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综合类   16篇
基础理论   4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种典型有害赤潮原因种的溶血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种典型赤潮原因种的细胞和培养水中的溶血特性进行了研究.藻种分别是: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的两个品系,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微小卡罗藻(Karlodinum micrum).对各藻类的去藻上清液和超声破碎细胞提取液进行了溶血性检测,发现:几种赤潮种对鲫鱼红血细胞的溶血特性具有种间差异,同藻种的细胞与其培养水中的溶血强度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赤潮异弯藻具有最强的溶血性,去藻上清液的溶血性(60 ̄100%)远大于超声破碎细胞提取液的溶血性(30 ̄60%);微小卡罗藻超声破碎细胞提取液的溶血性(70%)大于去藻上清液的溶血性(30%),且是各藻超声破碎细胞提取液溶血性中最强的;东海原甲藻和微小亚历山大藻溶血性较弱,微小亚历山大藻去藻上清液的溶血性(30%)略大于超声破碎细胞提取液的溶血性(10%),东海原甲藻两部分的溶血性差异不显著.赤潮种类及其细胞内外的溶血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赤潮原因种在赤潮致害过程中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Fe3+对赤潮异弯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人工海水APSW以f/2营养加富,在总铁浓度为0—1000nmol L^-1的范围内,考察了总铁浓度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当铁浓度小于10nmol L^-1时,最大藻细胞密度与比生长速率均受到明显限制.补铁后受铁限制的细胞得到缓解,表明铁是藻细胞生长的重要限制因子.当铁浓度大于100nmol L^-1时,最大细胞密度与比生长速率不再受铁限制,但其光合作用活性有所改变.在铁限制下细胞的光饱和光合作用速率Pm,暗呼吸速率Rd,表观光合作用效率a与铁丰富细胞相比都有所减小,而光补偿点Ic及饱和光强Ik增大.图5表1参11  相似文献   
3.
2株高效溶赤潮异湾藻放线菌的鉴定及溶藻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武汉周边土壤中分离得到2株具有强溶藻能力的放线菌,命名为B-10和G-11.研究了2株菌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锥状斯克里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金藻(Golden algae)的溶藻效果及溶藻方式,通过形态学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鉴定、16S 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研究结果表明,株放线菌对赤潮异湾藻和锥状斯克里普藻都有较好的溶藻效果,对微小原甲藻和金藻的生长也有抑制作用,且在传代5次后能够保持稳定的溶藻效果, 按1%的体积比接种5d后B-10和G-11对异湾藻的去除率分别为90%和99.44%.通过溶藻方式研究,发现2菌株都是通过释放胞外代谢物溶藻,且胞外代谢产物对温度敏感,当温度达到100℃时会使2种溶藻物质失活.经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可初步判断,B-10菌株属于链霉菌属的细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microflavus)类群,菌株G-11属于链霉菌属的变异链霉菌(Streptomyces variabilis )类群.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3种多环芳烃-菲、芘和蒽对3种赤潮微藻-赤潮异弯藻、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菲、芘和蒽处理使3种赤潮微藻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有所提高,而高浓度处理则降低藻细胞内的类胡萝卜素含量.菲、芘和蒽处理对赤潮异弯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96 h半抑制剂量分别为0.098、0.124和0.139 mg/L,对中肋骨条藻的96 h半抑制剂量分别为0.120、0.147和0.155 mg/L,对亚历山大藻的96 h半抑制剂量分别为0.128、0.153和0.162 mg/L.在3种赤潮微藻中,赤潮异弯藻的类胡萝卜素对菲、芘和蒽的毒性最敏感,而在3种多环芳烃中,菲对赤潮微藻类胡萝卜素的降解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5.
Cu和Pb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添加了不同浓度的CuSO_4和Pb(NO_3)_2混合液的f/2培养基培养赤潮异弯藻,通过分析藻的最大生长密度、生长周期及比生长率这3个参数与Cu和Pb之间的相关关系,讨论2种重金属对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以及2种重金属之间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Cu为0~0.02 mg·L~(-1)或Pb为0~0.32 mg·L~(-1)时,对赤潮异弯藻生长有促进作用;当Pb浓度不同的条件下,Cu浓度达到0.5~2.5 mg·L~(-1)时,赤潮异弯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甚至无法生长;在Cu浓度不同的条件下,Pb在1~9 mg·L~(-1)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加,对赤潮异弯藻生长抑制作用逐步增强。在Cu浓度为0~2.5 mg·L~(-1)或Pb浓度为1~9 mg·L~(-1)及两者互作条件下,赤潮异弯藻最大生长密度和生长周期都受到显著影响(P0.01)。另外,Cu和Pb对赤潮异弯藻比生长率无显著影响,两者相互作用不明显。结合湛江海域已报道的这2种重金属实际含量,进一步评估了海区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6.
