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围填海控制线是在工程可行的前提下,不显著改变区域海洋动力格局和岸滩演变趋势的最大围填外包络线,能够最大限度地协调围填海与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苏北浅滩腰沙为例,在对围填海控制性因素进行筛选、识别与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各控制性因素的控制要求,设计了围填海控制性指标。应用潮流数值模拟和泥沙回淤预测技术,采用分层次筛选和迭代逼近的方法,构建围填海控制线迭代优选模型,分析不同围填海方案对海洋动力格局演变的影响,计算得到腰沙的围填海控制线为理论基面+28 m。提出的研究方法和迭代优选模型可为沿海省市围填海控制线的制定提供参考和方法借鉴,为制定围填海规模总量控制指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围填海工程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一直是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领域广泛关注的焦点。运用直接市场法和替代性市场法(如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碳税法、替代成本法、成果参照法等,第Ⅰ类方法)、条件价值评估法(第Ⅱ类方法)两类方法,选取江苏省连云港市海滨新区和南通市通州区滨海新区两个典型的围填海工程为案例,从潮滩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视角进行了围填海工程生态环境价值损失评估。结果表明:(1)两个典型案例第Ⅰ类方法的评估结果分别为0818 2×108元/a和0696 2×108元/a;(2)第Ⅱ类方法的评估结果分别为1273 9×108元/a和1186 0×108元/a;(3)用两类方法的评估结果作为生态环境损失值区间,可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研究结果可为围填海工程生态补偿标准和生态补偿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系统分析淤泥质海岸围填海开发活动对海岸带资源影响的基础上,重点考虑岸滩冲淤变化特性、岸滩资源利用现状、利用潜力以及泥沙淤积对港口航道造成的资源损失,通过成本型、效益型两大类共16个指标,构建了适合淤泥质海岸资源状况评价的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实现了围填海开发活动对海岸带资源影响的综合评估。利用该模型计算了江苏省南通市沿海的围填海活动对海岸带资源影响的评价系数,计算结果为0.596,表明南通当前的围填海开发活动已经对当地的海岸带资源造成了较大影响,在今后的沿海开发过程中,需要注重海岸带资源的节约与保护。  相似文献   

4.
我国实行的是国家所有的水资源产权制度,在水资源的实际管理中存在多级代理和管理者短视行为等问题。水资源资产化管理作为解决管理者短视行为的重要措施引入到水资源管理中,然而由于相关理论的不足,相应措施沦为缺乏监督的政府间行为,并限制水资源资产市场机制的形成。本文考虑到水资源的多重功能,以及水资源资产与承担支撑社会经济功能的社会水循环通量的内涵一致性,将二元水循环理论引入水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框架构建中去。本文根据资产的定义和水资源的功能界定了水资源资产的内涵,并发现其与社会水循环通量的重合,提出这部分水资源可以作为水资源资产进行管理,并总结了二元水循环耦合水资源资产化管理中的水资源资产界定、监管体系、用途管制以及产权界定方面的路径。在此基础上,本文辨析了水资源资产管理与水资源管理的关系,认为水资源资产管理与传统的水资源管理组成水资源管理,水资源资产管理弥补了传统水资源管理上的不足。在分层管理上,提出传统水资源管理作用于宏观、中观管理,水资源资产管理作用于微观管理的机制。此外,根据二元水循环理论中的社会水循环过程,将其权属进行分解,并结合各部门的社会水循环机制对水资源资产化管理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5.
当前全国海岛开发利用已掀起了新的热潮。未来岛群开发将成为海岛开发的一个重要模式。本文通过对国外典型岛群经济开发活动的案例研究,归纳总结其成功模式和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四方面我国岛群经济发展的管理对策建议,即开展区域用岛区块选划和规划编制、编制区域用岛区块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强对国外海岛规划政策以及海岛开发活动跟踪研究、加强区域用岛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6.
