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构建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分别对上海、南京、杭州三个城市土地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5—2010年沪宁杭三市土地市场与区域经济均处于协调发展状况,协调发展度处于中等水平且呈现上升态势;土地市场发育水平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海市的协调发展水平最高,需要着力提高土地市场发育水平,促进土地市场的发展,才能保证土地市场与区域经济间的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长沙市作为旅游热门城市,近年来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经济发展迅速,而生态环境是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石,只有旅游产业、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三者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利用长沙市2007—2018年的数据,构建3个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了三者的耦合协调度,发现三者的发展状况和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逐年递增状态,近年来生态环境略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长沙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在构建绿洲土地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武威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态势.结果表明,1998-2007年武威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系统协调程度不高,协调发展度指数总体趋势上升;土地利用与经济耦合系统经历了由轻度失调衰退类经济损益型向勉强协调发展类经济滞后型的演进.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为干旱区土地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价值巨大,深刻了解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与相互关系,对青海省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有助于形成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态势。文章基于2000~2014年《青海省统计年鉴》及《青海省环境状况公报》的数据,通过构建青海省经济—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熵权法对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及协调度评价模型研究了青海省2000~2014年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度及协调类型。结果表明:青海省2000~2014年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经历了三种耦合协调类别:2000~2006年为勉强协调发展类;2007~2009年为初级协调发展类;2010~2014年为中级协调类,耦合协调类别等级不断提升。耦合协调类型方面:2000~2009年为经济损益型,2010~2014年发展成生态滞后型。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4个子系统中选取23个指标对库区土地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以三峡库区2002年、2005年、2008年、2011年、2014年的Landsat TM影像作为数据源,运用熵权TOPSIS和灰色模型对库区土地承载力、土地社会、土地经济、土地环境及土地资源子系统承载力进行评价与预测。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在2002—2014年的土地承载力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土地承载力分别为0.167、0.152、0.352、0.473、0.899,以三年为步长,预测到2014—2026年库区土地承载力分别为0.171、0.272、0.424、0.653、0.979,表明土地承载力将进一步提高。研究结果为三峡库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相关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构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协调度模型,对黑龙江省1999-2008年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态势,但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土地生态环境建设压力仍然很大.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生态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提高科技投入水平,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效防治工业污染,提高土地生态环境治理投入等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采用熵值法、综合水平指数和耦合协调度的方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在2007—2010年山东半岛城市群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度呈上升趋势,2010—2014年呈小幅度的下降趋势,2014—2016年又再次呈现上升趋势。综合水平指数和协调发展程度基本呈正相关。2007—2014年协调发展度呈一种严重失调状态,2015年呈中度失调状态,2016年呈轻度失调状态,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越来越重视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土地利用效率与土地财政、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选取黄河流域2009—202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使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三阶段Super SBM-SFA模型测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构建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和门槛模型分析土地财政、经济增长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之间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土地财政对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产生显著抑制作用,经济增长对土地利用效率产生显著促进作用,且经济增长还可以通过促进土地财政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但土地财政却不能通过经济增长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②土地财政在影响经济增长时存在土地利用效率的双门槛效应,证实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和区域差异性。③黄河流域上下游的经济增长与土地财政具有互相促进作用,但中游的土地财政却不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黄河流域内各城市要认清土地财政的负面影响,改革土地市场,借助市场手段实现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和土地利用效率的促进作用,建立以生态文明为主的土地财政模式。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4年和2018年的高分遥感影像数据,提取了青岛市董家口经济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信息,并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2014—2018年董家口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14—2018年董家口经济区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以建设用地的增加及耕地和水域湿地的减少为主;在空间分布上,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集中在董家口港口区和整个经济区的道路建设上,这与董家口经济区的发展规划相吻合。总体来说,董家口经济区规划理念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持良好。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耕地转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三峡库区重庆段2000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借助Arc GIS平台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在乡镇尺度上分析了三峡库区重庆段2000—2015年的耕地转型空间特征,并从自然、社会经济、区位等方面剖析了三峡库区重庆段耕地转型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5年三峡库区重庆段的耕地数量分布呈现明显的"南增北减"的地域差异特征,土地转型以耕地和林地互相转换为主。(2)地理加权回归结果表明,同一影响因素在不同区域对耕地转型的作用方向与作用强度不同,发生相同耕地转型的不同区域,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在开展耕地相关工作时,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资源。  相似文献   

