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区域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区域规划是协调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地区关系的区域开发与国土整治方案,是市场经济下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目前我国的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是各层次规划衔接不力,从而了区域规划的实施和应用。借鉴国外的规划体系、内容和实施途径,针对我国区域规划的实施问题,提出如下建议:(1)建立完善的区域规划体系、协调区域规划与经济计划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统筹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及用途管制的背景下,揭示土地发展权受限的数量及其价值,对于完善中国空间治理体系、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尤其是区域差异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以湖北省为"生态资源优势区"代表性省份,首先运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模型测算各生产要素在农业与非农业部门中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以及土地资源在两部门的边际收益,揭示土地发展权受限的客观现实和成因;然后基于缩小湖北省与"经济发展优势区"经济发展差距的不同情景,测度2009—2018年湖北因处于生态资源优势区而使土地发展权受限的数量与价值。结果显示:(1)土地要素投入对湖北省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2009—2018年,湖北省非农部门经济增长仍依赖土地要素投入,且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难以被其他生产要素替代。(2)高额的机会成本是土地资源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的重要潜在驱动力。2009—2018年,湖北省非农部门的土地边际收益是农业部门的17.03~44.14倍,且呈逐年递增趋势,规划管制的存在导致了土地发展权受限。(3)规划管制背景下,对受限的土地发展权进行补偿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10%~100%的不同情景下,2009—2018年湖北省土地发展权受限数量处于0.53×104~5.35×104hm2之间,对应的价值量占同时期"经济发展优势区"总GDP的比重较低,为0.02%~0.19%。基于此,应开展土地发展权受限补偿的制度建设,从土地发展权产权确认和利益分配机制改革两方面量化和落实土地发展权,并以对土地发展权的底线补偿情景为起点逐步提高土地发展权补偿水平,直至实现完全补偿。  相似文献   

3.
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利于政府宏观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的条件下,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日益深化,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日益被高度重视的新形势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政府对土地利用实行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在规划修编时必须重点对规划目标、科学测算、用地平衡和规划协调等几个方面作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要通过切实可行的法律、行政的政策和措施,予以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针对土地利用的宏观结构调整与布局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作出的预测性评估。当前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刚刚起步,国内还没有形成公认的范例,旨在通过实例研究建立一个适用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选用综合指数和协调度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省毕节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并且系统地探讨了基于该方法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结果表明,毕节地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方案对生态、社会和经济环境的综合影响属中等水平协调,通过适当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加以改善即可。  相似文献   

5.
如何协调经济发达区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土地占用需求的不断增长与土地占用供给的相对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关系到经济发达地区社会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经济发达区江苏省江阴市为例,系统描述了苏南地区江阴市经济发展阶段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用地结构转换的动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明显升级,土地利用效率也相应提高,但是,从目前江阴市城镇建设与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城镇用地结构与规模不合理,城镇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等问题,必须从这几方面着手,即进一步完善城镇发展规划,合理协调城镇发展与村庄建设的关系;深化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提高城镇土地使用效率,调整工业用地布局,促进工业用地的集约利用,制定城镇生产环境发展规划,改善城镇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6.
在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化质量与土地利用系统健康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耦合关系,只有当两者协调发展,才能进一步促进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以喀斯特地区贵阳市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了城镇化质量和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后,分别计算了两者的综合指数,并采用耦合度模型与耦合协调模型以及剪刀差方法对两者的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城镇化质量和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的综合〖JP+2〗指数大体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土地利用系统健康先后经历了从亚健康到初级健康再到中级健康的状态;(2)城镇化质量与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的耦合度在研究期内一直处于拮抗水平,耦合协调水平先后经历了从濒临失调到勉强协调再到初级协调的状态;(3)城镇化质量与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演化速率的剪刀差较为稳定,波动趋势比较平缓,贵阳市城镇化质量与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这两个系统发展演化速率的差异基本维持在稳定水平。在未来应当采用促进城镇化质量与土地利用系统健康双向提升的优化路径以提高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7.
