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资源型城市是由于资源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特殊区域,是我国城市的重要类型之一。论述了用能量和货币评价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不足;介绍了H.T.Odum的系统能值分析理论及能值分析方法的基本步骤和评价指标。最后以铜川市为例,对其生态经济系统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铜川市是资源输出型的生态经济区域,从1949年到2000年的51年间,铜川为外地输出了2 541亿元的财富;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首先是当地的不可更新资源,其次是从外 地输入的资源与产品,再次是当地的可更新资源;能值货币比值上升,能值利用强度下降,但仍然对资源深加工不够,技术水平较低;环境负荷不断增加,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单位GDP废物排放能值下降,空气质量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2.
基于能值理论的福建省农业系统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能值理论和方法,对福建省农业系统1981~2004年的能值投入和产出以及能值使用强度、能值货币比率、净能值产出率等9个指标24年来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4年来能值总投入和总产出都有较大增长;能值使用强度、能值投资率、能值生产率、系统优势度、环境承载力不断上升,表明农业系统经济开发程度不断提高,生产效益已远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农产品具有明显价格竞争优势,农业系统结构有所优化,同时对环境资源的压力也有所增大;能值货币比率和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不断下降,系统稳定度略有下降,表明由于农业系统集约化程度增强及开发强度加大,系统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有所降低。将各能值指标与其他地区比较,福建省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条件较为优越,农业系统生产环境仍处于较为良好状态。  相似文献   

3.
基于能值计算的循环农业发展个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能值分析能够更好地量化分析和评价循环农业。利用该方法对湖北省武汉银河生态有限公司的循环农业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实施循环农业后的集约养殖场结合农地流转发展起来的“猪-沼(能)肥-地-菜(藕、果、粮)-鱼-村”六位一体的循环农业典型模式,与实施循环农业前当地分离的水稻、小麦、油菜、棉花、蔬菜、柑橘、猪、鱼的农业生产系统相比,在能值转化率、可更新率、能值投资率、能值自给率、净能值产出率、环境负载率、能值交换比率方面均表现出明显优势,并从能值的角度提出了完善循环农业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运用能值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以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和评价了1980~2003年岛内“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能值自给率、人均能值用量、能值密度、环境负荷率、人口承载量以及基于能值分析的可持续发展指数等多项指标的变化趋势,并将2003年的数据进行了国内外对比。针对崇明建设生态岛的目标,分析了崇明岛的优势和不足,为其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应的建议和措施。研究表明:虽然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但由于缺乏经济和科技竞争力,崇明岛的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所处的长三角地区整体发展水平相差较大。但岛屿系统现状良好,运行稳定、健康、有活力,可持续性高。未来崇明岛的发展应当合理权衡和协调绎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维持系统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5.
水资源价值理论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资源价值理论是价值核算的基础,在水资源价值研究中举足轻重。水资源价值研究是在对传统自然资源价值观反思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伴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已认识到传统的价值观念难以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要,水资源价值理念必须进行重新认识并加以完善。旨在分析水资源价值理论的研究进展,提出未来发展的方向,给水资源价值理论研究以启示。首先分析了水资源价值的构成和内涵,指出水资源价值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价值的统一;接着详细介绍了各价值论的主要观点,并分析提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在展望部分从生态经济学角度出发,将能值价值论引入水资源价值研究中,提出水资源能值价值理论的想法,以期为水资源价值评估提供有启发意义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基于能值分析的四川省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评估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四川省1998~2003年生态经济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能值投入率、能值利用强度、可持续发展指数等指标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与其它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①四川省的可持续发展指数曲线呈现先升后降趋势,波动在3.35~1.97之间,曲线的走势与能值/货币比率、人口承载力基本一致。表明四川省经济的发展在人口资源的压力下,仍处于依靠本地资源的欠发达不稳定阶段;②四川省1998~2003年的净能值产出率和能值投入率呈现相异的发展走势,表明资源的利用效率、经济活动的竞争力逐渐降低,而环境资源负载程度、能值使用强度逐渐增强,经济活动加剧;③1998~2003年四川省人均能值使用量总体稳定的上升趋势和电力等高能质能值的缓慢增长趋势,体现了四川省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但相对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相似文献   

