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有9亿人民生活在农村地区,农村能源的利用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的能源资源潜力及农村能源消费结构,指出现阶段正处于从传统能源消费结构向现代能源消费结构变迁的过程中。在分析我国各种可再生能源技术最新发展现状基础上,文中总结了可再生能源CDM碳交易项目的进展,最后分析了我国给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鼓励及相关保护政策并提出了了我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村能源消费的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农村能源消费增长迅速,消费模式的转变,传统生物质能源与以煤炭为主的商品能源的消费格局发生变化,与此相关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农村地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也产生严峻挑战。本文分析了农村能源消费的变化与主要问题,利用农村能源消费的统计数据,采用排放系数法,估算了1980-2004年时段我国农村能源消费的CO2及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比较了传统生物质能源与煤炭为主的商品能源的消费特点与环境效应,指出基于我国农村地区存量巨大的生物质能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是满足我国农村地区能源消费需求,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重要手段。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农村能源消费提出相应的政策导向建议,实现农村能源的可持续消费与利用。  相似文献   

3.
在国家能源局和吉林省能源局共同支持下,吉林长春积极探索秸秆禁烧与秸秆能源化利用的模式,通过"易货合同模式"发展秸颗秆粒成型燃料,有效解决了秸秆禁烧、农民用能问题,同时还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值得有条件的地区学习借鉴。通过对吉林长春秸秆能源化利用的调研发现,用"易货合同模式"发展秸秆颗粒成型燃料,可以调动政府、企业和农民三方共同发展秸秆新能源的积极性。该模式的优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较好地解决了生物质发电和传统颗粒燃料发展中的秸秆收集瓶颈问题,企业秸秆原料有保障,降低了企业经营风险并持续获得稳定收益;第二,农民利用自己家废弃的玉米秸秆,不花钱就能用上清洁、高效的生物质能源,改变了农村传统的用能方式;第三,在发展秸秆新能源的同时,增加了当地就业,解决秸秆焚烧的难题。该模式之所以有上述优势,是因为在易货合同新能源发展模式的设计时,以"易货"为纽带,将解决农民用能问题与新能源产业稳定发展结合起来,将解决秸秆禁烧问题与秸秆能源化利用结合起来,将解决秸秆收集问题与秸秆成型颗粒燃料市场开拓结合起来,有效调动秸秆成型燃料产业链条上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易货合同模式发展新能源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第一,在我国农村能源贫困问题依然存在的大背景下,缺乏针对解决农村用能问题的秸秆能源化利用政策,吉林长春的秸秆能源化利用的易货合同模式属于探索,需要更高层面的肯定和支持;第二,农民生活能源消费支出习惯不利于秸秆能源化利用;第三,"易货"秸秆颗粒燃料发展模式尚处初期探索阶段,缺少行业标准、扶持政策不到位,生产企业装备的技术含量不高,多数生产企业规模小,产业链条不完整,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用"易货合同模式"发展秸秆颗粒成型燃料新能源,有可能成为我国部分地区改变农民以柴草为主要炊事取暖能源现状的有效手段,是农村秸秆大规模能源化的途径之一。为此建议:第一,在重点地区开展"易货合同模式"发展生物质颗粒燃料的试点工作,探索一条将农民用能、秸秆能源化利用与秸秆禁烧有机结合起来的新能源发展之路;第二,建议农业部设立国家"农村能源贫困扶助基金"和"农村秸秆能源化利用基金",重点支持农业省区和农村能源贫困地区发展秸秆颗粒燃料;第三,积极鼓励探索适合农林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的各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电网发展、清洁电源接入与地区能源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我国已经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超高压和特高压电网,彻底弥补了电力跨区配置的电网基础设施短板,并且为清洁电源并入电网和跨区消纳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不仅克服我国电力负荷中心和能源基地的区域布局不协调,而且有益于缓解日益严峻的能源利用率低下和环境污染问题。本文利用1991—2012年全国29个省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清洁电源并网对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为保证实证结果稳健性分别在线性和非线性实证框架下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和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STR)两种方法估计了清洁电源接入高压、超高压和特高压电网的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异质性效应。实证结果显示:(1)我国电网基础设施对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明显的增进效应,特别是超高压电网在促进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上表现的最为突出,在特高压骨干网架尚未形成的情况下起到了支柱性作用。(2)高压、超高压、特高压与清洁电源交互项的估计系数始终位于负数区间,反映清洁电源并网的能源效率绩效并不明显,受限于并网规模和机制缺陷,还没有发挥出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作用。(3)随着人均GDP的不断提高,各等级电网对地区能源效率的益处越来越明显,并且存在着门槛效应。(4)特高压电网对地区能源效率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东部沿海高收入省份,这些省份作为电力消费负荷中心,大规模接入清洁电源对能源效率改善裨益明显。接下来,需要根据地区的能源禀赋结构选择清洁电源的并网模式,完善的电网基础设施、合理的电源结构还需要配置以高效的清洁电源并网机制才能不断增进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5.
