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60篇
  免费   816篇
  国内免费   2934篇
安全科学   589篇
废物处理   644篇
环保管理   452篇
综合类   6060篇
基础理论   878篇
污染及防治   1524篇
评价与监测   133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4年   83篇
  2023年   242篇
  2022年   300篇
  2021年   414篇
  2020年   375篇
  2019年   416篇
  2018年   264篇
  2017年   275篇
  2016年   304篇
  2015年   357篇
  2014年   617篇
  2013年   435篇
  2012年   445篇
  2011年   494篇
  2010年   450篇
  2009年   499篇
  2008年   483篇
  2007年   491篇
  2006年   473篇
  2005年   388篇
  2004年   368篇
  2003年   351篇
  2002年   273篇
  2001年   230篇
  2000年   223篇
  1999年   182篇
  1998年   135篇
  1997年   117篇
  1996年   96篇
  1995年   118篇
  1994年   100篇
  1993年   95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含砷尾矿在生物氧化作用下会产生大量含砷(As)酸性矿山废水,从而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亟需系统性明晰含砷尾矿生物氧化过程中As的迁移转化规律.探究含砷尾矿生物氧化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揭示As的迁移转化规律.以高砷尾矿(As含量>20%)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初始pH条件(1.2~2.8)和固体浓度(2.0~10.0 g·L-1)对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生物氧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As的生物氧化受初始pH值和固体浓度的显著影响.As的生物氧化效率随着初始pH或固体浓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初始pH值2.0时,观察到As的浸出率(高达92.94%)比其他初始pH条件高.在固体浓度8.0 g·L-1时具有最优的As浸出率(高达93.24%).在所有初始pH和固体浓度条件下可以发现生物浸出前期As的浸出效率快速上升,而生物氧化中期维持相对稳定并在生物氧化后期出现下降趋势,这与微生物活性变化和黄钾铁矾的形成有关.XRD和SEM分析结果显示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微生物氧化释放的...  相似文献   
2.
以活性污泥为种泥,通过序批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在厌氧-缺氧-好氧交替的条件下驯化培养以硝酸盐为主要氮源的反硝化除磷细菌(Denitrifying Phosphorus-Accumulating Organisms,DPAO)。在330 d的培养时间内监测磷酸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等常规指标,并研究驯化不同阶段的一个周期内各指标的变化及进行相应的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驯化的进行,厌氧阶段释磷速率逐渐增加,释磷量也相应增大,出水磷质量浓度最终维持在0.8mg/L,去除率达到91.8%,硝氮全部去除。通过对16S r RNA测序结果的比对,得到聚磷菌占总菌的76.93%,反硝化除磷菌占聚磷菌的一半以上。而聚糖菌仅占5.13%,聚磷菌成为优势菌种。此外,在整个驯化过程中,水质和环境条件的变化使出水中磷质量浓度出现波动,而出水硝氮的变化不大。研究表明,以硝酸盐作为主要氮源培养反硝化除磷细菌的方式是可行的,并有利于聚磷菌对聚糖菌的竞争,使聚磷菌成为优势菌种。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催化臭氧氧化催化剂效率较低、易损失等缺点,通过高温煅烧制备了三聚氰胺碳海绵,以廉价易得的三聚氰胺泡沫直接碳化制备出柔性碳海绵,探讨其在催化臭氧氧化降解印染废水反应中的应用潜力;采用SEM观察、比表面积测定、傅里叶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碳化前后泡沫进行了表征,探讨了碳化前后泡沫微观结构的变化与催化降解印染废水性能与机理。结果表明:氮气氛围下高温煅烧获得了兼具微孔/介孔结构的三维碳骨架,为催化反应提供充分暴露的活性位点和高效的传质通道;在催化臭氧氧化染料的过程中,973 K下制备的碳泡沫呈现出最为优异的催化活性,显著高于均相臭氧氧化和常规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自由基捕获实验表明催化过程由羟基自由基(·OH)所主导,超氧自由基(·O_2~-)则发挥了次要作用;富含多孔结构的碳海绵对于活性自由基的生成起到了积极贡献,从而在实际印染废水处理中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研究为开发低成本的三维碳材料用于催化臭氧降解有机污染废水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以聚丙烯腈(PAN)为制膜基材,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复合正渗透膜,研究了不同基膜组成、界面聚合条件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及抗污染性能,并进一步添加氧化石墨烯(GO)进行共混改性,优化复合正渗透膜性能。结果表明,最佳基膜组成为,以16%的PAN为聚合物,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最佳界面聚合条件为,将基膜浸没在2%的间苯二胺(MPD)水相溶液(pH=9)中120 s,然后与0.1%的均苯三甲酰氯(TMC)进行界面聚合反应60 s从而生成活性层,且活性层正面附着,最后于60℃下热处理3 min,所得复合膜具有较好的渗透性能。此外,经GO改性后,复合膜表面形成一种具有不同含氧官能团的层层堆叠式GO片层,导致膜的水通量上升了26%,截留率依然保持在99.90%以上,并且复合膜的抗污染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探讨以三氯异氰脲酸作氧化剂的化学氧化法深度处理中低浓度垃圾渗滤液的效果和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法设备简单、处理效率高、效果好;最佳处理工艺条件是:三氯异氰脲酸投加量10.0 g/L、反应时间30 min、反应温度20℃、初始pH=7.0、搅拌速率100 r/min。此时,NH_3-N和COD的去除率为95.87%和86.41%,剩余NH_3-N和COD含量分别为21.1 mg/L和55.2 mg/L,均达到国家规定的垃圾渗滤液排放标准。氧化反应完成后,采用曝气法脱除渗滤液中的余氯,成本低,实际应用可行。三氯异氰脲酸的工程应用成本约为66.5元/t。  相似文献   
6.