7.
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的能值分析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评估是当前国际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能值分析以能量为单位定量评估人类生态经济系统中各种生态流的可持续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尽管能值分析定量评价了自然环境资源对人类生态经济系统的贡献.克服了传统能量与经济分析方法的诸多缺憾,但在理论方法上仍存在不足之处。综合国内外区域能值分析的最新进展。能值转换率的确定、能值分析与空阃格局分析的整合、能值成本价值论与市场(使用)价值论的整合、可持续性阈值等问题将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8.
有色金属矿产开发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诸多环境问题,在此现状下,如何评估由此造成的生态损失及系统的状态已成为研究的焦点。借助能值分析可衡量和比较不同类别、不同等级能量的真实价值这一特点,研究江西省有色金属矿产开发生态影响问题。对系统2009~2013年的能值总量、投入产出、生态损失进行核算,分析能值效率、生态效率指标变动趋势,并得出符合实际的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依据。经过计算,2009~2013年江西省有色金属矿产开发能值自给率为0.65左右,整体变化幅度较小;能值投资率在0.23~0.31之间波动,处于较低水平;净能值产出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环境承载率整体较高,最低为138.01;可持续发展指数非常小,全部在0.02、0.03;生态补偿指数在62%~69%之间小幅波动。说明江西省有色金属矿产开发对当地的不可更新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虽然生产效率较高,但当前的生产利用活动已超出环境可承受的范围,系统不可持续发展。为改善环境2009~2013年各年应承担的生态补偿额分别为1.45×10~9元、1.49×10~9元、2.06×10~9元、2.59×10~9元、1.82×10~9元。  相似文献   

9.
沼气农业复合生态系统能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综合利用系统对农村和偏远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能值流图和指标体系,构建了沼气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价框架,并以国家沼气农业示范区广西恭城县为案例,分析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典型沼气农业复合系统的能值投入产出量及其结构,利用能值系统结构功能指标对该系统进行经济生态多元分析,评估其投资率、产出率、环境压力以及可持续性等系统综合表现,并与国内外其他农业系统进行比较分析。系统投入结果表明,恭城县沼气农业复合系统总投入中人类经济反馈在系统中所占比例最大,可更新环境资源次之,其中又以肥料、农药和劳工与管理的投入最大;系统产出表明,目前仍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导,水产业相对薄弱,而新兴的沼气产业因其低耗高产的特点,发展势头良好;而能值系统结构功能指标表明该农业系统整体具有环境负荷低、产出效率高、可持续性强等优势。依照能值分析各项结果,本文对沼气农业系统优化配置和进一步推广应用提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利用能值分析方法来客观地评价某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程度,涉及到不同尺度域上评价指标的选择问题。为了解决大尺度域上的评价指标的选取,以四川省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评价作为案例,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出影响四川省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大小的主要影响因子,分别为可更新资源产出、不可更新能源投入、货币能值流和废物能值流。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通过对筛选的4个主要影响因子,建立了总能值大小与其主要影响因子的线性关系模型Y=3.384+1.074X3+0.958X4+1.014X5+0.43X6。最后对影响四川省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大小的主要因子进行了总结和讨论。结果表明,可更新资源产出和不可更新能源投入是影响总能值大小的主要因子,货币流是关键因子,废物流是值得高度关注的重要影响因子,总能值的大小主要是由这4个因子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主体功能区划是协调我国当前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以位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长江三角洲江苏宜兴市为例,在建立宜兴市主体功能分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权重,运用灰色关联投影模型分别计算资源环境约束、现有开发强度、未来发展潜力3个投影值并划分高、中、低3个等级;根据各镇资源环境 开发强度 发展潜力组合类型,利用三维魔方图分类法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将宜兴市划分为优化整合区、重点拓展区、适度发展区、农林优先区、生态保护区5个主体功能区,分区结果更加突出主体功能区从开发型到保护型逐步过渡的“主体功能”特性。此外,通过灰色关联投影模型计算出的评价样本投影值用模的大小和评价样本与理想样本间的夹角余弦的乘积表示,使得评价结果更为全面、准确  相似文献   

