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4 毫秒
1.
两型社会的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熵模糊物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模糊集合理论和欧式贴近度的概念,建立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程的综合评价模型,并以青岛市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进程监测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该模型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程中各待评年度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能力作为物元,在计算欧式贴近度时,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系数.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方法能够有效实现对青岛市2004 - 2009年度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程及能力状况的识别与排序,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表明熵模糊物元分析方法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2.
昆明市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昆明市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和水资源系统所具有的复杂系统特征,在综合考虑水资源需求、水资源供给、污水再生利用、外地供水、缺水程度的影响等因素的情况下,利用系统动力学(SD)方法建立了昆明市水资源承载力SD模型,在现状延续型、经济发展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协调发展型5种方案下模拟2015~2030年昆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动态变化,寻求提高昆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途径。结果表明:现状延续型用水模式出现十分严重的水资源匮乏问题,水资源承载能力很容易达到极限承载值,不能实现昆明市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型模式虽然提高了经济水平,但是加剧了生态环境污染和缺水问题,供需比低至0.25;采用资源节约型或环境友好型模式,虽然可以适当缓解生态环境污染及缺水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缺水现象依然严峻;而在建设资源节约型或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前提下,适当减缓城市发展规模增速,实施水资源集约利用、污水处理再生和加强外地供水的协调发展型方案可以实现昆明市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5种方案中的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3.
中国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法律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资源不足和水质污染引起的水危机已经成为许多地区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制约因素.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平衡环境、社会和经济多元利益,寻求先进的法律机制来调节平衡、保护流域生态环境、促进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种共识.开展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是实现流域上下游之间等相关方利益公平的关键所在.但由于我国缺乏生态补偿立法和相应的制度安排,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目前仍面临许多问题:我国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进展缓慢、法律制度滞后、部分法律法规彼此之间矛盾和相互冲突、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法律制度缺位、立法模式不适合当今流域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等.本文通过对我国有关涉水法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一些有关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建设和完善的对策,以期对中国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推进和进一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内涵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发展观要求资源型城市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实现绿色转型.本文构建了绿色转型三维结构模型,在比较分析一般经济转型与绿色转型差异的基础上,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内涵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表明:绿色转型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企业、产业、政府七方面与一般经济转型存在显著不同.相较而言,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强调绿色经济的实现而非仅为避免"矿竭城衰";强调产业内劳动力质量的挖掘提升而非产业间劳动力数量的转移安置;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而非脱资源化发展;强调生产过程对环境的保护而非生产过后对污染的治理;绿色转型注重企业绿色运营制度和绿色创新体系的构建;注重资源型产业的绿色改造及产业体系整体的绿色重构;注重转型过程中政府角色的转换及其自身的绿色约束和监管.总之,绿色转型明确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目标及方向,是更加切合实际的先进转型模式,值得我国资源型城市参考并推广.  相似文献   

5.
以"四川省地震灾后重建社会满意度调查"数据为依据.通过因子分析,找到影响社会满意度的关键因素,确立低碳模式为灾后和谐社会建设的最佳模式.通过对低碳社会的特征分析,结合社会学理论,认为:低碳社会的发展是低碳价值理念、低碳准则、低碳行为互相作用的过程.低碳社会模式的发展路径是基于综合集成与统筹优选的方法,从价值理念、低碳行为、规范体系三个方面对低碳社会的各项要素进行集成;低碳社会的推行模式分为低碳农村模式和低碳城市模式.低碳农村可以与灾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步进行,发展生态经济,探索生态发展模式和生态补偿政策;低碳城市相对于一般社会发展模式和农村发展模式,更集中体现在建筑、交通、文化、消费行为等某些特定领域.建议:从国家到灾区的各级政府必须多管齐下,从制度创新入手,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对策及措施,如转变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制定法律法规,促进新能源开发,建立低碳技术支撑体系等来保障低碳社会模式的推行.  相似文献   

6.
绿色低碳港口模式建设旨在实现港口经济高效、资源综合利用、环境友好,能源节约,促进港区以自然-经济-社会和谐的模式持续发展。建设绿色低碳港口模式是将"港区-人-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理念,渗透到港区建设和作业相关的各项活动中,提高港口经济活动的资源使用率,减少港区对所处区域环境的负面影响,进行低碳运营和节能减排。本文以镇江港为依据,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镇江港绿色低碳港口发展模式指标体系,并提出分阶段目标,为镇江港绿色低碳港口建设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7.
农地非农化中不同利益主体博弈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加剧扩张和建设用地需求的不断增长而带来的农地非农化在近年来表现得尤为突出,已经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因此,从决策主体行为出发,研究农地非农化问题,对于我国城市化的正常推进以及农地的有效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探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倾向和博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中央政府应该加大给予地方政府和农民进行耕地保护的奖励以及提高违规的惩罚力度,抑制农地非农化的速度,遏制违法占用,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减少耕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2)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完善相关政策,缩小城乡土地价格差异,提高征地补偿标准,逐步建立公正的补偿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3)地方政府应进行土地利用制度和模式的创新,注重力拓土地后备资源,盘活存量资源,减少建设占用农地,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经济建设和耕地保护的两难困境,而且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8.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本文系统地比较分析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前后的资源配置状况,以确定配置方式的有效性或选择合理的调控制度.结果表明,与土地征收相比,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但在有无相应的制度安排或制度如何安排以及利益主体行为趋向的影响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对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不一定更有效.如果缺乏合理规范或有效的制度安排,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功能仍然是微弱的或将带来资源配置负效应.要实现土地资源最优配置,就必须在把握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系统内部结构及外部环境对资源配置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进行优化调控.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立法建设,为流转提供法律支持;深化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建设,明确集体土地产权主体及其产权权能;加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培育与政府管制制度的系统建设和改革,实现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的耦合;转变政府职能,多方面保障政府行为规范化.  相似文献   