11.
山地城市城乡结合区土地利用系统的安全稳定是山地城市健康发展的关键。收集2004年、2007年、2010年、2012年、2014年、2015年的各种数据,通过三角模型对重庆市巴南区的土地利用系统风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5年巴南区的土地利用系统风险等级一直处于不安全等级,但波动小,风险处于稳定状态;非经济社会风险指数不断降低,从2004年的0.82降低到2015年的0.74,生态环境风险指数不断增加,从2004年的0到2015年的0.29,巴南区的土地利用系统风险状况未能改善,主要是因为非自然资源风险指数没有下降。通过分析研究山地城市城乡结合区土地利用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前发现并解决巴南区土地利用系统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同时为其相关政策的制定和管理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山东省17个城市的土地经济密度数据,利用变差系数、相对发展率分析等方法,初步探讨了2005—2014年山东省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动态演化格局及区域差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各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均呈现上升趋势;土地经济密度原本较高的城市,其土地经济密度相对发展速度也较快,各城市相对发展速度呈现不同;济南和青岛的增长极效应显著,带动周边城市经济效益提升;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具体包括城市区位、城市交通状况、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土地投入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以我国甘肃省河西地区5个地级市为研究区域,选取2002—2016年的相关数据,分析土地财政规模与结构,并采用协调发展度模型,计算土地财政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特征。结果表明:(1)2002—2016年河西地区土地出让收入增长较快,土地出让收入增长远快于出让面积增长。(2)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土地财政依赖度和土地价格均价较低,5个城市土地财政依赖度均值的高低次序与土地价格均价的次序一致,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对应性。(3)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之间高度正相关,土地财政与城镇化拟合曲线主要呈线性关系,效应系数较小。(4)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发展初期协调度较低,协调关系由失调衰退向协调发展演化,协调发展度逐年优化,土地财政有超前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是区域中主要的系统要素,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配合将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可采用指标体系法来进行综合评价.人口包括人口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和人口与资源环境评价指标.通过<云南统计年鉴>资料得到相关的二级指标数据,确立每个指标的权重,再根据相关公式计算出云南省各市州人口与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状况.根据评价结果,云南省各市州协调状况不一,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5.
在阐述旅游经济、交通运输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旅游经济—交通运输—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度数学模型,对江西省2005—2014年旅游经济—交通运输—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旅游经济—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处于稳步提升趋势,但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数波动较大,呈现出“先降后升再降”的态势;近年来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处于颉颃状态,耦合协调类别经历了由极度失调衰退—中度失调衰退—轻度失调衰退—濒临失调衰退—勉强耦合协调—初级耦合协调的转化历程,虽然耦合协调度所有改善,但协调等级处于较低水平。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盐城沿海湿地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全面研究了该区域在过去30年中(1984—2014年)湿地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盐城沿海湿地中各地物面积、土地利用、海岸带冲淤状况、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发生了较大变化,其原因包括:人口增长因素,经济利益驱动;围垦不断增加,景观破碎加剧;资源过度利用,垦区环境污染等。提出解决方案,以期促进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区域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和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耦合关系的基础上,选取指标体系构建社会经济—水资源—土地资源综合指数,建立系统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和经济发展中水土资源消耗的响应函数,以确定和识别辽宁省近十二年来水土资源经济系统的演进态势。结果表明,社会经济—水资源—土地资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较低,经济发展与水土资源利用的协调关系需进一步加强。从长期来看,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减弱,与耕地数量之间的动态效应日趋增加。  相似文献   

18.
石羊河流域水土资源的供需状况成为决定该地区发展的生命线。随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的格局、深度和强度在不断变化,土地利用的类型也趋于多样化。利用石羊河流域1980年、1990年、2010年三期土地现状数据分析该流域各县市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比较1980—1990年、1990—2010年两个时段土地利用转换,引入上升性理论与方法分析两个时段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整体效果。从分析结果来看,随着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整体上提高了石羊河流域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益与效率,提升了流域土地利用的发展潜力空间。  相似文献   

19.
基于改进的灰色关联模型,建立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评价指标体系,对天水市1995—2015年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95—2006年天水市土地状况处于敏感状态,2007年、2009年为较安全状态,2013—2015年为较安全状态,2010—2012年处于敏感状态,2008年为敏感状态。从各因子层来看,城市化水平驱动力、农药和地膜使用压力、第三产业影响及工业废水排放响应对天水市土地生态安全的作用较大,城市生态环境及工业废水的污染是土地质量存在危险的重要原因。天水市土地生态安全整体呈缓慢增长趋势,为较安全状态,土地质量状况良好;政府应在今后的开发过程中减少农业生产对土地环境的压力,加强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确保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客观地评价吉林省土地利用系统的健康状况,促进土地利用系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参考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经济发展和土地健康利用综合评价体系,并利用熵值法、静态耦合模型、动态耦合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测度了2000—2014年吉林省经济发展状况与土地健康状况,评判并分析了两系统的协调度、协调发展度、耦合度,以揭示其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吉林省经济发展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土地健康利用主要呈现曲折增长的态势。(2)两系统协调度C由低水平耦合发展至磨合阶段,协调发展度D由严重失调发展至初级协调阶段,其协同演化关系得到不断改善。(3)两系统耦合度处于不协调发展阶段,但逐渐趋于45°,其耦合关系趋向良性发展。(4)吉林省应稳步推进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土地资源的健康状况,重点关注土地资源的协同演化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