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生态补偿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态补偿作为一种处理环境问题的政策工具集,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主流的生态补偿科斯框架理论性太强,实践者往往无法模仿其构建的假定运行条件,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使其难以推广与实施。为了促进生态补偿从理论走向实践,本文立足于国际生态补偿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深入分析了生态补偿科斯概念的理论基础以及积极激励与条件性两个核心标准,系统总结了生态补偿科斯概念在实践中面临的自愿性难以完全满足、条件性难以完全遵守、生态系统服务难以完全界定、效率和公平分离等挑战,提出在实践中应考虑生态补偿执行的复杂性与约束性,研究中应关注生态服务的形成与供给机制、生态补偿融资机制与支付机制、补偿对象空间定位、激励方式选择、效率与公平的权衡、泄露、额外性与不正当激励以及中介机构的影响力等关键问题,应力争将生态补偿理论与实践观点一致起来,在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之间建立更包容的对话机制。  相似文献   

2.
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是生态补偿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运用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影子价格法、防护费用法等评估方法,以皂市水利枢纽工程为例,构建了5个生态补偿主体受益评估模型和8个生态补偿对象受损评估模型,从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视角对皂市水利枢纽工程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皂市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生态补偿标准为0676 0×108元/a,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水电开发业主是主要的生态补偿主体,其承担的生态补偿额分别占总生态补偿额的6805%和2658%;移民和河流生态系统本身是主要的生态补偿对象,其获得的生态补偿额分别占总生态补偿额的7574%和1695%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部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点而形成的生态地理单元,在中国乃至于整个亚洲地区的生态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西部地区是中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依然存在水资源失调,干旱灾害严重,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加剧,风沙灾害蔓延等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恶化降低了整个西部地区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使自然灾害强度加剧并且频度增加,造成社会经济的突出损失、增加了社会发展成本、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方向.由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刻不容缓.鉴于此,本文分析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以及实施生态保护建设的意义,阐析了生态保护建设目前的概况,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西部生态保护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西部地区的现状给出了相关建议:西部地区生态保护、建设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建立中央宏观综合管理部门统一主管的、地方政府负总责和执行的政策框架;不断加大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力度;协调好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积极发展西部地区农业的替代产业,改变当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模式,降低农村特别是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地压力,迅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完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将替代产业发展纳入到生态建设工程之中;建立西部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全面评估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为未来的生态建设规划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我国生态需水研究现状、面临挑战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回顾生态需水研究发展历程及主要研究成果,从生态需水研究的典型区(流)域、研究对象、概念内涵、研究内容、计算方法及应用等方面系统归纳并总结了我国生态需水的研究现状与面临挑战,并提出若干关键科学问题。指出现阶段我国生态需水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生态需水基础理论研究不足是导致目前生态需水计算方法不统一,可信度低,计算结果风险大,在水资源规划、配置与管理实践中难以达到预期结果的主要原因。今后生态需水研究的重点方向是基于流域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流域生态系统需水研究,关键科学问题包括变化环境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需水影响机理及尺度转换中生态需水规律剖析等,在此基础上,需进一步加强生态需水基础理论研究,强调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的有机结合,以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需水研究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5.
渤海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生态系统方法是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的新理念,得到世界各海洋大国的普遍关注和认可。生态系统方法要求运用生态补偿机制。构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是:①根据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及其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界定补偿主体和补偿对象:②补偿途径以财政转移支付和环境资源税费为主;③遵循理论计算值与现有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制定补偿标准。围绕影响渤海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是人类活动.提出了构建渤海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初步设想。主要包括:改革现有“排污收费制度”。提高收费标准,增强制度的生态补偿效力。以减少陆源污染物排海;建立流域和海域之间的用水生态补偿机制。以增加入海淡水量;推广“退渔还湿”的生态补偿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现有渔业生态补偿政策;以同区域内的土地价格为参照。对围海造地收取生态补偿金。  相似文献   

6.