农村居民能源消费涉及能源安全、环境效应、新农村建设等多个方面,从发展趋势来看,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秸秆、薪柴等传统生物质能仍是我国农村居民的主要生活能源.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农村居民可再生能源生活消费现状的基础上,测算了1998 -2007年农村居民可再生能源生活消费的碳排放,评估了农村居民可再生能源生活消费的环境效应.得出结论:在我国农村居民能源生活消费的过程中,碳排放的主体是秸秆和薪柴等生物质能的传统利用,其次是商品性能源的使用.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农村居民能源消费必须依靠农村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优化物质循环过程,变生物质能的传统利用为清洁利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改善农村环境,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总体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6.
后发展地区的低碳发展道路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当前形势下所面临的现实而迫切的重大课题,本文对后发展地区低碳发展路径这一战略问题展开探索性研究。首先,综合各研究文献对地区发展水平界定的指标体系,选取经济总体水平、工业化、城镇化以及资源环境四大类综合指标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发展水平做出评分与界定。从综合指标分析结果来看,全国除广东、北京、浙江、江苏、天津、上海6个省市以外,其他25个省市均处于后发展阶段,其中20个省市处于中后发展阶段,5个省市处于落后发展阶段。然后,结合2010年各地区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情况从能源强度、产业结构、能源效率等方面对后发展地区的低碳发展现状作出分析,表明:我国各省区市能源强度差异很大,后发展地区单位GDP能源强度普遍高于先发展地区,高耗能工业的比例以及工业单位产值能耗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部分地区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之多,反映出后发展地区经济结构的高能耗化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的相对较低的发展现状。最后,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后发展地区低碳发展的特征做出总结,包括:发展仍然是后发展地区的首要任务,但发展空间受到挤压,能源环境约束明显;高碳产业短期内呈刚性增长,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资金、技术支撑不足;后发展地区普遍拥有较大的减排潜力与空间,减排成本相对较低;大部分后发展地区还拥有丰富的清洁能源资源,清洁能源应用空间大。按照"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结合后发展地区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自身资源禀赋的特点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布局,提出建议:后发展地区的低碳发展道路应该按照"高碳产业低碳化、低碳产业支柱化、能源结构清洁化、碳汇资源商品化、区域布局功能化"五个方面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能力建设水平较低.所需环境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城镇供水)建设技术不能照搬国外或东部发达地区现有的技术.为了深入了解西部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现状与技术总体需求状况。开发适合中国西部小城镇的环境基础设旋经济适用技术。论文对西部30余个小城镇的环境基础设施状况进行了调研.分析了适合中国西部小城镇社会经济状况、自然条件的拟选经济适用技术,以期为技术开发和集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加快能源消费结构低碳转型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鉴于中国资源禀赋的特殊性和区域能源分布差异,各地区对煤炭的依赖程度有很大差别。煤炭资源依赖程度对能源结构低碳转型的差异性影响值得高度关注。为系统评估环境目标约束对煤炭资源依赖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低碳转型的影响,该研究在理论分析环境目标约束对各地区能源消费结构的内在影响机理,以及经济增长压力和绿色金融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基础上,以中国特色环境目标约束制度为准自然实验,中国30个省份2003—2020年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广义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环境目标约束对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低碳转型的影响,并讨论了经济增长压力与绿色金融对该影响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环境目标约束制度实施后,相比非煤炭资源依赖地区,煤炭资源依赖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低碳转型受阻,说明存在“绿色悖论”效应。该结论在考虑相关政策影响、运用合成工具变量等方法处理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2)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在煤炭资源依赖地区,地方政府在环境目标约束和经济增长目标“双目标”压力下,更有动力推动能源消费结构低碳转型;受金融监管水平和企业“洗绿”行为影响,绿色金融加剧了煤炭资源依...  相似文献   

9.
