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表现出的区域差距,大量的研究多运用要素禀赋结构差距解释,重要的是如何理解在特定经济体中区域差距的持续扩大。本文从经济权利禀赋出发,提出了一个合理解释地区差距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1990-2005年我国欠发达地区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研究表明:尽管物质资本存量在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但是,禀赋差异不仅是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也是区域差距持续扩大的结果。在市场化进程的制度转型中产生的权利缺失成为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地区自生能力相对低落、差距持续扩大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前沿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区域经济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998-2009年中国30个省市的人均GDP与当年全国人均GDP的差值作为区域经济差距指标,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观察了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变动状况。从核密度图可知,我国区域经济呈现出收敛的态势;通过随机前沿模型从全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前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利用1998-2009年2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全要素生产率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前沿技术进步能够显著的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其中对于东部地区的效果较为显著,技术效率则能够扩大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对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政策含义是缩小东部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途径是加大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技术支持;对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而言,则应该是加大市场化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和地方支出比重。  相似文献   

3.
依靠科技进步 推动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实施西部大开发 ,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 ,是中国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步骤。我国西部地区疆域辽阔 ,人口密度小 ,资源丰富 ,经济欠发达 ,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和发展潜力 ,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瞩目的热点地区。从新世纪开始 ,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是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缩小东部与中西部发展差距的根本保障。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 ,其中涉及许多重大科技问题 ,中国政府已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作为…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区域经济差距变动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广东省经济的迅速崛起,其省内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也发生显著的变化。本文从广东全省总体差距、地带间差距、地带内差距三个角度对广东省内区域经济差距的变动进行分析,发现除地带内差距变化不大之外,全省总体差距与地带间差距均明显扩大,呈现出“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5.
人力资本积累与地区经济增长的联动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本积累与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关系问题,是国内外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为什么中国的地区经济增长在经济转型期20世纪80年代呈现收敛而90年代后发散?人力资本究竟是怎样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已有的经验研究没有考虑人力资本积累自身的收敛性,因而没有考虑到人力资本积累与地区经济增长的联立互动关系.本文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估计了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增长的联立模型,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积累存在自身收敛性,人力资本增长率与地区经济增长率存在同向变化特征;同时,人力资本水平对地区经济增长存在直接发散和间接收敛双重效应,欠发达地区较高的人力资本增长率是导致20世纪80年代地区经济增长收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加大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本投入,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对于缩小地区间经济增长差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省际差异与变化趋势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各省经济发展存在巨大差距,这是历史长期发展不平衡的产物,也与近几十年发展速度不同有关。分析当前各省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量,投资构成,投资效益和产业结构的差异,可以预见,流域内发达省份与欠发达省份的发展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7.
基于投入产出方法的中国居民虚拟水消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民在消费商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即在消费隐含其中的虚拟水,并且虚拟水的消费量远大于实物形态的水的消耗。不同消费模式对水资源的需求差异很大。文章借助投入产出方法计算了2002年中国各省及城乡居民的虚拟水消费情况,并分析了造成虚拟水消费差距的原因。结果表明,人均虚拟水消费量省际间及城乡间差异显著,基本是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城镇高于农村;每万元消费的虚拟水含量省际间及城乡间也有所不同,基本是欠发达地区高于发达地区,农村高于城镇。分析认为,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是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中国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面临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领域也不同。因此.可持续发展评价与政策制定需要与区域发晨实际相结合。选取上海、德州和固原三个地区作为中国发达、发展中和欠发达地区的代表.选择可操作和可比性强的指标.基子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环境可持续性趋势系数.对比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环境发展的状态、趋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得出以下结论:近20年来.虽然中国总体环境保护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污染物排放压力持续增长.环境质量普遍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上海、德州和固原环境可持续性趋势系数分别为0.82、0.55和0.45.发达地区环境可持续性最强.发展中地区一般.