生态补偿问题国外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补偿已成为当前国际公认的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手段之一,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实践,也引发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尝试通过全面梳理近年来发表于国外主流期刊的相关研究文献,详细述评国外关于生态补偿的概念、机制设计与效应评估等核心问题的研究进展。结果发现,首先,除了体现以激励换取生态服务这一共同点之外,国外生态补偿的概念内涵并不一致,从理论基础上看,则主要源自于科斯或庇古经济学。其次,由于理论出发点不同、技术制约以及制度与文化背景等的差异,国外不同生态补偿实践在包括参与者、补偿标准、支付条件和补偿方式在内的机制设计上也各不相同,而这些都直接导致了生态补偿效应评估上的困难,以及针对生态补偿作用的诸多争议。由此,我们认为,完善相关理论,强调异质性,将成为未来生态补偿研究需要重点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是一种调动水源地生态保护的经济手段。本文首先从生态补偿的概念、特征、目标与原则、主客体分析、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等方面综述了水源地生态补偿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国外水源地生态补偿起步早、发展成熟;国内起步相对较晚且不完善,存在补偿标准偏低、资金来源单一、监督评估体系几乎空白等问题。通过综述水源地生态补偿实施效益评估方面的研究及案例发现,尽管国内外已有相关学者开始探索评价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但仍缺乏对生态补偿政策的有效监管与效益评估方法。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提出通过拓展资金渠道,引导市场化资金募集方式;因地制宜,多重补偿方式相互结合;建立水源地生态补偿实施效益评估机制等几方面建议,以此完善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与优化。最后,本文指出采用定性描述与定量指标相结合,探索全面、有效与可行的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效果监督与评估体系作为今后水源地生态补偿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差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生态系统视角,引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构建了包括生态系统压力、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和生态环境管理水平的3个子系统,27个指标的省域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0个样本省份2012年生态文明建设状态及生态文明协调度进行了实证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差异,指出子系统评价值在60分以下省份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包括: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按照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存在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东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优于西部地区。②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和协调度评价情况看,东中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排名和协调度排名具正相关性。③从子系统评价结果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生态系统压力较中部地区小,中部地区生态系统压力较西部地区小;我国中部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优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优于西部地区;我国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管理能力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生态环境管理能力高于西部地区。④依据评价结论,建议东部地区要花大力气实现生态系统的健康;中部地区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还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西部地区要以保护脆弱生态环境为目标,避免"三高一低"产业在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布局,还要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中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2009年开始建设,目前已完成首要阶段的建设工作。基于土地覆被遥感解译数据,利用生态价值评估模型及GIS空间统计方法,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8~2016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格局及动态演化。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覆被方式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8年间区内草地和建筑用地面积明显增加,水域面积减少加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减少最明显的是林地和水域系统价值。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两者合计占比38%以上,但食物生产、水源涵养与废物处理的各单项生态服务价值下降比例较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年均减少率超过20%的区域主要在城市地区,从空间分布来看,南部区域生态服务价值增长具有优势,尤其在2012~2016年间总的优势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西昌市生态空间占用及其生态系统安全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系统安全的概念应该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其安全的目标在于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持续和良好的生态服务功能,在这一意义上,生态安全就是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生态系统安全是新兴的生态系统管理学概念,是新的环境管理和生态系统管理目标。利用生态占用分析方法,对西昌市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态盈亏和生态系统安全进行评估,得出西昌市目前人均生态赤字0.6 hm2和生态安全受到挑战的结论。并进行了生态占用的敏感性分析:能源资源消耗降低10%,人均生态赤字降低5.32%;产量因子提高10%,人均生态赤字降低14.01%;能源消耗减低10%,同时产量因子提高10%,人均生态空间赤字减少降低19.33%。指出了能源循环利用、资源节约、技术革新和单位面积资源增值等为主要特征的生态产业发展对生态系统保育的意义和效应。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不仅带来了地表结构的巨大变化,而且对生态系统服务也造成重要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已成为国际上生态学和地理学等跨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从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入手,综述了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等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归纳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模型,分析了相关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加强生态系统服务动态评估方法和时空动态评估模型的研究、强化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生态学机制研究和注重土地利用变化下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结果的集成应用研究等建议,以期对我国的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补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补偿相生相制,相补相长,其博弈之源是长久以来人类中心主义与大地伦理思想对人类行为的交替影响.对二者进行内涵解构,认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体有服务过程不可逆性、服务功能不可替代性、服务价值外部性、服务行为非市场性、服务资本社会性、服务空闻连续性和差异性等特征;生态补偿具有补偿要素的片面性、补偿范围的局限性、补偿时序的滞后性、补偿方式的表层性、补偿效果的短期性等特性.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补偿是矛盾的统一体,其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生态补偿产生的基础,生态补偿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完善的根本保证;第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是生态补偿根本依据;第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外部性导致了生态补偿的低效性;第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不可替代与不可逆性决定了生态补偿的紧迫性;第五,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影响着生态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New approaches have emerged in integrating ecosystem services, their structure and function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s the concept relating with ecosystem services has become widely accepted in last decade in China, its linking with ecological restoration will provide good opportunities and make substantial progress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analyzing the traditional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cedure in China, we developed a framework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based on ecosystem services valuation. Relevant researche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based on ecosystem services are also carefully reviewed. China’s ecosystem services studies and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PES) experiences were extensively discussed to show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trategy and its change. Two case studies in China were presented to show the framework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based on PES. We suggested that despite the limitations of valuation uncertainties at present, PES could be an opportunity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by evaluating the trade-offs of different stakeholders. In current state in China,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coexist and scientists should work together in the integrated research of sustainable ecological manage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ies.  相似文献   

14.
Offshore wind power generation represents a chance to supply energy in a more sustainable way; however, the ecological risks associat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offshore wind farms are still largely unknown. This paper uses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risk for analysing ecological changes during construction of offshore wind farms. “Ecological risk” is defined as the potentially reduced ability of providing ecosystem services. The ERSEM ecosystem model allows assessing ecological risk based on a number of selected variables (integrity indicators) and under the assumption that increased suspended matter concentration during construction of wind farms affects ecosystem functioning. We conclude that ecological risk is adequate to describe the effects of wind farm constructions, although the computation procedure still needs to be refined and the choice of indicators further optimised. In this context, the choice of indicators available in modelling as well as in monitoring time-series may offer the way forward.  相似文献   

15.