库区社会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和环境素质的提高是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和动力。利用三峡库区农村移民社会经济环境调查数据,对三峡库区农村环境保护设施现状,农村移民的环境素质进行了分析,认为库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库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仍然不足,饮用水不安全,化肥施用量过度,生物、环保防虫技术很少被采用,移民缺乏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知不足,仅具备浅层次的局部的“日常环保型”意识,参与环境保护的经济能力和动力不足。因此,需要加强库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饮用水安全状况,推广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生产技术,加强库区农村移民的环境教育,促进移民脱贫致富,提高三峡库区农村移民的环境素质,提高其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改变其对环境不友好的生产生活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SBM方向距离函数对我国2004—2015年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通过Bootstrap对结果进行修正,并利用PSTR面板平滑转移模型,探究环境规制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作用与"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化石能源消费规模"能源消费结构两因素演变的适配关系。在化石能源消费由高到低连续变化的不同阶段下,由于环境外部性大小不同、企业"成本效应"不同和"公告效应"的存在,环境规制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作用存在相应的差异。结果表明:12年来我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呈波动变化,总体没有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另外,环境规制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作用与能源消费结构演变存在显著适配关系。(1)单纯以化石燃料消费占比来看,当化石燃料占比处于较高的消费区间,环境规制水平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负向作用;当化石燃料占比降逐渐降低,此时负向作用减弱甚至开始促进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2)在"化石燃料消费占比"、"化石燃料消费规模"结构两因素共同演变视角下,化石燃料消费占比高、规模高,环境规制水平对全要素能源效率也呈现负向作用,当化石燃料消费占比、规模逐渐降低,环境规制水平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作用逐步由负转正,并且促进效用逐步增大。因此,本文的政策结论是:环境规制的调控效果与能源消费结构演变阶段存在适配关系,脱离了"节能"的环境规制效率是低下的,甚至是负作用。因此:(1)必须立足于一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来控制环境规制强度。(2)只有在严格深化以非化石燃料等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能源结构改革的前提下,环境规制才能更加深刻而有效地助力我国能源效率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推进农户应用清洁能源对于促进农村生态建设至关重要。本文将农户清洁能源应用行为视为是一个"外部情境因素-内部心理因素-农户清洁能源应用行为"的过程,基于环境行为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构建出农户清洁能源应用行为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利用江西省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从农户购买行为和使用行为两个维度,研究农户清洁能源应用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情境因素(经济激励政策、自愿活动、宣传教育、清洁能源产品属性)以农户感知为中介,进而正向影响农户清洁能源使用行为,从众心理、行为便利性直接正向影响农户清洁能源使用行为;生态价值观和感知因素在经济激励政策与农户清洁能源购买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行为便利对农户清洁能源购买行为有直接正向影响;相对于经济激励政策,农户自愿活动对提升农户生态价值观会更有效;在影响农户感知的四个情景因素(经济激励政策、自愿活动、宣传教育、清洁能源产品属性)中,自愿活动对农户感知的正向影响程度最大;对农户清洁能源购买行为正向影响程度最大的是经济激励政策,对农户清洁能源使用行为正向影响程度最大的是行为便利性。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政府要扩大清洁能源产品补贴的范围,加大农户购买清洁能源产品的补贴力度,降低农户购买清洁能源产品的成本;加强清洁能源知识、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升农村居民的环境责任感,增强农村居民的生态环境价值观;完善农村清洁能源应用服务体系,提升农户应用清洁能源的易用性感知;充分发挥清洁能源示范村的辐射效应,增强农户应用清洁能源有用性感知;引导基层村干部、党员或环保意识强的农户率先应用清洁能源,在从众心理作用下,促使更多的农户应用清洁能源。  相似文献   

12.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multinationalities. The polit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significances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minority areas have a very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whole China's politics, society, and economy. The movement of minority rural migrants to the urban areas or to the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is one of the key issues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minority rural areas. The rural population migration in the minority areas was taken as the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hoping to be of benefit to the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migration movement in China.  相似文献   

13.
1 INTRODUCTION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China have receivedsignificant attention in both the peer-reviewed literatureand in international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making in the last number of years. China's coal dominatedenergy consumption results in significant regional pollutionproblems, most notably acid rain that affects nearly 1/3rdof China's landmass and air pollution that plagues manyof its major cities. China now ranks as the top emitterof sulphur dioxide (SO2) pol…  相似文献   

14.