欠发达地区量差;目前我国环境政策领域往往注重经济发展的“两极”:高度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面积占全国67%、人口占全国40%的发展中地区环境问题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及其演化的产业变动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扩大具有深刻的产业变动原因。以人均GDP为基本指标,通过对基尼系数进行产业分解和对泰尔指数进行地区分解,深刻分析了1990~2004年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动态变化、地区构成和产业构成,揭示了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及其演变的产业结构变动与产业地区集中因素。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性因素是第二产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而非农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的集中又是推动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主导性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制造业为主的非农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中西部地区逐渐沦落为以农业与采掘业为主的外围区域,中国的地区经济差距也由此持续扩大。基于此,认为缩小地区差距的关键是推进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缓解非农产业地区分布的不平衡状况。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空间非均衡及动态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以及内部动态分布特征对于制定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1997-2013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进而采用熵权综合指数法测算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同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Markov链估计方法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其分布动态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总体差距在样本考察期内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演变趋势。从三大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内差距呈现出上升趋势,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内差距则呈现出下降趋势。地区间差距是造成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非均衡的首要原因,并且其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地区内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变化较小,而超变密度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呈现出先上升、再下降的演变趋势。2Markov链分析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状态流动性较低。从整体来看,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存在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低水平省份将逐步减少,总体向中等以上水平发展。针对本文实证结果,由此得到如下政策建议:首先,加大国家对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引导农业科技人才回归;其次,加强区域间农业现代化发展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发挥省区之间的协同效应;最后,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资源禀赋,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1978年以来我国地区差距形成过程中人口流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计量模型,根据分析可以看出,流动人口在地区间分布的不均衡状况与各地区经济增长的不均衡状况高度相关,大规模的跨区域流动人口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和对区域内或区域问地区差距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在人口流动对分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的考察中.我们还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规模的跨区域人口流动对地区差距形成的影响趋势明显,在1978-1987年期间,我国的跨区域人口流动增强了全国整体差距、东部地区内部差距和西部地区内部差距的扩大,但却缩小了中部地区内部差距的扩大趋势;而在1996-2003年期间,我国的跨区域人口流动加剧了全国整体差距、中部地区内部差距和西部地区内部差距扩大的事实,但却有效地减缓了东部地区内部差距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运用综合评价模型法对2003年、2008年和2013年长江经济带地级及以上城市经济、环境、社会发展水平及区域发展水平进行时空定量分析,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冷热点分析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差异进行时空分布格局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为下游地区高于中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先增大后缩小;社会建设水平空间格局为下游地区高于中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区域社会建设差距先缩小后增大;环境保护水平空间格局为上游地区高于中游地区高于下游地区,区域环境保护差距逐渐缩小;区域发展水平空间格局为下游地区高于中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区域发展差距先增大后缩小;区域发展水平高值区和热点区域集聚在下游地区,呈现向中游地区扩大之势;低值区和冷点区域集中在中上游地区,呈现向上游地区收缩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不同收入来源对甘肃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入由多个来源部分组成,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是收入来源各部分变动的综合反映,透过收入来源的角度可以清晰地判断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根源.本文运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方法,对2003-2008年甘肃省城乡收入差距大小及其在总区域收入差距中的贡献变化趋势进行测度,并利用要素分解法实证分析了不同收入来源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以此揭示甘肃省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在总区域收入差距中的贡献是递增变化的,已经成为影响甘肃省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工资性收入是目前拉大城乡收入差距最为重要的原因,而家庭经营性收入则起着缩小差距的作用,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很小,但转移性收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却不容轻视.