In spite of broad and positive expectations,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PES) can bring about unexpected and negative consequences, especially in terms of their impacts on the well-being of local communities dependent on ecosystems. Based on numerous observations of recurring problems with PES, we put forward an ecosystem service curse hypothesis (Kronenberg and Hubacek in Ecol Soc 18:art.10. doi: 10.5751/ES-05240-180110, 2013), that points to counterintuitive negative development outcomes for countries and regions rich in ecosystem services.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that we have been able to depict in many PES schemes reflect the persistence of maladaptive states in pursuit of sustainability. Instead of providing an opportunity to break out of poverty, these problems reflect entrapment, which is most often related to poor quality of institutions. Here we highlight the linkages between the ecosystem service curse hypothesis and the dynamic system stability landscapes discussed in this special issue. Our article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in which we: (1) present the original ecosystem service curse hypothesis; (2) link this hypothesis to the broader discussions relevant to sustainability science; and (3) highlight the context of traps on which this special feature focuses.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变化对洞庭湖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近年来洞庭湖区土地利用状况波动频繁,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可以为该区正在进行的生态重建提供依据。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 在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将洞庭湖区生态资产划分为7类,利用洞庭湖区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估算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①20世纪80年代末为中点,前10年湖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亏损,后10年生态价值回升并有所提高,表明湖区生态建设出现一定成效;②虽然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湖区生态系统价值的主要构成部分,但湿地生态系统价值变化决定湖区生态系统总价值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生态系统服务市场化工具作为一种与命令控制型进路相对的环境政策工具,最初与污染问题相联系而出现,之后扩展至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被认为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市场失灵,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正向激励,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填补生态保护资金缺口。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市场化工具概念、类型和适用的考察,可以发现生态系统服务市场化工具的概念虽频繁出现,但界定过于宽泛模糊,几乎泛指所有带有价格成分的工具;生态系统服务市场化工具的类型划分并不一致,基于归纳的类型划分将现行市场化工具归纳为基于价格的机制、基于数量的机制和市场摩擦机制三类,而基于演绎的类型划分,则将市场化工具分为直接市场交易、许可证交易、反向拍卖、科斯类型协议、调控价格变化和自愿性价格信号六类;生态系统服务市场化工具的适用需要以生态系统服务的货币化为前提,受制于制度背景,并且应当针对市场的弊端予以法律规制,确保交易能够真正提供环境效益;市场化工具的选择不仅有赖于数字运算,还应当考虑多种因素并予以权衡,同时综合运用各种市场化或非市场化工具。中国在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的过程中,应当把握生态系统服务市场化工具通过生态系统服务货币化和商品化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这一实质,理解缓解银行、生态系统服务付费、反向拍卖、生态标签和生态认证等典型市场化工具的运行机理,明确生态系统服务市场化工具适用的前提和规则,更好地发挥市场化工具的积极功效,从而实现特定的环境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东江源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江西东江源区是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香港和珠江三角洲“生命之水”的发源地。应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方法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江西东江源区自然、经济社会实际情况,初步估算出东江源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总价值为810亿元,约为东江源区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11倍,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为23 121元/hm2,并对估算结果进行了分析。目的是藉此揭示源区的生态功能及其在维持区域和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为东江源区生态保护及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江河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的生态足迹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传统Wackemagel and Rees生态足迹模型仅研究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系统供给的生物生产能力之间的差距,忽略了生态系统的其它功能,无法体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本文以传统生态足迹模型为基础,引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理论,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生态足迹模型.该模型以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为基础,改进传统生态足迹模型中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的计算方法.采用生物生产性土地的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当量因子计量生态足迹模型中的均衡因子,采用生态系统单元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与全国该生态系统单元的平均价值的比值表示产量因子.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模型既反映了区域人类资源消费对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占用,又反映了区域人类资源消费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使用,较科学的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同时,本文以大连市2005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对大连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对研究模型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20.
Watersheds provide a variety of ecological services including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However, activities in a fast-growing economy significantly impact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these watershed services. To mitigate these impacts, the concept of payment for environmental and ecosystem services from watersheds has emerged in global academic and policy circles. The governments and academic communities in China have increasingly described payments for ecological services from watersheds with the concept of watershed eco-compensation as it is urgent to protect watershed ecosystems. Watershed eco-compensation has prov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economically effective means of solv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watersheds to be adopt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is paper presents an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market for watershed ecosystem services, including supply and demand for the services. It also summarizes Chinese policies on watershed eco-compensation, including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fiscal policies. In addition, it presents a review of Chinese practices in watershed eco-compensation, including the analysis of 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roject in Western China, inter-provincial watershed eco-compensation practices and plans, and payment for ecological services at the provincial and small watershed levels. Finally, it summarizes the key components of the process of payment in Chinese watershed eco-compensation. This discussion forms the basis of concluding suggestion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compensation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the large scale river bas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