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2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313篇
安全科学   36篇
废物处理   54篇
环保管理   53篇
综合类   485篇
基础理论   66篇
污染及防治   172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塑料是一种存在于不同环境介质中的新兴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废弃塑料制品,其存在污染范围广、潜在环境污染大的问题.废塑料再生企业生产废水中微塑料浓度远高于其他类型废水,对其生产废水中的微塑料进行处理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模拟废塑料再生过程的生产废水并进行微塑料去除的絮凝沉淀试验,研究絮凝剂投加量、pH、水力快速搅拌条件的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废水中微塑料去除率及其各因素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当PAC (聚合氯化铝)投加量为10 mL,PAM (聚丙烯酰胺)投加量为7 mL,pH为9,水力快速搅拌条件为100 r/min下维持40 s再200 r/min下维持40 s时,微塑料的总去除率最高,达91%.②PAC投加量是影响微塑料去除效果的主要因素,其次是pH.③微塑料的去除率与其本身的密度有关,密度大的ABS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去除率最高,密度小的PE (polyethylene,聚乙烯)去除率最低.④不同粒径区间的微塑料去除率区别较大,粒径小(0.1~0.25 mm)的微塑料去除效果最好.研究显示,通过控制PAC和PAM的投加量、pH和水力搅拌速率等条件,能够有效将废水中的微塑料通过絮凝沉淀的方法去除,从而达到净化含微塑料生产废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自然堆肥过程中,畜禽养殖产生的粪污渗滤液入渗土壤非饱和带.高浓度有机氮在微生物作用下经由复杂的地球化学过程转化为各种含氮物质,其中硝酸盐迁移能力较强,在降雨条件下入渗地下水,造成区域性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在非饱和带中构建由木屑和壤土组成的强化反应层,通过间歇性的原位淋溶脱氮试验,系统地研究了非饱和带含水量及COD、硝态氮、亚硝态氮和氨氮的浓度变化规律,评价了强化反应层的脱氮能力.研究结果表明:①反应层中木屑材料的强吸水特性使得灌水后短时间内反应层含水量大幅提升,形成有利于反硝化进行的厌氧环境.木屑通过水解作用释放大量溶解性有机碳,供给反硝化微生物进行脱氮.②在入渗硝态氮浓度为170.00 mg·L~(-1)条件下,反应层对硝态氮去除率最高可达97.63%.反应层脱氮量随处理水量增加而提升,当上层为砂土时脱氮量最高,可达24.61 g·m~(-3).③反应层中的NO~-_3-N发生了完全反硝化,出水中NO~-_2-N浓度低于0.5 mg·L~(-1),几乎不发生积累.同时,反应层中发生的DNRA过程使氨氮浓度小幅升高.强化脱氮反应层可阻控硝酸盐污染地下水.  相似文献   
3.
在石英砂充填的二维砂箱中开展表面活性剂(Tween 80)冲洗四氯乙烯(PCE)的修复实验,基于图像分析技术监测不同污染源区结构条件下NAPL相的去除过程.由于实验条件限制,实验中缺乏溶解相浓度数据.为此进一步基于UTCHEM数值模拟方法来理解NAPL相和溶解态之间的质量传输过程,并探讨表面活性剂浓度、注入速率等因素对修复效率的影响.综合砂箱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介质均质和非均质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类型DNAPL污染源区结构,表现为离散状PCE与池状PCE体积比(GTP)差异.由于离散状污染物与表面活性剂的接触面积更大,更易被优先去除;初始GTP值越高,污染物的修复速率和修复效率也越高.增大表面活性剂浓度或提高表面活性剂的注入速率,虽然能提高DNAPL的修复速率,但会明显降低表面活性剂的修复效率,实验过程中修复效率降幅可达93%.线性驱动溶解模型可以有效地模拟表面活性剂修复DNAPLs过程,基于数值模拟方法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配比可有效的节省实际污染场址修复经费和时间成本.  相似文献   
4.