为了厘清中国能源正义的现况,为《能源法》的制定提供直接参考,本文选择中国农村能源正义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主要采用规范分析的研究方法,从能源正义和农村能源正义的概念界定入手,描述了中国农村能源不正义的事实现况和法律现况,指出了中国农村环境正义法律实现的路径,并阐释了法律实现的关键。本文认为,农村能源正义是指,能源的所有方、供给服务方、消费方等主体不因其农民的身份性质、农村的地域分布和农业的禀赋强弱等因素,而应在能源的勘探开发、加工转换、仓储运输、供给服务等领域享有平等的对待和实质的参与;农村能源不正义的事实现况主要表现为农村能源并未全面体现能源的自然、经济、安全和生态等多维价值,而其法律现况则主要表现为现有的能源立法并未对农村能源在分配、程序、矫正和社会正义上做系统的表达。本文指出,中国农村能源正义法律实现的路径,其逻辑起点在于保障农民的能源权,应首先从法律上正面规定公民的能源权,进而采用《能源法》的集中表达与相关法律部门的分散表达相结合的具体方式和步骤。本文建议,中国农村能源正义法律实现的关键是科学制定《能源法》,首先要明确其核心地位,处理好与《农业法》等法律部门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在总则中,重述立法目的、规定公民能源权、完善能源普遍服务;最后在《能源法》的分则中专设"农村能源"的章节,整合现有的《能源法(征求意见稿)》的内容,并从原则、规划、保障、生态化、公众参与、授权、救济、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农村地区是能源集约消耗的薄弱区域,其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一直受到制约。沼气工程作为一种清洁用能方式,在优化用能结构、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自然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转型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本文选择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这一沼气工程建设全国示范县为案例,针对户用8m3沼气池,对施工建设、运营维护和消费利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碳足迹、减排效益、经济收益和生态价值方面进行核算和评价。结果表明在沼气池的建设与正常使用年限内,该县农户通过替代燃煤、柴薪和秸秆等共可减排CO2约1.24×106t。从户用沼气池建设及生产过程的投入产出价值的来看,仅通过节约炊事燃料和沼液沼渣的回收利用就能为每户节约19 877元,为全县带来1.26亿余元的总收益。因此,沼气工程在该地区的建设普及是发展农村低碳经济、走富农之路的有效措施,可为广大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The availability of sustainable and reasonably priced sources of energy for lighting i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ia. This study attempts to take a close look at the micro-level energy scene and its various options for domestic lighting, considering socio-economic condition of the poor people in rural areas. The concept of calculating levelized cost as cost per 300 lumen-hour is applied on source–device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and validated in Barga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Block of Sundergarh District in Odisha, India, for finding out the low-priced energy sources for sufficient lighting. It is revealed that LED and CFL through solar photovoltaic and electricity should be the best choice of domestic lighting. Most of the households (97 %), even electrified, use kerosene regularly. There is a huge potential of biogas and solar photovoltaic which can overcome the problem of power cut, indoor pollution, carbon emission, etc. Supporting electrification to all households, this study is also justifying about efficient devices and off-grid power generation through SPV for all households and biogas for possible 2300 households. Government should immediately intervene, providing capital subsidy, micro-finance schemes, other credit mechanisms, training to local youths, etc. with adequate infra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to make the clean energy such as solar home lighting system and biogas plant affordable and accessible by the poor villagers.  相似文献   

17.
农村居民消费不足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失衡的一大表现,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促进农村居民消费,于此同时,城镇化建设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还受制于配套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本文首先探索性地构建城镇化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理论解释。在此基础上,采用2000—2012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城镇化水平、产业发展与农村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其中重点从地区工业发展水平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两个方面探讨配套产业发展的调节效应。此外,在估计过程中考虑到研究对象的区域异质性,对于东、中、西部分样本还进行了分组对比考察。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城镇化能够显著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工业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正向调节作用,但服务业发展水平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2)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由于配套优势,城镇化的推进更能有效地促进农村消费的提升;(3)东部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正向调节效应显著存在于工业化水平由最低端向中端攀升的过程中,而在西部地区,由于工业发展低效益伴随的农村劳动力外流以及对当地耕地的低效利用,工业发展反而削弱了城镇化的正向调节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通过促进农村消费实现扩大内需,本文研究的政策建议包括:在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要特别注重对配套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培育,防范产业空心化风险,稳定就业。东部工业发展的重点应是扶持工业最不发达区域,缩小区域之间工业发展差距,西部工业发展的重点则在于提高工业发展的效益,引导农民工回流,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和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目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受多重制度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分析。提出制度创新一对农村贫困地区做出一系列新的制度安排是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Connection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nservation practices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relation to rural sustainability have receiv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mong many sound practices around the world, anaerobic digestion (AD) technology has long been encouraged as an alternative source of energy, while contributing to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itiatives in developing rural areas. Guided by the them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study examined the current applications of AD technology in Meiwan Xincun Village (MWXCV) in Hainan Province, China. Employing a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survey, face-to-face interviews and on-site observation, the study explored the diffusion process, current operation and local impacts of AD practice. The study identifies that leadership, education, technical support and local economy ar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diffusion of AD, and governmental financial incentives are significantly effective measures to make the technology economically viable for local residents. The technology was found to fit into the rural livelihood system of the village, with considerable environmental and socio-economic benefits. Guided by the leaders of the village, the local residents generally accept and support the practice and are willing to contribute to introducing the technology in and out of the village.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utilization and diffusion of AD elsewhere are presented to enhance the potential capacity of the practice to generate benefits across rural Hain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