江苏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研究江苏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分异特征对制定差异化土地利用战略从而实现全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调控,促进区域之间以及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建立了以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为总目标,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为子目标,包括22个评价因子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因素加权综合评价法,对江苏省各县(市)进行了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协调度评价,根据两者的组合状态将江苏分成高效协调区、中效基本协调区和低效基本协调区三大类型区。整体上看,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协调度有从南到北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其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引起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和协调度差异的主要原因。针对不同类型区域应实行不同的土地利用战略及相关政策来促进区域之间、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使管制区域内土地发展权受到限制及影响,给农民等相关群体带来机会及利益损失。本文以武汉市城乡交错区五里界镇基本农田保护区为例证,实地调研分析农民对于基本农田规划管制下土地发展权受限的认知、态度及差异,运用期望值函数测算出禁止农田建房、建坟、发展林果业、挖塘养鱼及闲置等土地用途管制对农民土地发展权所带来的受限损失。研究表明:①尽管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在我国已施行近二十年,但仍多停留在制度层面,农民的规划知情权及参与程度不够,存在农户不知情被动参与、缺乏经济激励机制的现实状况。②规划管制对于农民土地发展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地用途的管制和生产自主性的限制上,从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建房、建坟、改园、取土、挖塘、闲置等土地用途管制出发,测算出规划管制给农民土地发展权带来的平均机会损失为20 680元/hm2;以农户认识相对淡薄、日常管制工作中发生频率较高的禁止农田发展林果业、挖塘养鱼及闲置荒芜活动的限制性损失为依据,农民土地发展权的年均机会损失在3 763.35-5 426.47元/hm2,为确定基本农田保护的经济补偿标准提供直接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分析现有耕地保护政策体系所存在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耕地资源保护中运用可转移发展权这一构想。重点诠释了可转移发展权的内涵、运作机理.确立了土地发展权转移市场机制的构建方案。探讨了转移过程中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并对其在耕地资源保护中运用的预期效益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论表明:以往的耕地保护对于农民来说明显地缺乏经济激励和公平性.导致耕地保护的效果不佳。而土地发展权的引入及其转移制度的确立,不仅可以消除因规划造成的土地所有人之闻的利益不均衡.提高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和开发商的经济激励。而且还能够降低政府成本。这对中国的耕地资源保护有着十分迫切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实施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探讨区域间基于发展权交易的土地要素互动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实施地票交易政策构建区域间土地发展权交易市场的重庆市为研究区域,基于2008—2017年重庆市地票交易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检验和空间动态面板模型,分别利用地理距离、经济距离和经济地理距离三种类型的空间权重,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探讨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及土地发展权交易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重庆市各个区县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土地发展权交易行为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随着地票交易政策的实施,空间集聚水平不断提高。②无论在时间维度还是空间维度,重庆市区域经济增长均呈现出显著的时间溢出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但现阶段,维持本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时间溢出效应要强于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③区域土地发展权交易行为显著地影响着本区域和经济地理距离上相邻区域的经济发展,对本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直接效应大于对周边区域经济贡献的溢出效应,同时,长期效应也显著明显于短期效应。基于此,政府应在建立调节和预警机制的基础上,以土地发展权交易为纽带搭建城乡间、区域间要素互动的有效通道,形成土地、资本、劳动力多要素协同作用的区域融合发展体系,提高要素区域间的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1.
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简称“两规”)是我国目前主要空间规划,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建设用地的扩张,“两规”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加深。空间适宜性分区的提出,缓解了“两规”矛盾的升级,极大促进了“两规”之间的联系,也为其协调提供基础依据。从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方案评估出发,探索基于空间开发适宜性的规划协调评估方法,并以无锡为例开展实证研究。评估结果分析表明:无锡远景规划在环境敏感地区建设用地增长较快,适宜开发地区增长缓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不能满足未来用地需求,约束建设用地扩张,不符合无锡现实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2.
