙头和示范作用,是摆在厦门人民面前的紧迫课题。因此,"全民低碳行动"得到厦门政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环境教育》2010,(2):62-62
<正>今年的地方两会上,已然成为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从低碳建筑、低碳城市,到碳交易制度,甚至到反对"政绩亮化",政协委员们从各方面为发展低碳经济献计献策。"低碳经济"成为中国地方"两会"的热门词汇。  相似文献   

3.
低碳发展是我国西部城市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全新探索,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流趋势。目前,模式设计是发展低碳城市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综合发展低碳城市的手段和目标,考虑建设的动力和支撑系统,结合低碳城市的关键要素、实施领域和最终效果,设计提出了"六位一体—多元互构—渗透过渡"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分析了低碳城市建设的六大关键领域:碳汇碳捕捉、能源、产业、交通、建筑和生活等。兰州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对我国西部类似地区发展低碳城市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坚持以能源结构低碳化、产业发展低碳化和生态建设为主线,大力推进经济社会低碳恢复、低碳重建、低碳发展,全力打造低碳项目投资"洼地",努力把广元市建设成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宜居城市和全国低碳发展示范城市。  相似文献   

5.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城市,是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珠三角经济区核心城市的新方向、新目标。低碳经济对法制化的内生需求决定了探究相关社会主体在低碳经济中的角色定位对于未来地方低碳经济法制构建的重要意义。以低碳经济中政府、企业、公众三者角色定位为核心论题,结合广州发展实际与第三代环境管理理念,提出低碳广州的理性发展必需有主导的政府、能动的企业、积极的公众参与和监督,三者互相制衡,互相促进。未来广州低碳立法必须以此为基准,全面构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低碳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6.
南京市的产业特点决定了其对低碳发展的战略选择。依托生态为基础的城市发展方针,建议南京市着力推进低碳产业链、新能源集聚区、低碳技术创新、低碳经济载体、低碳城市建设五大工程体系,并提出了政府主导、技术支撑、市场引导、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动态     
《绿色视野》2011,(6):4-4
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成共识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节能环保协会日前在北京举办第四届世界环保大会新闻主题活动暨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论坛。论坛以“气候变化影响下城市转型发展的趋势与实践”为议题,关注我国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迈进,特别是我国中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将面临重大挑战,低碳城市发展正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全球共识和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8.
以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为视角,全面总结上海世博会在低碳旅游规划、低碳场馆、低碳旅游交通、新能源利用、碳交易机制和平台的建立、城市最佳实践区的设置等方面的经验,以探索符合中国低碳经济特征的低碳旅游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低碳城市"在中国迅速升温,目前至少有100个城市提出打造"低碳城市"的口号,没有一个省份缺席,但在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看来,中国低碳城市建设已"脱靶".(12月1日<中国青年报>) 所谓"脱靶"是指脱离了低碳城市的"靶心".据专家说,国际公认的低碳城市标准,是将建筑、交通、工业这三大碳排放源的...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城市低碳化发展的有效模式并推广应用成功经验,我国先后确立了三批国家级低碳试点城市。从低碳城市的内涵与特征出发,在对低碳试点低碳化转型的基础与核心要素分析的基础上,基于代表性、可行性、全面性、针对性等原则,提出了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具体包括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与低碳政策等四类准则层,分别与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化转型的核心要素一一对应,以及具体反映四类准则层的14项具体指标。该14项指标系统性地呈现试点城市环境、经济、社会、技术、政策等具体状况,针对低碳试点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在定性指标量化、指标权重确定、评价维度选择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余音未了,"低碳经济"一下成为点击率最高的关键词。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系列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基本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目前,美国、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均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摆脱金融危机、加快经济复苏的新引擎。在国内,"低碳经济"也是风生水起,各地各显神通。那么,低碳面前,安徽又该如何破题?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两型"社会发展要求,本文从低碳视角出发,对比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南省13个地级城市建设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对比分析了13个地级城市在湖南省成为"两型"社会改革实验区前后,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四个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城市经济方面,13个城市呈现东高西低的发展模式,尤其是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发展情况明显快于其他地级城市;在城市社会方面,相对于其他方面变化差距最小,其中长沙市提升最快,张家界市变化最慢;在城市资源方面,整体水平相对于其他部分变化较大,其中长沙、邵阳等市的资源消耗较少,老工业基地娄底、岳阳等市资源消耗相对较多;在城市环境方面,大部分城市环境都有所提升。总体上,湖南省13个地级城市的"两型城市"建设,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方面都有所提升,但仍存在巨大提升空间,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技术水平、"三废"利用率以及城市环境治理能力方面上升空间较大。  相似文献   

13.
张厚美 《环境教育》2011,(12):39-42
面对重大发展机遇,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思路十分关键。广元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结合灾后重建,在后发地区较早提出了"低碳重建"与"低碳发展"。10月20日上午,第十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在成都正式拉开帷幕。广元"低碳"成果展馆成为本次博览会上的一枝独秀,引来众多参会代表参观。广元是第一个倡导灾后重建走低碳发展之路理念的城市,全国第一个地方人大  相似文献   

14.
[引言] 在秦巴山区有一个中国西部山区的欠发达城市,他是一个人均GDP只有全国水平的1/3,城市化率只有31%的城市. 震后近3年来,这个地处川陕甘接合部女皇故里的广元市按照产业低碳化、能源低碳化、增加碳汇思路,坚持低碳重建与低碳发展,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经济增长点,避免了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  相似文献   

15.
缤纷资讯     
《绿色视野》2011,(5):62-63
国际资讯建设低碳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第六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近日在纽约举行,主题为"建设低碳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论坛交流分享了世界各国建设低碳城市的先进理念、创新技术和最佳范例,发布了联合国和世界银行"测定城市温室气体的国际标准"和"可持续建筑指数"等标准体系的最新成果以及《建设低碳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纽约宣言》。  相似文献   

16.
低碳发展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绿色、可持续的综合发展模式,对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两个跨越"具有重大意义。2006—2014年间四川低碳发展水平逐年增长,但增速缓慢,经济、社会、能源等高碳化特征依然明显,针对四川低碳发展的现状和资源禀赋,建议从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消费、低碳环境、低碳科技等探索低碳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重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即使气候变暖不严重,也要发展低碳经济,因为化石能源的耗尽是或早或迟的事情。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有机、生态、高效农业,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倡导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计划加市场,是低碳中国可行的好模式,千万不要舍近求远、弃中求洋。  相似文献   

18.
深圳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深圳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以及节能减排、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展现状,分析了深圳市与国外部分低碳城市的差距,并提出了发展深圳市低碳经济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低碳概念"提出的大背景及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走低碳之路的必要性,提出了中国经济应对低碳挑战的总体战略及主要措施,以及若干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推进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的重要抓手。我国已开展三批试点工作,在推动低碳绿色发展方面取得成效,但在落实落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量化低碳城市试点的发展目标并增加其约束性,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纳入生态文明体制中,构建多元的、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完善政策评价标准并建立试点退出机制就成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