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5篇
  免费   225篇
  国内免费   572篇
安全科学   352篇
废物处理   59篇
环保管理   117篇
综合类   1391篇
基础理论   378篇
污染及防治   185篇
评价与监测   102篇
社会与环境   25篇
灾害及防治   103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113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163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5 毫秒
1.
铁氨氧化(Feammox)是一种以廉价、易得的铁作为微生物电子供体的新型自养生物脱氮技术,即Fe(Ⅲ)还原与厌氧氨氧化的结合工艺,拥有成本低廉、无需有机碳源、污泥产量小、无温室气体产生等优势,是污水处理的一种潜在脱氮途径.本文对铁氨氧化反应的机理、功能菌种的种类和特性及电子穿梭体对其的影响进行了介绍,总结了铁氨氧化在污水环境中的脱氮效果及其与厌氧氨氧化、硝酸盐依赖型亚铁氧化和生物电化学系统的耦合技术,并指出目前铁氨氧化的应用问题及该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可能是菌分离纯化、工艺参数控制.  相似文献   
2.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碳资源,有潜力替代石油来生产清洁燃料和化工产品。当前木质素组分的高效利用很困难,木质素高值化是实现生物质全组分利用的关键。为实现生物质全组分的高值化利用,本文研究了基于“木质素优先”策略的分离机制,综述了木质纤维素还原催化分离的研究进展,探索了木质素脱除率、单酚产率和选择性及碳水化合物保留率等的影响因素,分析了生物质原料、溶剂、酸碱添加剂、催化剂和反应器对“木质素优先”策略的影响规律,提出了新型催化剂和反应器的设计思路,展望了木质素还原催化分离的研究方向。分析表明:单酚产率按照硬木→草本作物→软木顺序依次递减,醇水两相体系有利于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的提取与溶解以及纤维素结构的保留,酸的加入不仅提高木质素脱除率和单体收率还能促进半纤维素的水解,半/全流动反应器有效避免后续催化剂和碳水化合物的分离。  相似文献   
3.
《安防科技》2004,(4):33-34
柴油燃料是一种复杂的石油化合物的混合物.燃烧时排至空气中的废气含有上千种的化学物质.主要成分为水、二氧化碳、氮气与碳粒(黑烟).  相似文献   
4.
人类抗灾体适能理论架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体育培养大学生抗灾体适能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基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开放式调查法,提出了抗灾体适能的概念,分析了抗灾体适能的内涵和外延,并就将抗灾体适能结构划分为三个维度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人类抗灾体适能理论模型的研究框架,提出了通过体育途径培养抗灾体适能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5.
重金属离子Cd^2+、Pb^2+污染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土壤中比较重要的两种酶(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的测定,研究了重金属离子(Cd^2+、Pb^2+)单因素污染、复合污染对两种酶活性的影响,进而找出重金属污染程度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为建立土壤中的酶活性可以表征重金属污染程度的生化指标平台提供试验依据。结果表明,在Cd^2+、Pb^2+单因素污染影响中,在一定浓度下的重金属离子对土壤酶活性会有激活效应,但大多表现为抑制效应;Cd^2+、Pb^2+复合污染对两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存在着明显差异,其复合污染对脲酶表现出协同抑制负效应的特征;对过氧化氢酶表现出一定的屏蔽作用。通过重金属离子形态对土壤酶有效性影响的研究,脲酶活性可以作为土壤重金属离子(Cd^2+、Pb^2+)单因素和复合污染程度的主要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6.
