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安全科学   10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46篇
综合类   50篇
基础理论   12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
节约型社会基本内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1  
从我国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意义出发,对节约型社会的定义进行了界定;指出了节约型社会的实质和基础是指物质资源的节约使用;描述了节约型社会的形成与目标;分析了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内涵、特征及其架构;论证了节约型社会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并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径选择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核算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功能的综合,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于人类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应该在社会经济体系中得以体现,本文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类型,价值核算方法与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在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对今后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基于腔衰减相移光谱法设计了一套二氧化氮在线分析仪,通过优化测量参数,该仪器可长期稳定运行,其时间分辨率为60 s,检出限为0.191 ppb,在0~300 ppb范围内,NO2气体浓度与相位正切信号值具有较好的二次拟合关系,R2为0.9995.另外,该仪器在泰安站进行了长期外场观测,并与改装后的进口商品化仪器PKU-Thermo 42i-TL进行比对实验,结果表明,两者的测量结果一致性较好,R2=0.9811,表明其具有良好的运行稳定性和测定结果准确性,适用于环境大气二氧化氮浓度的在线监测.外场观测结果表明,春季泰安站二氧化氮浓度均值为12.39 ppb,有明显日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经济手段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及涉及到政府与各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博弈过程。本文就政府与一次性餐具生产者,销售者之间的博弈关系,分析如何应用经济手段使其在防治“白色污染”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车对辖区内空气自动站进行巡检及应急监测中,越来越显示其灵活、可移动的优势,但在长距离行驶后是否因路况影响仪器的正常运行,对监测车仪器能否达到监测质量控制对仪器性能指标的要求,成为最为关心的问题,作者在各级路况开展了系统试验。通过试验得出,路况对监测车仪器影响不大,性能指标可以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6.
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的水力学控制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膜污染是影响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采用水动力学方法是控制膜污染的有效方法。在不同污泥浓度条件下。对不同曝气强度下膜污染的发展速率及其形成机理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应于不同污泥浓度均存在一个经济曝气强度,其大小随污泥浓度升高呈线性增加,膜生物反应器在经济曝气强度条件下运行可控制膜污染的发展;并从理论上推导出一个临界污泥浓度,其值为5.15g/L。对应于临界污泥浓度,并且污泥絮体在膜面可形成比较稳定的动态膜,膜过滤压差上升的速率最慢,膜生物反应器在此临界污泥浓度条件下运行膜污染发展最为缓慢。  相似文献   
7.
减排温室气体的经济手段:许可证交易和税收政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室气体的减排是当前国际社会关心的热点环境问题。本文首先从分析采用经济手段减排温室气体的潜在利弊出发,对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和国际碳税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较。最后,提出了我国响应减排温室气体经济政策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是我国最大的热带宝岛,自然资源丰富,天时地利优势突出,经济开发潜力大,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海南岛地处我国开放前哨,应充分利用世界经济中心转移亚太地区的有利形势,发展同外部世界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发挥内地的后盾和依托作用。明确经济开发的战略目标,研究对策和措施,加强宏观控制。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重视人才培养。设立省级体制。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础建设。引进先进技术。改善交通和通讯。大力开发农业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实行比特区更特殊的政策,海南岛的战略蓝图必将实现。  相似文献   
9.
环境信息公开作为有效环境管理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信息公开是继指令性控制手段和经济手段之后,一种新的环境管理模式和发展方向。环境信息公开能加强环境管理的公众参与和监督,使社会各群体和个人改善其环境行为,从而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通过对环境信息的含义、来源的阐释,介绍环境信息公开的应用理论;结合国外实践,将环境信息公开与环境管制手段、经济手段进行了比较;分析公众参与起到的传递、交流信息与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0.
This article develops a practical proposal for progres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aw. It examines the prospects for an inter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aw to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more effective, coherent governan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aw is briefly defined and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is provided. Different degrees of integration between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law are described. Certain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law related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also highlighted. It is argued that these principles may serve to guide law‐makers and jurists where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 conflict or overlap. Continuing, underlying quest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vernance are addressed and its global frameworks analysed. The article also focuses on the 2002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eld in Johannesburg in August‐September 2002, and its specific mandate for the 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CSD) to take related legal developments into account. The article advances a proposal: that governments,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nter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other actors establish a ‘network of inquiry’ with members from relevant groups, including legal and academic organizations, and other expert groups, in order to follow, research, analyse and debate legal developments in a balanced w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