围网及网箱养殖是江汉平原湖泊水体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湖北省湖库拆围大行动实施之后,湖泊围网拆除的成效及其生态环境效益值得关注和探讨。故以湖北省第一大湖洪湖为为例,首先基于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n)、纹理分析等方法实现对湖泊拆围效果的快速监测;在提取拆围信息的基础上,根据洪湖水产养殖类型分担率及产排污系数法,对拆围的环境效益进行估算。结果表明:(1)洪湖拆围行动使湖内围网全部被拆除,共拆除湖内围网养殖区面积117.81 km2,自然水面面积增加110.49 km2;洪湖沿岸景观得到了明显改观,其中西部和北部地区拆围效果最为显著,而洪湖南部和北部的湖泊沿岸还存在部分待清理的非水体异质物。(2)洪湖拆围行动使排放到湖泊水体中的污染物减少1 265 284.38 kg,其中植物营养物总氮和总磷的浓度分别减少0.848、0.185 mg/L,这两项指标将由拆围前的Ⅲ类水质提升为Ⅱ类水质,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得到较大改善;研究可为区域湖泊管理及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快速监测技术支持和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7.
微囊藻毒素是有毒蓝藻释放的肝毒性代谢物,对环境和人们健康具有潜在危害,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并已列入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特定检测项目。在暴发严重蓝藻水华的滇池水环境治理工程中,对水华污染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进行了全年监测,结果表明水样中微囊藻毒素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17~0.82 μg/L,比水体中蓝藻生物量的藻毒素含量低了至少一个数量级。为研究水体中藻毒素的归宿,通过有关微囊藻毒素的吸附、光降解、微生物降解等一系列现场和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光降解是滇池水体中微囊藻毒素浓度降低的主要途径,同时微生物降解、生物积累和颗粒物吸附也是水体中微囊藻毒素浓度降低的因素。探讨了蓝藻水华污染水体的藻毒素归宿途径,并提出了有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水资源循环经济发展与创新体系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经济是针对持续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压力而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经济制度和技术范式相结合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当前我国面临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是我国水资源新战略的理想选择。水资源循环经济力图使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既符合水循环自然规律,又遵循社会经济规律,实现水循环与经济循环的和谐统一。水资源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我国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必须改革现有机制和体制,建立长效机制,构建水资源制度、技术和观念创新的体系。  相似文献   

9.
近岸海域对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但大规模围填海导致海域自然属性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海洋生态环境产生剧烈变化,其影响深远且复杂。本研究以渤海区获批区域建设用海数量最多、填海总面积最大的河北省三个典型区域建设用海区为例,从海洋环境、社会经济和实施进度等方面评估了规划到期后的实际综合影响。结果表明,三个规划区的经济效益已初步显示,但土地闲置问题突出,大规模填海造地对区域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已经有所体现,如剧烈的岸线变动导致渤海内浅水分潮结构产生小幅变化,区域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0.
在强人类活动干预下,流域水循环越来越呈现出“自然-人工”二元驱动结构,相应的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也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特征,这对其驱动机制和定量评价研究提出新的挑战。在深入分析流域二元水循环及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内涵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分析了自然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和社会水循环过程对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驱动机制,提出基于单过程单目标的四边形计算模式;基于二元水循环的多过程间多向反馈特征对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交叉影响,构建了适用于河流、水库以及湿地等不同类型的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二元水循环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需重点加强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法以及驱动因子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武汉东湖富营养化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东湖的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尤其以富营养化的危害最大。采用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武汉东湖十个湖区进行了富营养化评价,得出富营养化的水体占到整个面积的62.21%,中营养的水体占到37.79%。磷是东湖富营养化的主控因素,在明确水体中磷富集的主要原因是点源污染的前提下,分析了东湖现有治理措施和存在的问题,建议东湖富营养化的治理要因湖区而宜,在彻底控制点源污染的同时,结合生态建设,用人工湿地的方法控制面源污染,并对富营养化严重的湖区,采取底泥疏浚工程削减内源营养盐。在东湖富营养化治理的同时,必须加强对东湖的管理,健全环境立法,强化环境监督,将东湖污染的控制纳入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12.
