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8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81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淮河(蚌埠段)饮用水源水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生产性试验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为了探索饮用水生预处理的可行性,进行了国内第一家生产规模饮用水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装置试验,试验表明,在水气比1:1,滤速3.6-6.0m/h时,生物预处理对水源水中有机物和氨氮的去除效率分别为13.6%-20.5%,70%-90%,影响生物预处理运行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溶解氧和温度。  相似文献   
92.
原水生物预处理的轻质滤料滤池和陶粒滤池运行效果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我国北方某水库水作为试验用原水,对比研究了采用biostyrene轻质滤料为填料的新型生物滤池和生物陶粒滤池对该原水进行生物预处理时的实际运行情况.结果表明,作为一种生物预处理工艺,轻质滤料滤池处理过程可以明显地改善原水水质.对于该试验原水而言,轻质滤料滤池对CODMn的去除在5%~20%之间,对NH4+-N的去除则达到80%~95%,出水浊度也得到一定程度地降低,说明该滤池用于饮用水水源生物预处理是可行的.试验结果还表明,在相同的运行条件下,轻质滤料滤池对原水中的污染物,特别是对有机污染物和浊度的去除效率低于陶粒滤池,反冲洗过程对其运行效果的负面影响也比陶粒滤池显著.  相似文献   
93.
不同分子量的有机物在净水工艺中的去除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了解单元工艺对不同性质有机物的去除能力对净水工艺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膜过滤方法对不同分子量的有机物在净水工艺中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混凝沉淀工艺对分子量大于3000的有机物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生物处理对有机物的最有效作用区间是分子量小于500的有机物;而活性炭对分子量在500~3000的有机物吸附能力较强。这一研究结果为净水工艺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4.
本文概略评述了国内外聚硅酸铝盐混凝剂的研究进展,并对以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5.
BACF处理高氨氮进水的硝化与反硝化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生物活性炭滤池(BACF)深度处理高NH4+-N微污染水源水.结果表明,BACF对NH4+-N的去除率与进水NH4+-N浓度有关,当进水NH4+-N<1.0mg/L时,去除率达95%以上;当进水NH4+-N较高(1.5~4.9mg/L范围)、进水DO≤10mg/L时,去除率随进水浓度的增加而下降,最低降到30%左右.限制生物活性炭滤池硝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是进水的DO,由于硝化菌与异养菌的共同竞争,在滤床0.4m深度内DO被消耗殆尽,出水DO基本为0(小于0.2mg/L),滤床被自然分成好氧区与缺氧区,在好氧区发生硝化与有机物的降解反应,在缺氧区则发生反硝化反应,由于碳源受限,反硝化反应进行得不彻底,造成滤池出水NO2--N升高.在缺氧区内除存在反硝化菌外,还存在好氧的硝化菌与异养菌.  相似文献   
96.
为客观合理地评价油气长输管线穿越河流处的环境风险等级,提出一种基于风险评估矩阵的管道穿越环境敏感点风险评估方法.根据风险矩阵的基本原理,以肯特风险评估方法评估穿越处的管线风险,叠加环境敏感点的自身风险,对管线穿越河流敏感点处进行风险评估与分级.以中国某输油管线为倒,评估管线穿越的6处河流并依据得分结果划分风险等级,对管线穿越河流的风险管理、制定具体的维护维修和整治规划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并提供一定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7.
以某地表水为原水(TOC为5.3mg/L),研究了氯、氯胺和臭氧3种消毒剂对可同化有机碳(AOC)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1mg/L氯氧化30min就会使AOC升高近3倍。投加3种剂量(1、2、3mg/L)的氯胺,氧化30min时AOC增加不到1倍;氧化24h时AOC浓度均比30min时的高,这说明氯胺的作用机理与氯不同。投加臭氧2.0mg/L氧化30min时可使AOC增加2.4倍;当臭氧质量浓度大于2.0mg/L时,AOC开始下降,这说明一部分中间产物进一步被氧化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相似文献   
98.
利用强化混凝去除水源水中天然有机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近年来利用强化混凝去除水源水中天然有机物的研究,重点讨论了其作用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水源水中天然有机物的含量和成分会因水源地和时间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对水源水中天然有机物的了解是保证强化混凝效果的基本前提.不同混凝条件下,强化混凝的主导作用机理不同.铁盐混凝剂、较低pH值、较高混凝剂投量和阳离子有利于提高强化混凝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
依据碱滴定实验结果和磷酸根对Al(Ⅲ)水解-沉淀过程作用机理,建立了磷酸根存在下Al(Ⅲ)水解-沉淀过程的简单理想热力学模型。按此模型计算出的pH-B曲线与滴定pH-B曲线能较好地吻合,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Al(Ⅲ)-磷酸盐溶液体系中Al(Ⅲ)水解-沉淀的特性,并为研究聚磷氯化铝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0.
不同给水处理单元对卤乙酸及前提物的去除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某自来水厂的水处理工艺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各单元对卤乙酸(H AAs)和卤乙酸前提物(H AAFP)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常规处理单元(混凝、沉淀、过滤)对H AAs几乎没有去除,活性炭(GAC)对二氯乙酸(DCAA)和三氯乙酸(TCAA)的去除率分别是70%和43%,对二氯乙酸前提物(DCAAFP)和三氯乙酸前提物(TCAAFP)的去除率分别是21.5%和27.5%,比常规处理单元的去除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