新标准《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中现役机组排放限值于2014年7月1日正式执行,与旧标准《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03)相比排放限值大幅趋严,且增加了燃煤电厂汞排放限值。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电厂锅炉进行手工和在线监测,结果表明,燃煤机组需有高效除尘器和脱硝设施才可稳定达标;燃油机组无法达到标准限值要求,未来应逐步淘汰或改用清洁能源;天然气机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可以达到该标准要求。建议对燃煤电厂锅炉低负荷下脱硝设施的运行、低浓度下烟尘测定的准确性以及汞排放监测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该文以UV185为光源,研究紫外高级氧化技术对印染废水中酸性红G(ARG)的光降解反应机理。结果表明:UV185对ARG降解具有显著效果,远远优于UV254光源,光照20 min后降解率可达97.4%。光照功率增加对ARG降解效果显著。酸性条件对ARG的降解速率有提升作用,碱性条件有抑制作用,p H为3.0、6.7、9.0、11.0时,反应动力学常数分别是0.261、0.174、0.151、0.093 min-1。降解反应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R2>0.990。自由基捕获实验说明UV185光照中产生的活性物种·OH和1O2对ARG降解贡献程度较大,而·O2-无贡献。台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检测到·OH和1O2存在,未检测到·O2-。CO3...  相似文献   
8.
利用折流式超重力床将氨废水处理的精馏和吸收过程集成在一台设备中,开发出一种设备小型化、流程紧凑的氨废水资源化利用集成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该技术在大幅节省占地面积和空间的同时,还可大幅节约设备建设所用钢材。工业规模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氨废水经该技术处理后可转化为氨质量分数大于22%的氨水资源,处理出水中氨氮质量浓度低于8.2 mg/L,尾气中未检测到氨,处理结果优于GB 31573—2015《无机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9.
在实验室小型沉降炉上开展了氨、煤单独燃烧以及掺混燃烧实验,并结合数值模拟探究了氨煤掺烧的NO生成特性、中间反应过程及氨氮转化行为。结果表明,氨煤掺烧工况下的NO生成浓度远高于氨、煤单烧工况,且高于氨、煤单烧工况总和。掺氨比例为45%(热量比值,下同)时,氨煤掺烧NO排放比氨、煤单烧之和提高70.17%;而掺氨比例不变、燃料质量变为2倍后则提高79.36%,说明煤粉与氨掺烧后会导致NO排放升高。模拟结果表明,掺氨后反应器内NO浓度有一个快速增大阶段,此时氨开始氧化生成NO。氨氧化反应与氨还原反应同时发生,由于氨氧化速率始终高于氨还原速率,导致NO浓度升高。氨煤掺烧后,氨燃烧相关反应平均反应速率峰值增大,峰值出现位置提前,促进了氨氮向NO转化。  相似文献   
10.
朱豪  牛会永  李芳  李石林 《安全》2018,39(2):17-19
通过调研国内外文献,分析和总结了煤二次氧化特性的宏观和微观实验研究现状及防灭火技术现状,从气体浓度、耗氧速率、特征温度、放热强度、官能团等方面综合论述了遗煤二次氧化的自燃特性及变化规律,指出了遗煤二次氧化的研究方法和遗煤自燃防治措施的新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