采用絮凝气浮 过滤工艺处理轴承生产废水。工程实践表明,该工艺处理效果稳定、耐冲击负荷、工艺组合合理。预处理后的废水经气浮 过滤工艺处理后,COD、SS、油的去除率分别为80.62%~84.31%、81.00%~84.39%、89.37%~96.45%,出水完全能达到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5.
典型北方高碱度微污染水体强化混凝的示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高碱度、受有机物污染的典型北方水体为例,探索适宜的强化混凝技术.在水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水质特征的强化混凝目标.研究了高碱度水体强化混凝技术方法.研究表明,可以通过3条技术途径提高水体中有机物的去除效率.其一在混凝前优化pH,促进絮凝剂水解形成中聚体,AlCl3在pH 6左右,FeCl3在pH 5左右时,有机物去除率可以提高一倍左右;其二是强化沉淀软化;其三是絮凝剂优化.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通过对传统絮凝剂进行改性,研制出了适合我国北方水质特征的高效絮凝剂,能较传统絮凝剂将有机物去除率提高30%以上.  相似文献   
6.
复合混凝剂处理印染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处理高浓度、高色度、高COD的印染废水,利用硫酸亚铁、工业废酸和金属下脚料自行配制了复合混凝剂,并将其与聚合双酸铝铁、聚合氯化铝铁、硫酸亚铁对印染废水的混凝效果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复合混凝剂处理印染废水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当硫酸亚铁的投加量为200mg/L,复合混凝剂的投加量为1280mg/L,PAM的用量为2mg/L时,脱色率达94.9%,COD去除率达78.1%,悬浮固体(SS)去除率达90.9%。  相似文献   
7.
强化生物吸附法处理生活污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强化生物吸附反应器的生物培养与驯化、反应时间、强化微生物活性、污泥回流比等因素的研究 ,确立了强化生物吸附工艺的正常运行参数 ,为该工艺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采用强化生物吸附法处理生活污水 ,可以减少生活污水常规处理的构筑物 ,对COD ,BOD5,SS ,NH3 N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适量投加混凝剂可以提高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8.
采用SAF-化学絮凝-微滤分离膜组合工艺对高浓度生活污水进行处理.SAF处理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良好,CODCr,BOD5,SS和NH4 -N的去除率分别为92%,93%,90%和98%.SAF生物处理系统的出水再经化学絮凝和微滤分离膜深度处理后,CODCr,BOD5,NH4 -N,PO43--P的浓度分别低于40 mg/L,10mg/L,4mg/L,0.3mg/L;浊度小于0.5NTU,色度小于10度.试验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处理后的污水水质优良,可满足生活杂用和市政杂用.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铁屑内电解的基础上,提出了氧化絮凝复合床的新技术,并使用该方法对印染废水预处理进行研究,确定了pH值,反应时间等工艺参数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酸性条件下,pH为6左右,停留时间为30~45min,处理效果基本达到稳定。COD的去除率可达30%~90%,色度去除率均可达95%以上,且可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生化处理创造了有利条件。另外还研究了加盐Na2CO3,催化剂MnO2,TiO2对印染废水的处理效果。研究表明加以上添加剂后,处理效果均有所提高。该工艺以其设备简单,成本低,操作方便,预处理效果好,以废治废等优点而广受青睐,具有较好的研究价值和工程使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二级出水中磷的混凝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市某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出水中总磷为去除对象,通过混凝的静态烧杯实验[1],确定了二级出水除磷效果较好的絮凝剂聚合氯化铁(PFC)[2]和Al2(SO4)3[3]混合使用的最佳投药量,使出水中磷(TP)符合再生水水质标准的要求.絮凝剂组合时静态混凝烧杯实验表明:PFC-Al2(SO4)3体积比1∶1时,最佳投药量离子浓度比为:Fe3 /Al3 ∶9.9/7(mg·L-1),此时TP去除率为93%,浊度去除率为33%.PFC-Al2(SO4)3体积比1:2时,最佳投药量离子浓度比为:Fe3 /Al3 ∶4.95/7(mg·L-1),此时TP去除率为88%,浊度去除率为7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