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65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256篇
基础理论   23篇
污染及防治   27篇
评价与监测   74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硫化物标准溶液保存时间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在低温冷藏和密封贮存的条件下,配置好的硫化物标准溶液性质比较稳定,可以保存12个月,大大降低了试剂消耗,提高了工作效率.并结合多年的分析体会,提出了分析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事项,在实际工作中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废水监测中的准确度,针对不同的水样往往需要对《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和各种标准分析方法中的其预处理方法进行适当的变更,并列出了一些监测项目的预处理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3.
海水养殖生境中由于有机质积累以及缺氧条件导致硫化物大量产生,严重危及养殖环境健康。为此,创建海水养殖系统,以沸石为载体吸附固定化硫氧化菌株,通过定位布放固定化硫氧化菌袋,探究其对生境中硫化物控制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固定化菌剂中活菌含量为1.9×107 CFU/g,对硫化物的控制效果受环境温度、pH、菌剂投加量的影响较大,对温度及pH变化有更好的耐受性;在温度为30℃、pH为7.0、150 r/min的实验条件下,对硫化物的最大去除速率为8.3 mg/(g·h·L)。在海水养殖环境中,将沸石固定化菌剂平铺于土工布袋内,将布袋平铺于养殖系统沉积物-水界面,覆盖率2.5%,固定化布袋菌剂能够显著抑制环境中硫化物的产生,在缺氧条件下7 d内对硫化物的控制率达到99%。本研究表明定点布放硫氧化菌袋能够很好的控制养殖水体中硫化物,为其在海水养殖系统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5.
改良亚甲基蓝比色法快速测定地表水中硫化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亚甲基蓝比色法测定硫化物显色剂的用量和溶液的酸度,找出了最佳实验条件.实验得出: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0.6mg/L,最低检出限为0.004mg/L,RSD 0.5N~6.4%,回收率90%~98%。  相似文献   
6.
在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往往需要通过试验来寻求较为合理的实验方案或较为合适的生产条件,试验安排得当,就能够用较少的试验次数,通过一定的数据处理和科学分析,得出有用的信息,从中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用以指导实践。正交法运用正交表进行整体设计、综合分析、统计比较得出结论,解决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实际问题,因而得到广泛应用。正交设计可以凭借较少次数的试验代表次数繁多的试验,从而进行优化组合,得出满意的结果[1]。影响吹气预处理的因素很多,如载气流速、反应温度、通气时间、吸收液的性质等等。本文采用正交法来研…  相似文献   
7.
介绍对氨基二甲基苯胺光度法测定硫化物方法中如何降低空白值,提高硫化钠溶液的稳定度以及提高酸化吹气回收率的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浙江建德块状硫化物矿床,以Cu>Zn>Ph为特征。鉴于Cu、Ph和Zn三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和海底喷流作用的固有特性,它们在横向上和纵向上均具独特的分带性,显示出旋回结构。对黄铁矿中特征元素元素比值、成矿温度以及铅同位素组成等方面的研究表明,该矿床乃同生沉积作用的产物,而非岩浆热液成矿。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讨论金属结合能何以具有表面化学位移的原因开始,从金属团簇的一般性质出发,论证了金属结合能自尺寸大于1nm的团簇到金属微粒再到块体金属具有连续过渡性;金属结合能与粒径R呈正相关;与1/R具线性负相关关系,认为金微粒或团簇具有1.1eV以上的结合能负位移是可能的。并指出李九玲等同志在“评<含金硫化物矿物中不可能存在负价金>”一文中引用的某些衬底材料上的金团簇呈现结合能正位移的数据是由于这些金困簇已与其衬底材料发生了键合作用造成的,它们不能作为否定金属结合能位移与粒径呈正相关的依据。同时,笔者从“化学结合金”在氰化过程中并未被氧化成正离子金判断,它不应是负价金。并由同质并能位移与粒径可具负相关关系推论,“化学结合金”应是合企硫化物矿物中可存在的少量微粒碲金矿、碲金银矿等中的正离子金。笔者强调在讨论企的价态问题时应采用Allred-Rochow电负性数据而非常用的Pauling电负性数据,并再次指出含金硫化物矿物中不可能有负价金存在。  相似文献   
10.
层控矿床中形成金属硫化物的还原态硫来自下列作用过程:①在沉积物理藏不深、温度小于90℃的条件下,细菌可将海水流好盐还原;②分散在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在热成熟过程中可释放出H2S;③硫酸盐在较高温度(>100℃)的地下深处通过化学反应可形成非生物H2S。上述三种方式形成的还原态硫具有不同的同位素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