摸查了农田灌溉系统水环境经农(夏)闲期降水等外部强干预调理后的环境污染物含量——该值理论上是环境自净作用之后的最不利值,对农田灌溉系统水环境进行水质评价,探究其对农田土壤质量的潜在污染风险.于2019年6月中旬—7月下旬(降雨集中期),分别在西北江三角洲城市(清远市、佛山市和江门市)实验基地周边筛选研究区,并在雨后对有覆水的水源区域、灌渠、蓄水池和田间水等采集上覆水,共采得水样27×2份,对其pH值、悬浮物(SS)、矿化度、总磷(TP)、氨氮(NH4+-N)、Cd、As、Pb、Cu和Zn的含量进行检测;对各研究区pH值、SS的成因和影响,矿化度的等级,重金属均值分布等进行分析;对全样品TP、NH4+-N、重金属含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描述性特征分析;通过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Pi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P分别对各采样点、各构成项目和各研究区进行水质评价.研究发现雨后农田灌溉系统水环境构成复杂,物质呈无显著性差异的迁移,灌溉沿程上覆水中大部分物质可能处于动态平衡,受局部环境影响变小,TP、NH4+-N和重金属等迁移物质主要还是灌溉水体中原有的,受外力驱动扰动后在水动力作用下可能以氮磷结合形态沿灌溉系统发生远距离迁移;使用河流水质标识指数法评价农田灌溉系统水环境,发现该法可以刻画局部灌溉的水质态势,对农田灌溉系统水环境的含量特征评价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也可以做出综合性定量评价.虽然灌溉水系统结构差异较大,但是从整体上可以初步得出农闲期西北江三角洲农田灌溉水的灌溉风险不高的结论,总体综合水质评价级别为Ⅰ类~Ⅱ类,达到水环境功能区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7.
“三线一单”中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编制路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是"三线一单"的出口与应用落脚点,对"三线一单"落地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总结现阶段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编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借鉴我国相关准入清单制度发展经验,提出了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编制路径。建议要明确"三线一单"中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定位,加强战略环评"三线一单"与规划环评、项目环评联动机制研究,完善环境分区尺度上差异化环境政策体系,准确落地省(区、市)不同尺度清单编制要求,为"三线一单"制度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9.
以酸性矿山废水生成的铁絮体和秸秆生物炭为原料,采用化学改性和紫外辐射联用技术制备改性生物炭,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改性条件,同时利用FTIR、SEM和BET等方法对吸附材料的形貌特征、孔隙结构及其表面化学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改性使吸附材料比表面积增大,吸附位点增多,在25℃、pH为7时,吸附材料改性后比表面积为295.71 m2·g-1,对Pb(II)的拟合吸附量可达278 mg·g-1.改性材料对Pb(II)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主要为单分子层吸附,受化学吸附控制.  相似文献   
10.
不同粒径团聚体中的不同活性有机碳对人工林土壤质量改善及碳库动态平衡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黄土高原地区,从南向北沿着降雨和温度降低梯度选择淳化、安塞、绥德和神木共4个地区,比较研究了人工刺槐林土壤团聚体不同的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湿筛法将土壤团聚体分级为粉黏粒(<0.053 mm)、微团聚体(0.25~0.053 mm)和大团聚体(>0.25 mm),用Leffory法测定3种粒径土壤团聚体低、中、高活性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①4个样区大团聚体(>0.25 mm)含量由南至北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微团聚体(0.25~0.053 mm)含量逐渐增加,粉黏粒(<0.053 mm)含量则先增后减.②4个样区中土壤团聚体3种活性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为低活性 > 中活性 > 高活性,其中,粉黏粒(<0.053 mm)低活性有机碳含量为1.02~1.52 g·kg-1,中活性有机碳含量为0.53~0.91 g·kg-1,高活性有机碳含量为0.28~0.43 g·kg-1;而微团聚体(0.25~0.053 mm)低活性有机碳含量为1.02~2.02 g·kg-1,中活性有机碳含量为0.46~1.20 g·kg-1,高活性有机碳含量为0.31~0.85 g·kg-1;大团聚体(>0.25 mm)低活性有机碳含量为1.08~3.07 g·kg-1,中活性有机碳含量为0.70~1.96 g·kg-1,高活性有机碳含量为0.48~1.24 g·kg-1.③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3种粒径团聚体的低、中、高活性有机碳含量主要与年均气温(MAT)、年均降雨量(MAP)、土壤SOC、TN和含水率显著相关(p<0.05),且在同一活性下,活性有机碳含量与MAT、MAP、土壤TN、SOC、含水率的相关性随着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增大而越显著.研究结果对理解黄土高原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在空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