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0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10篇
安全科学   249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93篇
综合类   460篇
基础理论   68篇
污染及防治   60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4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近来,PM2.5因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产生很大影响而受到社会关注,其防治已成为我国"十二五"环境保护重点工作之一。我国水泥产量已占全球的60%,且今后几年可能还会增长。据统计,2009年我国水泥行业颗粒物排放量约占工业排放总量的30%。这些颗粒中有多少PM2.5目前还是个未知数。这些颗粒物的PM2.5该如何测试?哪种方法更好?将针对新型干法水泥厂烟气的特点来探讨合理的PM2.5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992.
993.
本文通过对不同的常规除尘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及除尘性能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电袋式混合除尘器、静电旋风式混合除尘器以及湿式电除尘器三种混合除尘器的技术特点,指出混合除尘器和凝并器能有效提高除尘器去除PM2.5的效率,对工业发展和保护大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4.
为提高病死猪厌氧发酵甲烷转化率和挥发性固体降解率,实现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向资源化利用方向转变,选择温度和接种比例2个关键因素进行厌氧发酵试验。温度选择35℃和55℃,接种比例按照接种物与底物的挥发性固体质量比分别确定为0∶10、1∶9、2∶8、3∶7、4∶6、5∶5、6∶4、7∶3、8∶2、9∶1、10∶0,采用序批式发酵。研究发现,发酵试验至不同水平,试验都进入停止产气期,此时测定发酵液相代谢产物成分,以优化工艺参数。试验结果表明,病死猪厌氧发酵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物与底物的挥发性固体质量比为5∶5,温度为35℃,该最佳工艺条件下挥发性固体甲烷产率为271 m L/g,挥发性固体降解率为63.4%。  相似文献   
995.
基于城市污水资源化的微藻筛选与污水预处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城市污水培养微藻,可在实现污水无害化处理的同时,培养微藻回收生物质能源.污水为微藻的培养提供氮、磷等营养组分和所需水源.由于城市污水含有大量的微生物,成分复杂,且不同藻种对污水的适应性与耐受性不同,因此,需要筛选出适宜于城市污水培养和高效产脂的藻种,并研究城市污水预处理方式,以使预处理后的城市污水更适于微藻的生长与产脂.本文根据课题组前期获得的藻种在城市污水中的生长与产脂情况以及对污水的净化能力筛选出适宜于城市污水培养的藻种.其中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原始株与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离子诱变藻株生物质与油脂产量较高,经污水培养后油脂产量分别可达0.43 g·L~(-1)、0.33 g·L~(-1),且含有较多的C16~C18脂肪酸,适宜于生物柴油的制备,同时可使培养后污水中COD、NH_4~+-N、TN、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6.4%、100%、94.3%、93.4%和81.8%、100%、94.9%、94.2%.对可规模化扩大的污水预处理方式进行研究,发现不同藻种所最适的污水预处理方式不同.对于耐污性能较强的斜生栅藻原始株,除去粗大悬浮物后的城市污水即可用于其培养.对于蛋白核小球藻诱变株,城市污水经沉淀、过滤联合预处理后适宜于其培养.  相似文献   
996.
上海市郊工业区附近蔬菜中重金属分布及其健康风险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分析比较上海市郊工业区附近露天蔬菜样品清洗前后Cd、Zn、Pb、Cu、Hg和As含量,并利用目标危害商数对蔬菜可食部分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清洗蔬菜样品中Cd、Zn、Pb、Cu、Hg和As的平均含量(以鲜重计)分别为0.023、4.444、0.112、0.826、0.004、0.094 mg·kg~(-1).苋菜对于重金属Cd、Zn、Pb和Cu的富集能力最大,而杭白菜对重金属Hg和As的富集能力最强.不同重金属在空间分布特征上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食用蔬菜前进行清洗可一定程度上降低摄食蔬菜导致的重金属危害风险.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As元素对TTHQ的贡献率均达到了55%以上,其余元素THQ均小于1,长期食用可能造成As健康风险.食用相同的蔬菜,儿童的健康风险高于成人.  相似文献   
997.