序言     
水资源危机正逐渐成为全球性问题,目前已是限制我们人类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工业污染和水利工程等都在不同程度地胁迫着我们赖以生存的水环境。气候变化、外来种入侵等现象进一步增加了水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显然过去试图将水体同其周围环境割裂开来进行管理的方式有悖于自然规律。实施流域综合管理目前被普遍认为是解决日益严峻的流域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世界各国治理水环境问题的普遍趋势。所谓流域综合管理,是以最大限度地适应自然规律为中心法则,在流域尺度上通过跨部门与跨行政区的协调管理,实现流域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流域综合管理不只是原有水资源、水环境、水土流失等要素管理的简单加合,而是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的综合性管理策略。它也不是简单地回复流域自然状态,而是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的维护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双赢局面。
由于自然地理、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等众多原因,中国目前面临的水环境问题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所面临的问题都要复杂。所幸的是,我们国家各部门领导层和相关管理工作者均认识到流域综合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对策和采取了具体的管理措施。国家“十二五”计划的《水体污染控制和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也提出了流域综合治理的导向性原则。实施流域综合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的复杂工程,需要系统地统筹规划、先进的理论指导和不懈的探索与实践,更需要扎实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国流域管理才刚刚起步。世界上许多国家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出各种成功的流域管理模式,也为我们提供了参考的案例。然而,我们应结合我国现实情况,有选择性地吸取国际上成功经验,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流域管理研究体系和政策体系。我相信,经过各部门管理工作者、各科研领域的专家以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我们有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图景。
我十分高兴为该专辑作序,希望该专辑的出版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希望广大从事流域科研和管理的工作者在深刻认识挑战的同时把握机遇,为我国流域系统的可持续性利用和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保驾护航。在此,也表达我对战斗在流域工作一线的科学家和管理者以及关心和支持这项工作的社会公众的良好祝愿  相似文献   

13.
富营养化引起的局部水体蓝藻水华问题给鄱阳湖水生态环境保护带来挑战。为弄清鄱阳湖蓝藻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19~2020年对鄱阳湖蓝藻进行了现场监测,并通过冗余分析(RDA),探讨了影响蓝藻时空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128种,其中蓝藻15种,占总种类数量的11.72%,蓝藻种类数呈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主湖区>入江水道>东湖区的分布规律。蓝藻细胞密度为0~2.19×107 cells/L,各点位蓝藻占比为0%~83.98%,其中蓝藻细胞密度主湖区>东部湖区>入江水道,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2020年>2019年。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为东部湖区蓝藻优势种,微囊藻(Microcystis sp.)、假鱼腥藻为主湖区和入江水道蓝藻优势种。水温(T)、悬浮物(SS)、高锰酸盐指数(CODMn)、风速(VW)是主湖区蓝藻群落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特殊的湖流和风场也是影响该湖区蓝藻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透明度(SD)、SS和COD<...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不同时间尺度下岩溶区地下河出口CO_2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静态浮游箱-气相色谱法对毛村地下河出口水-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开展季节性和连续48小时昼夜监测。结果显示:水-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昼夜变化特征,并且均表现为由水体向大气释放CO_2,呈现出大气CO_2源的特征。在季节性尺度上,CO_2交换通量的变化范围为90.27~406.32 mg·(m~2·h)~(-1),平均值为253.50 mg·(m~2·h)~(-1)。CO_2交换通量的季节性特征表现为雨季大于旱季。在昼夜尺度上,CO_2交换通量的变化范围为46.8~244.45 mg·(m~2·h)~(-1),平均值为137.81 mg·(m~2·h)~(-1)。CO_2交换通量的昼夜性特征表现夜晚大于白天,最高值出现在凌晨0∶00和1∶00,最低值出现在下午14∶00和15∶00。由于毛村地下河出口水-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通过相关分析表明,毛村地下河出口水-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在季节性尺度下的主控因素为岩溶水体中碳酸的平衡系统,但是在昼夜尺度下的主控因素为局地区域环境参数。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各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及循环经济、低碳社会的迅速发展,环境经营理念已逐步为国际各大企业所重视,并开始付诸实施。而如何评价企业的环境经营行为,如何通过科学评价进一步促进企业环保业务的全面开展,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日本是最早提出企业环境经营理念并付诸实践的国家,本文对日本现行的企业环境经营评价方式与方法进行梳理,并通过案例分析,为我国企业环境经营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饮用水安全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自然资源管理研究的热点。基于实地调研、部门访谈和制度条文的梳理与分析,以苏州市太湖水源地为例研究湖泊型水源地管理体制。研究表明:我国水源地管理由国家、省、市、县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构成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具有水资源和水环境分割管理、流域管理和行政区管理交错的制度特征,初步具备了综合管理的架构;水源保护缺乏流域管治的思维,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制度支撑不足;在管理手段上以命令控制型手段为主,经济激励与公众参与不足。建立水源地综合管理协调机制,完善经济激励手段,推进公众参与,实施水源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将有利于提高水源地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7.