9.
资源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地位,但在生产过程中易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在"两型"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资源型企业必须要绿色发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资源型企业绿色行为及影响因素状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资源型企业有一定的绿色意识,比较重视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制度的规范,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环保制度的建设和执行还有待提高、员工绿色意识及相关技能有待增强、绿色技术创新的投入和产出明显不足、环保专业人才缺失较为严重等。2资源型企业绿色行为与绿色认知、资源能力、合作预期、社会网络呈显著正相关,这些因素具体情况为:资源型企业对政府规制和公众意识的变化趋势及企业的社会责任有深刻的理解,但对绿色发展的必要性认识还存在不足;企业绿色发展中在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都感到不足,特别是资金不足将成为企业绿色发展的瓶颈;对影响企业绿色行为收益的各方合作的预期还比较正面,但这些占比还不高;企业与各类组织建立了较为广泛的联系,且关系较为稳定,但企业网络主要体现为垂直型网络。绿色认知不到位、资源能力的不足、合作预期不高、社会网络结构较为单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型企业绿色行为。因此,政府要根据资源型企业绿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针对性采取相关的政策措施,从而提高企业绿色认知,增强企业绿色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视野的循环经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是时代的产物,是对马克思理论的完善,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循环经济经济观要求在经济系统内部实现所有要素的循环.循环经济系统观要求构建一个由人、信息资源、知识资源、自然资源、生产、消费、创新等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价值观,具有结论性的理念为劳动是循环经济体系中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循环经济生产观是循环经济经济观在经济建设中的具体体现,是循环经济系统观中循环经济大系统的细化部分,是循环经济价值观的具体落实.循环经济消费观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经济创新观要求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良性创新、以创新构建生态文明的宏伟蓝图.循环经济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生态文明时代的展现.循环经济全局观是循环经济能够在全人类意义上实现的根本思路.透过科学发展观的视野,展望循环经济的建设,启发着人们的思路、引导着人们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In responding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the idea of low-carbon economy emerges as the times require.Developing low-carbon economy i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society.The so called "two-orientation society"(resources conservation orientated society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y orientated society) is the concrete representation of low-carbon socie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an actual action for China in developing low-carbon economy.Based on urban agglomeration,the paper discusses the meaning of and the route to low-carbon society which would better reflect the intrinsic requirements of such a society.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统计监测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体现为充分的民主、健全的法制、严正的公平、激情的正义、全社会的诚信、新型的人际关系、繁荣的文化、蓬勃的科技、健全的社会保薄体系、稳定的社会环境、循环的经济、高质量的居民生活。可归纳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为此。提出由4个层次40个指标构成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并提出采用量化值加权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期望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进程的监测提供合理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框架设计与广东节约水平现状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贯穿了循环经济的思想,包括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节约支撑能力、资源禀赋变化与弹性系数等4领域共51个指标。应用该指标体系估算结果表明,广东省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减污、资源化等核心指标目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每年均有所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第三产业比重、行政管理费用所占GDP在全国属于领先地位,反映广东与其它地区的差异已经从数量的差异发展为结构性差异。GDP质量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反映出粗放型特征没有根本转变。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偏低,在制度支撑、科技支撑、教育支撑指标等方面亟待改进。  相似文献   

14.
节约型社会基本内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1  
从我国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意义出发,对节约型社会的定义进行了界定;指出了节约型社会的实质和基础是指物质资源的节约使用;描述了节约型社会的形成与目标;分析了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内涵、特征及其架构;论证了节约型社会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并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径选择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剖析和谐社会及人与自然和谐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对社会和谐的破坏作用。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通过分析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可以促进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促使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促进经济繁荣和持续发展。阐明了以人与自然和谐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进而全面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6.
当前。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基层科技工作薄弱的事实无疑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本文以嘉兴市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为切入点。以1998-2004年嘉兴市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相关数据为依据。通过深入分析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互动关系。力求总结我国基层科技工作的发展轨迹及其模式。为地方科技工作政策的制订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环境-社会系统的三元结构是指人、社会和自然三元。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对这三元运动机制的协调。从环境-社会系统的视角看。可持续发展是指通过三种生产的和谐运行与环境—社会系统的稳定演进.获得“经济-社会-环境”整体的高效益。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是资源生产的矛盾和资源配置的矛盾.因此。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在争取“人-社会-自然”和谐演进的前提下。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以及自然的、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丹阳市沿江毗邻的界牌、新桥、后巷三镇自1978年以来,坚持经济建设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社会事业并举,走出了一条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十多年来,三镇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村镇建设日新月异,人均耕地有增无减,资源得到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卓有成效,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已具现代化雏形。三镇的实践给我们下了深刻的思考,即实现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加速村镇建设、加强政府调控。  相似文献   

19.
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置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研究政府财政特别是地方政府财政的保障作用,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文章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充分利用现行有关监测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测算结果,同时引入发展协调度的应用.在梳理政府财政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理论关系基础上,文章明确了地方政府财政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协调作用.通过综合运用了加权平均、回归拟合、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不但验证了发展的协调能力与发展的综合能力的高度相关性,还验证了财政保障地方协调发展的有效性.亦即,地方政府财政通过发挥协调功能,可以以更快的速度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在结合三亚实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地方政府在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协调发展战略中应采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建立财政保障长效机制调整既有的利益格局等一系列有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