如何既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又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利用的要求,成为当前我国不少地区土地利用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位于太湖流域和钱塘江流域源头的浙北天目山区,在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之间存在着多种矛盾。通过对浙北天目山地区生态保护与其他土地利用冲突及其协调的机理分析,试图寻找太湖流域上游山区生态保护与土地利用相协调的可选途径,探索自然保护区有效管护与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相结合的良性发展机制,并提出解决这些冲突的办法:修正保护目标,调整保护政策;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在不同的功能区施行不同的土地政策;把生态旅游作为解决土地利用冲突的突破口;探索社区共管模式,力争在扩大社区参与的前提下,实现保护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协调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如何处理好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衔接以更好地指导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是当前一个重要课题。论文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研究内容和实质等方面阐述两者应协调的原因.从两者的研究角度、出发点、编制的基数和依据等方面阐述了两者不协调的原因。并分析其对规划实施的影响.最后.提出应从人口预测基数的选取、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目标的统一、用地布局的宏微观协调、规划实施强调两者一致有效等方面寻求两者协调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转型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公共治理职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较强的公共政策属性,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将“公共治理”理论引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对于公平、有效配置和永续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定性分析法,阐述“公共治理”理论的内涵,论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公共政策属性,探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公共治理职能”的含义及功效、主要表现和基本特征.概述我国社会转型期第一、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发展历程,总结取得的成绩,从转型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角度分析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公共治理职能定位及实现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论述转型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公共治理职能的内在要求,从市场化经济、政治民主化进程、全球化和加入WTO背景分析转型期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公共治理职能的社会条件.在此基础上,从公共治理目标、编制实施理念、规划内容、公民社会网络治理、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功能、法律法规以及各类规划协调配合等七方面,提出实现与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公共治理职能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代际公平原则与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南京市的实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阐述代际公平优先原则的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思路;接着通过设计满足代际公平基本要求的五种规划方案与构建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三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函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南京市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设计;然后应用多目标线性划模型优化南京市的规划方案;最后对规划方案的效益与公平进行评价,从规划方案规划的结果来看,规划方案基本达到了规划方案设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需要统筹区域发展多元目标以增强对区域发展的指导力和约束性,因此全面了解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政策目标偏好,能为优化规划技术方法和改革规划管理体制提供政策参考。鉴于此,本文在分析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多元目标及其关系的基础上,采用内容分析法基于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进行词频挖掘构建目标偏好测量维度及体系,进而对两轮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进行目标偏好的定量测度,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多目标规划,通过内容分析法可以构建由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目标构成的目标偏好测量体系;(2)从目标偏好排序来看,三大目标中社会目标始终是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首要偏好目标,生态目标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次要偏好目标,经济目标排在最后;同时相比上轮规划,本轮规划耕地保护子目标次序提前,土地整治子目标次序推后;(3)从目标偏好程度来看,社会目标的首位偏好程度有所下降,但其中耕地保护子目标的首位偏好度明显上升;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的首位偏好程度基本不变,总体而言本轮规划三大目标偏好程度的差异缩小。研究结果说明,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始终坚持以耕地保护为核心的社会目标偏好,符合其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主导的部门规划的定位;虽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目标的偏好程度差异缩小,但其若要在空间规划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还需要通过优化规划技术和改革规划管理体制进一步均衡经济、社会、生态目标,以承担起统领全区域空间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基于碳排放约束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县域)的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系统科学相关分析方法,结合区域土地利用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变化趋势,在分析区域未来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碳排放目标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了土地利用结构调控的CO2当量指数、经济效益指数及其目标函数,通过集成Markov模型和结构优化方法,建立了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低碳优化动态调控模型(LUSCC)及其求解方法。最后以江苏泰兴市为例进行了分析验证,综合考虑该区域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实施情况,获得3种不同碳排放目标调控程度的土地利用优化结构及其调控方法,研究表明,建立的基于碳排放约束的动态优化调控模型,能够满足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及其可持续利用要求,为探索区域未来低碳型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目的和要求,引入政策科学的理论,提出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种类型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内容;然后结合柳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实际,探讨了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方法;对于规划的执行评价采用了主要指标对比法、因素分析法等,对规划实施的影响评价尝试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法,对土地利用状况做出了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