根据几十年来武汉东湖水质监测资料和数据 ,在东湖截污工程完成后 ,没有新的污染物进入水体的前提下 ,对东湖水体通过自然净化恢复到健康状态所需要的时间进行了详细的数学推导和科学论证。结果表明 ,在不考虑地泥营养物质的情况下 ,东湖水体通过工业、农业、生活用水以及收获鱼类和高等植物造成的营养物的输出 ,只需要 3a左右的时间就能恢复。然而如果考虑地泥的影响 ,几十年沉积在地泥的营养物质持续向水体中释放 ,然后再通过用水及生物输出 ,东湖水质需要35a以上才能得到恢复。可见 ,截污后东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将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地泥是造成东湖长期富营养化的关键。解决东湖污染问题的关键是清除地泥 ,因此得出结论 :挖底泥后引入长江水源来加速东湖水体改善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管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最大化人民的根本利益、构建多元化多中心的治理主体及采用多种治理手段和治理方式为主要方向推进社会治理协同创新,已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目前制约我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的因素主要有理念上的滞后、治理方式和结构的不完善及利益分配机制的不健全等。应从创新理念、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及加强公民与社区的自治等方面来推动我国社会治理的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9.
截污工程完成后武汉东湖自然净化速率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据几十年来武汉东湖水质监测资料和数据,在东湖截污工程完成后,没有新的污染物进入水体的前提下,对东湖水体通过自然净化恢复到健康状态所需要的时间进行了详细的数学和科学论证。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地泥营养物质的情况下,东湖水体通过工业、农业、生活用水以及收获鱼类和高等植物造成的营养物的输出,只需要3a左右的时间就能恢复。然而如果考虑地泥的影响,几十年沉积在地泥的营养物质持续向水体中释放,然后再通过用水及生物输出,东湖水质需要35a以上才能得到恢复。可见,截污后东湖要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将处于富营养状态,地泥是造成东湖长期富营养化的关键。解决东湖污染问题的关键是清除地泥,因此得出结论:挖底泥后引入长江水源来加速东湖水体改善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0.
环境分权、市场分割与碳排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有着庞大的环境管理队伍以及巨大的国内市场,科学的环境管理制度以及高度一体化的国内市场将深刻改变碳排放格局,然而,已有研究对于这些影响碳排放的体制性因素既缺乏足够的理论分析也缺乏实证检验。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环境分权和市场分割影响碳排放的理论机理,并提出了三个理论假设,进一步地,本文以环境管理人员在不同层级政府的配置衡量环境分权度,以相对价格法衡量市场分割程度,基于1995-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从实证层面检验了环境分权和市场分割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环境分权和市场分割都显著地加剧了碳排放,原因在于分权的环境管理体制安排扭曲了激励,无法对碳排放形成真实有效的约束,而市场分割则恶化了碳排放在区域间的配置效率。同时,环境分权与市场分割对碳排放的共同影响作用上存在互补效应,即环境分权程度越高,市场分割对碳排放的负面影响效应越大,反之,市场分割程度越高,环境分权对碳排放的负面影响效应也越大。这主要是由于环境分权与市场分割是地方政府一对互补的策略行为,在环境分权较高的地区,地方政府进行市场分割的能力越强,而在市场分割较高的地区,地方政府争取环境事务管理权的动力越强。因此,在既定的碳排放约束下,中央政府一方面需要适度集中环境事务管理权限,进一步优化环境事务管理机构设置以及人员队伍在不同层级政府间的配置,提高对碳排放的管控效率,另一方面需要打通省际壁垒,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优化碳排放的区域配置,提高碳排放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