通过共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种群竞争关系对UV-B辐射增强的响应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的接种密度对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种群竞争有明显的影响.当亚历山大藻(A)和赤潮异弯藻(H)的接种比例为A:H=1:4时,赤潮异弯藻在与亚历山大藻的竞争中占优势;当接种比例为A:H=1:1和A:H=4:1时,亚历山大藻在竞争中占优势.UV—B辐射增强可改变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种群竞争的关系,使赤潮异弯藻的种群竞争能力降低,使亚历山大藻的种群竞争能力大大提高,从而导致亚历山大藻在处理Ⅱ(A:H=1:1)和处理Ⅲ(A:H=4:1)中的优势地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a-亚麻酸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生长的抑制作用,并从细胞膜渗透性、抗氧化酶系和光合放氧量等方面研究了其抑制机理.结果表明,a-亚麻酸对赤潮异弯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第7d的IC50为2.4μL/L.在a-亚麻酸作用下,细胞内Na+、K+、Mg2+和Ca2+浓度随着实验的进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36h后都出现明显的下降;藻细胞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在8h时明显高于对照组,之后逐渐下降,到36h时低于对照组;丙二醛含量(MDA)表征了脂质过氧化强度和膜系统受损程度,其在12h时明显高于对照组,之后慢慢下降;藻细胞的光合放氧量呈逐渐下降趋势.结果表明,a-亚麻酸通过改变细胞膜透性和自由基反应,从而破坏藻细胞的结构,进而达到抑藻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龙须菜对赤潮异弯藻和海洋原甲藻的生长抑制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共培养系统,研究了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和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的生长抑制效应。结果显示,龙须菜对两赤潮藻的生长均产生抑制作用,且随着起始密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高密度龙须菜组使赤潮异弯藻在实验进行6 d后接近全部死亡,海洋原甲藻的细胞数量在实验进行6 d后呈下降趋势。然而,两赤潮藻与龙须菜之间的营养竞争对龙须菜的生长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其中海洋原甲藻的竞争作用较强,而赤潮异弯藻的竞争作用较弱。此外,龙须菜水溶性抽提液经高温煮沸后对赤潮异弯藻无抑制作用,甚至能促进其生长,而未经煮沸的抽提液对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抑制作用相对鲜组织较弱。  相似文献   
9.
温度盐度和光照条件对赤潮异弯藻细胞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温度、盐度和光照的不同组合条件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 Hada)种群生长过程中细胞相对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10、20和27℃)、盐度(10~50)和光照(高:4500~5000lx;低:1500~2000 lx)的组合条件下,细胞稳定性表现出明显差异:10℃环境温度对细胞维持相对稳定性显著有利.该温度下的各盐度和光照组合中,细胞相对稳定性比值r(固定后破裂细胞/细胞总数)始终为0,并且在整个实验周期中维持好的稳定状态;在20和27℃条件下,种群生长初期,细胞能维持较好的稳定性,r 值低,种群迅速生长时,细胞的稳定性显著减弱.  相似文献   
10.
以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仔鱼致死率为指标,进行了赤潮异弯藻鱼毒性源起的探寻.分别就赤潮异弯藻细胞数、种群生长时期、去藻滤液、藻粉提取液的毒性特征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 赤潮异弯藻藻细胞数越高,对黑鲷仔鱼的致死性越大.当藻细胞数达到105 /mL时,5 h内出现明显致死现象.毒性作用主要源于细胞外分泌物质.(2) 不同种群生长期的赤潮异弯藻去藻过滤液对黑鲷仔鱼的毒性存在差异:指数生长期产生的毒性相对较弱,平台期和衰亡期呈现显著的5 h急性致死作用.(3) 用活性炭对平台期和衰亡期的去藻过滤液进行吸附处理,可以使去藻过滤液对黑鲷仔鱼的5 h致死率明显减弱.但24 h致死率仍为100%.(4) 利用冻干藻粉溶液过滤液对黑鲷仔鱼的毒性实验结果发现:冻干藻粉溶液过滤液仍然呈现出与浓度相关的毒性作用特征,滤液对黑鲷仔鱼的24 h半致死浓度相当于每mL溶液中含0.1 mg的干藻粉形成的溶液浓度.赤潮异弯藻的细胞和生长水体中都具有典型的鱼毒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