12.
区际生态环境关系是随着区域生态环境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区域之间逐步形成的一种与经济关系、社会关系紧密相关而又相互区别的新型关系。对区际生态环境关系这一环境科学论题进行了理论阐述,初步探讨了区际生态环境关系的内涵、特征、主要内容和分类,以及区域环境合作与冲突等基本问题,着重提出了区际环境冲突的形式、成因与解决机制,试图从区域间环境的矛盾冲突这个新的视角去认识区域环境问题,探索解决区域环境问题和区际环境矛盾的新途径。以江苏省为例,初步探讨了江苏省与周边省、市的环境矛盾冲突以及建立省际环境合作的机制与对策,认为江苏省位于长江和淮河等流域下游,周边环境状况并不乐观,同时又是资源、能源的输入和消耗大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省际生态环境利益冲突将会进一步显现,因此应加强与其他省市的资源、环境合作,以解决日益严峻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秸秆类农业生物质能源分布及其利用的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江苏省秸秆类农业生物质能源在不同作物及地区间的分布状况,并选择3个典型的秸秆发电项目作为案例,采用成本 收益分析、货币价值折算及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分析等方法,重点研究了江苏省生物质能源利用的经济、资源和环境效益。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秸秆资源以粮食作物为主,约占918%,全省秸秆资源呈由北向南逐渐递减的阶梯式分布;目前的秸秆发电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秸秆发电等生物质能源产业的资源环境外部性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与燃煤发电相比,秸秆发电节省原煤的同时减少了大量的污染排放,如果其资源环境效益的货币价值得以实现,不仅可以补偿企业的经济亏损,还可为企业带来可观收益;另外,CDM项目为生物质能源产业实现其资源环境价值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流域上、下游间环境保护成本和收益的区域错配问题严重影响我国流域整体发展的公平与效率,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已成为解决流域区域间经济发展失衡、实现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文章首先构建基于能值拓展的流域生态外溢价值计量模型,从能量投入和能级转化的角度,以能值的形式反映流域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功能服务价值,利用能值分析法测算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值与水足迹法确定流域自身消费的生态能值,通过比较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值和流域生态能值自身消费情况,判断流域的生态盈亏状态,并进一步利用能值-货币比率将生态外溢能值转化为生态外溢价值,得到相对客观和稳健的补偿标准。然后以渭河流域上游为例,测算得到2013年渭河流域上游的生态外溢能值为1.16×1022sej,可知流域上游在扣除自身消费的生态能值后还为流域下游提供生态服务,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为激励上游地区加大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同时也为实现区域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和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下游地区应对上游地区支付水资源生态环境补偿,根据能值-货币比率得到上游应获得16.31亿元的补偿金额,并根据水资源可利用量进一步分配,得到定西市和天水市应分别获得7.50亿元和8.81亿元的补偿金额。基于该研究结果,建议通过扩大对流域上游地区的转移支付、完善水资源市场构建、健全流域生态补偿立法等政策提高上游地方政府的生态保护努力水平,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流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泛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以上的政区为例,运用改进熵值法计算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得分,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1999~2013年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演变,最后通过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得分排名划分4种类型,提出未来泛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分类指导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1999~2013年泛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C∈[0.5,0.8],整体位于磨合阶段;而系统协调度D∈[0.3,0.5],整体属于中度耦合协调;(2)1999~2013年泛长三角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态势,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值仍表现负相关的特征;(3)未来苏南地区、皖江地区、杭甬地区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分布结构,提升城市经济发展环境;而苏北地区、皖西地区、浙西南地区需要进一步增加城市经济发展的软、硬实力各种要素的投入,并将城市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  相似文献   

16.
协调发展既是国民经济乐观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江苏省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有利于解决环境问题的定位,发现环境发展中的薄弱点与发展潜力,促进环境与人口、经济的协调发展。以环境安全理论为依托,以强调协调发展为出发点,建立江苏省环境与人口、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应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AHP)及变异系数法权重均值赋权,借鉴模糊数学中隶属度函数来计算协调系数。结果表明:2001~2010年江苏省环境与人口、经济系统的平均协调水平处于基本协调状态,并且有稳中上升的趋势,协调发展前景乐观;同时分析并提出了建立健全江苏省协调发展机制、探讨环境安全维护体系建设、制订缓解人口压力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