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增加农民非农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完善城乡间收入再分配制度等政策建议,以期为欠发达地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1999-2010年相关数据,利用变异系数和广义最小二乘法对中国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差距对地区碳排放差距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四大地区碳排放绝对差距呈逐年上升趋势,无论是碳排放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均表现为东部最大,中部次之,西部和东北地区最少;四大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绝对差距逐年上升,且东部最大、东北次之、中部第三、西部最少;外商直接投资相对差距的大小依次为西、东、东北和中部;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差距对地区碳排放差距的影响为负;人均总产值地区差距对碳排放地区差距的影响为负;地区开放程度差距对碳排放地区差距的影响为正;从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差距对不同能源碳排放地区差距的影响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差距对煤和石油两种能源碳排放地区差距的影响为负,对天然气碳排放地区差距的影响为正,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差距时空演变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人口经济增长弹性、重心、地理集中度和不一致指数等方法,在研究2000~2015年长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协同演变规律基础上,从人口与经济协同演变的角度,采用空间计量方法探究不同时期区域发展差距驱动因素。研究发现:在发展环境与政策演变影响下,区域人口与经济集聚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二者重心距离的缩小表征了总体发展差距的缩小。城市对比发现,区域经济集中度呈现"Z"字形格局而人口集中度南北差异显著;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指数呈现相对稳定的"核心-边缘"格局,2000~2015年演变表现为发达城市的增加和欠发达城市的下降;这些都表征了区域发展的显著差异和向均衡状态的演变趋势。不同时期区域发展差距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呈现市场力量的趋强和政府影响的弱化;普通面板回归高估了多数影响因素的效应,空间溢出效应的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区域发展向均衡状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对地区差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迁移对地区差距影响的程度和趋势目前并没有一致的结论,学术界称之为"迁移谜题"。国内学者们大多数更倾向于认为人口迁移可以有效地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并因此可以促进地区差距的进一步缩小,但是也有一部分学者不这样认为,单就劳动力投入要素来说,他们认为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将最终导致地区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而不是缩小。本文基于人口迁移提出了一个对人均产出进行剥离的分析框架,考察在去掉人口迁移影响因素前后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人均产出及总产出的变化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内部差距以及三大地带间增长差距的变化。结论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显著地扩大了东部地区的内部差距、中部地区的内部差距、三大地带间差距、以及中国整体的地区差距,只有西部地区的内部差距因为受到人口迁移的影响而显著地缩小了。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十大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因素分析与综合集成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十大城市群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和国民经济的十大支撑点,研究中国十大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意义。构建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因素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综合集成评估方法,对中国十大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与比较,将十大城市群分为综合发展能力较强、相对一般和相对较低三类,并提出了这三类城市群分别提升流量指标、质量指标和总量指标的相关对策建议。研究发现,虽然十大城市群都是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但综合发展水平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是极端不均衡的,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中西部地区落后的格局,在继续保持和提升发达地区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的前提下,尽快缩小城市群之间的发展差距、增强落后地区城市群的综合发展能力是目前解决区域发展差距问题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基于能值分析的四川省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评估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四川省1998~2003年生态经济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能值投入率、能值利用强度、可持续发展指数等指标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与其它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①四川省的可持续发展指数曲线呈现先升后降趋势,波动在3.35~1.97之间,曲线的走势与能值/货币比率、人口承载力基本一致。表明四川省经济的发展在人口资源的压力下,仍处于依靠本地资源的欠发达不稳定阶段;②四川省1998~2003年的净能值产出率和能值投入率呈现相异的发展走势,表明资源的利用效率、经济活动的竞争力逐渐降低,而环境资源负载程度、能值使用强度逐渐增强,经济活动加剧;③1998~2003年四川省人均能值使用量总体稳定的上升趋势和电力等高能质能值的缓慢增长趋势,体现了四川省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但相对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相似文献   

19.
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1995-2014年我国住房价格的区域差异性。研究发现,市场预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房地产投资水平能够较为显著地影响欠发达地区的房价,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水平和贷款利率仅能微弱地影响欠发达地区房价且具有模糊的作用方向,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改变和城镇人口改变对区域房价的影响并不明显。研究总体认为,大多数欠发达地区的房价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经济基本面的支持,东部和中部地区房价则表现为既没有经济基本面支撑也没有房价预期等非理性因素支持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西部大开发十五年环境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实现了快于东部和中部的经济增长。正确认识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环境成本,评价西部地区的环境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00—2014年西部大开发以来的环境效率。研究发现:西部地区环境效率偏低,处于相对无效状态。西部地区环境效率明显低于传统效率,经济增长付出了较高的环境代价。西部大开发以来传统效率与环境效率之间的差距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走势变化。西部地区省份环境效率在全国排名靠后,各省份的环境效率呈现出差异化的发展态势,其中重庆和四川排名不断提升,新疆排名逐步回落,内蒙古和广西在西部地区排名相对靠前且比较稳定,云南和陕西一直处于中间水平,贵州、甘肃、青海、宁夏排名相对靠后。西部地区环境效率2000—2003年上升,2004—2010年不断下降,2010—2014年趋于平稳。西部地区环境效率低于东部地区且差距大,也低于中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通过收敛性检验发现,西部地区各省份间的环境效率差距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间的环境效率差距逐渐扩大,与中部地区间的环境效率差距先扩大后缩小。本文同时采用了Tobit模型进行面板回归,实证分析了西部地区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能源消费结构、环保投资力度对西部地区环境效率具有显著影响;产业结构变化和对外开放程度对西部地区环境效率影响不显著;西部地区存在环境效率的库兹涅茨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