目前对污泥丝状菌膨胀的研究主要关注出水水质和沉降性等特征,而鲜有关于活性污泥微生物生理状态的报道.针对这一问题,采用降低SBR系统中溶解氧(DO)这一引发污泥丝状菌膨胀的典型条件,研究了污泥丝状菌膨胀过程中微生物受冲击过程中呼吸图谱与亲和系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降低DO初期,微生物进入生理适应期,其特征为活性污泥内源比耗氧呼吸速率(SOURe)突然上升,自养菌比耗氧呼吸速率(SOURn)大幅下降,异养菌比耗氧呼吸速率(SOURc)小幅下降后迅速上升,同时氧亲和系数KO突增;维持低DO时期特征为出水水质和沉降性恶化,但SOURn和SOURc均恢复至较高水平,且COD亲和系数KS和氧亲和系数KO逐步减小,从理论上证明了低DO环境下足够的水力停留时间可以使出水水质更好,也就说明微生物通过适应性调整可以适应低DO环境,从呼吸代谢和动力学参数的角度验证了"低氧曝气理论"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对于污水处理厂节能提供新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98.
城市降雨屋面、路面径流水文水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18  
为研究城市硬质下垫面径流的水文过程与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对北京市2006年6-8月的4场降雨进行路面和屋面水文、水质过程同步分析.结果表明,径流曲线与降雨过程线形状类似,波动幅度相对较小,滞后于降雨过程线5~20 min,屋面径流系数在0.80~0.98之间;路面径流系数在0.87~0.97之间.径流污染物的浓度是由累积排放规律决定的,路面径流的污染物浓度高于屋面径流,径流中COD、TN、TP的浓度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水要求.各类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均处于显著性水平R=0.1以上,屋面径流颗粒物与有机物和阴离子之间的相关关系较大(>0.5),而与氮磷等营养物质的相关系数较小(<0.5);路面径流中,TN、1P与颗粒物的相关性有所增加.径流中各类物质大多存在初期冲刷现象,并受到污染物种类、下垫面特征、降雨强度和雨型等因素的影响.SS初期冲刷现象较其它几类污染物更为明显,路面较屋面更容易形成初期冲刷,低强度降雨不容易形成有机物和营养物质的初期冲刷现象.控制初期径流污染是北京市径流管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99.
采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技术对污水在氯和二氧化氯消毒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变化进行了初步解析.结果表明,与饮用水、地表水等不同,生物处理出水含有较多的芳香族蛋白质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且其中的腐殖质主要为生物源,芳香性较弱.在氯和二氧化氯消毒后,污水DOM中的芳香族蛋白质和微生物代谢产物类物质的荧光峰发生蓝移,即峰值的激发或发射波长减少了几个nm,这可能由芳香环结构的破坏引起;而腐殖质类物质的荧光峰发生红移,即峰值的激发或发射波长增加了几个到二十几个nm,此现象与地表水相反,可能与腐殖质的来源不同有关.与遗传毒性的变化类似,氨氮对水样氯消毒后的荧光变化有明显影响,但对二氧化氯消毒后的荧光变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umu遗传毒性测试方法考察了二氧化氯和氯消毒对几种城市污水生物处理出水遗传毒性的影响,发现当二氧化氯消毒剂从0 mg/L增加到30 mg/L时,几种污水的遗传毒性均先迅速降低后趋于稳定,而当氯消毒剂从0 mg/L增加到30 mg/L时,几种污水的遗传毒性的变化规律不同.进一步研究氨氮对污水消毒过程中遗传毒性变化的影响,发现氨氮对污水二氧化氯消毒过程中遗传毒性的变化规律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对污水氯消毒过程中遗传毒性的变化规律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氨氮含量较小(<10~20 mg/L)时,污水氯消毒后的遗传毒性小于消毒前;当氨氮含量较大时(>10~20 mg/L),污水氯消毒后的遗传毒性大于消毒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