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16篇
基础理论   1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地热系统存在于多种地壳环境中。本文重点讨论那些位于活动的或近期活动的火山作用地区的地热系统。在这些地区中,深部(达8公里)的岩浆热使上部地壳中的地下水发生对流。热水(或蒸气)流动受地壳的渗透性所控制。最近的资料强调了次生渗透性(尤其是次生裂隙)的主要作用。在这些地热系统  相似文献   
2.
SO_2熏染的小麦、绿豆幼苗,体内游离氨基酸、游离脯氨酸积累增多。各种植物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各不相同,含量高的污染后伤害小。这与逆境下游离脯氨酸积累有利于抗逆境的论点相符。  相似文献   
3.
<正> 对于从事花岗岩与成矿工作的人员来说,新书架上又多了一本好书,这就是美国John Wiley &Sons公司1982年出版的《与酸性岩浆作用有关的成矿作用》一书。该书是根据1979年11月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26项目——与酸性岩浆作用有关的成矿作用(MAAM)——组织委员会与英国伦敦地质学会矿床研究小组联合在埃塞特大学召开的各国代表专题总结会议上提交的论文,由英国列斯大学地质学系A.M.Evans博士编成。全书共收集26篇论文,计  相似文献   
4.
<正> 目前,国内包裹体工作者多习惯于根据冷热台上获得的包裹体冷冻温度或子矿物消失温度的数据在NaCl-H_2O体系相图上量取盐度数据,这不仅会存在测量误差,而且也很不方便。R. W. PotterⅡ等早在1977、1978年便提出了  相似文献   
5.
<正> 一、引言金的一般沉淀作用尽管太古界岩石在地表出露的岩石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但却提供了全世界金产量的一半左右,其中,太古界绿岩带提供的金占20%(主要分布于南非、赞比亚、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和印度),年龄为27亿年的南非威特沃特斯兰盆地提供的、呈古砂矿形式产出的金占30%以上。据认为,它是太古界地体的风化产物(图1)。脉状和浸染状矿床是绿岩带金矿的主要产出类型。  相似文献   
6.
丰桂珍  黄林  范师秀 《环境工程》2023,41(2):1-6+42
通过XDLVO理论分析了赣江原水中亲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对纳滤(NF)膜的污染状况,对选取的不同分子量区间(<100 kDa、<50 kDa、<3 kDa)的6种亲、疏水性有机物及NF膜的界面自由能进行定量分析,分析了膜污染性能,并通过纳滤试验验证通量衰减与界面自由能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6种不同分子量的亲/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对膜造成污染严重程度与XDLVO理论分析结果相符。不同分子量的有机污染物对NF膜污染程度由大到小顺序为小于100 kDa(疏水性)>小于50 kDa(疏水性)>小于3 kDa(疏水性)>小于3 kDa(亲水性)>小于50 kDa(亲水性)>小于100 kDa(亲水性)。分子量<100 kDa的疏水性有机物与膜之间排斥作用最小,污染最为严重。膜表面的污染物主要是多糖、蛋白质和苯环烯烃类,且在过滤初期有机物堵塞膜孔,膜比通量下降速度较快,而在过滤后期滤饼层形成,膜比通量下降速度减缓。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不同林草措施土壤活性有机碳及抗蚀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茹  黄林  何丙辉  周立江  于传  王峰 《环境科学》2013,34(7):2800-2808
采用野外定位观测,研究三峡库区坡耕地7种林草治理措施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颗粒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团聚体数量特征,并分析了团聚体的分形特征和可蚀性.结果表明,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0~10 cm土壤有机碳及各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显著高于20~30 cm.林草措施治理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也具有显著影响,>0.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总量总体上表现为:栾树+黄花槐>植物篱>封山育林>自然恢复>经济林>传统农作>裸地对照,且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下土壤具有一定的土壤分形特性.其中栾树+黄花槐措施下土壤的分形维数、可蚀性K值最小,土壤结构稳定性和抗侵蚀能力相对较强.不同土壤深度下活性有机碳组分与土壤可蚀性K值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以上研究表明通过不同林草治理措施的治理可改变土壤性状,从而影响土壤抗蚀能力.  相似文献   
8.
<正> 活动断层裂隙带中的气体具有高H_2和(或)高CO_2浓度的特征。主要气体种属(H_2或CO_2)与断层所切割的岩相有关。沉积岩中CO_2的浓度随温度而变化,这一证据及CO_2的δ~(13)C值(约为-20‰)表明,CO_2来自于有机质。含大理石的角砾状片麻岩中的CO_2(δ~(13)C值为-5—-20‰),可能是有机质衍生的CO_2与大理石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或者可能是岩浆派  相似文献   
9.
<正> 夕卡岩热液条件下锡的反应可以导致独立锡矿物的沉淀,如马来亚石或锡石,或富锡的钙硅酸盐矿物。热力学计算表明,在250—350℃,pH 值接近中性的条件下,锡石具有很低的溶解度(<118ppm)。由方解石和磁黄铁矿或黄铁矿共生所指示的上述条件,对锡石的沉淀最为有利。在更高的温度和 pH 值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Zn2+和Cd2+对轮虫种群增长的单一和联合毒性效应,在不同温度(15、20和25 ℃)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不同密度(0.5×106、1.0×106和2.0×106 mL-1)下,以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为受试生物,采用3 d种群累积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 Zn2+污染处理组〔ρ(Zn2+)分别为0.315、0.630和1.260 mg/L〕、Cd2+污染处理组〔ρ(Cd2+)分别为0.073、0.145和0.289 mg/L〕、Zn2+-Cd2+复合污染处理组〔ρ(Zn2+)、ρ(Cd2+)分别为0.315、0.073 mg/L,0.630、0.145 mg/L和1.260、0.289 mg/L〕 对轮虫种群增长率和混交雌体百分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当藻密度为0.5×106和2.0×106 mL-1时,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温度上升,对轮虫种群增长率产生抑制作用的处理组数明显增加,高温(25 ℃)下,所有处理组均显著降低轮虫种群增长率. 15和20 ℃下,与较低、中等藻密度(0.5×106、1.0×106 mL-1)相比,较高藻密度(2.0×106 mL-1)下轮虫种群受到毒性影响的处理组数明显减少;25 ℃下,各处理组轮虫种群增长率均随藻密度的升高而增加. 在温度为15和20 ℃、藻密度为0.5×106 mL-1条件下,Zn2+-Cd2+复合污染处理〔当ρ(Zn2+)、ρ(Cd2+)分别为1.260、0.289 mg/L时〕的轮虫种群增长率明显低于ρ(Zn2+)为1.260 mg/L和ρ(Cd2+)为0.289 mg/L时的轮虫种群增长率;温度为25 ℃、藻密度为2.0×106 mL-1条件下,Zn2+-Cd2+复合污染处理〔当ρ(Zn2+)、ρ(Cd2+)分别为0.630、0.145 mg/L时〕的轮虫种群增长率明显低于ρ(Zn2+)为0.630 mg/L和ρ(Cd2+)为0.145 mg/L时的轮虫种群增长率. 研究显示,温度、藻密度和重金属质量浓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种群增长率的影响大于其对混交雌体百分率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和藻密度的降低,Zn2+、Cd2+对轮虫的单一和联合毒性效应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