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0篇
安全科学   11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40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我国自然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保护成效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对我国473个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就地保护状况的分析和评价表明,这些自然保护区不同程度地保护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386种,占其总数的84.84%;保护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264种,占其总数的86.27%。指出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应重点关注的物种,并提出相关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42.
中国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评价标准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基于景观大尺度的评价和基于保护区域小尺度的评价2个层次,综述了国内外研究者在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评价方面开展的工作.尝试构建一般标准和鉴定标准的双重中国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评价标准.其中,一般标准是作为重点保护区的基本条件,必须全部满足,而鉴定标准是依据相应指标进行判断,凡具有任意1项或多项指标的区域可被确认为重点保护区.并就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的具体内涵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43.
为提升危化品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支撑事故发生后迅速地进行应急决策研判,基于灾害链理论,从热辐射、毒气、超压3类危化品事故关键致灾因子出发,提出灾害链多层级链式推演模型。采用流体扩散模型和Probit模型,分别构建危化品容器起火概率及顺序预测算法和危化品爆炸点火时刻估计算法,实现对危化品事故中燃烧和爆炸演化过程的定量计算分析。并以广东省某树脂生产厂为研究案例,建立1条由危化品泄漏事故引发的灾害链,推演分析灾害链各节点的演化时间和发生概率。分析结果表明:灾害链推演模型能有效定量化分析实际危化品厂区事故的演化过程、预测事故节点发生概率及时间,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检验危化品厂区布局安全。  相似文献   
44.
对拟建小南海水利工程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影响的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72.5 km江段的水文情势发生改变,部分江段的结构和功能将遭受严重破坏,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等珍稀特有鱼类的产卵场和主要柄息地将直接减少.为最大限度减缓工程建设对保护区的影响,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45.
臭氧氧化脱除硫化氢的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臭氧氧化法脱除硫化氢,构建了详细的臭氧氧化硫化氢的反应机理,包含24个物种和74个基元反应.通过臭氧热分解和臭氧低温氧化硫化氢的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本反应机理的可靠性.实验发现,在温度为25℃,物质的量之比为3时,硫化氰的脱除效率达到93%.由模拟结果看出,在停留时间为2s,物质的量之比为1时,氧化最佳温度为150℃-200℃.反应温度为25℃,物质的量之比为1时,把反应时间延长到20s,H2S的脱除率能达到90.9%.  相似文献   
46.
叙述了选矿车间破碎工段尘源控制点的选择和收治治理设备的选择。  相似文献   
47.
我国自然保护区分级分区管理制度的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经过50年的努力,我国建有自然保护区2349个,其所涵盖的面积已超过中国15%的陆域面积,对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向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遗迹的保护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压力的增大,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进一步发展却面临着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难题.因而,应对保护区实行分级分区管理.这是自然保护区开展资源管护、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基础条件,也是实现保护区科学管理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8.
在3S技术的支持下,以1990年和2005年的TM图像解译数据为基础,采用谢高地的评价方法分析了乌苏-奎屯-独山子地区景观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特征,为研究该地区水土开发与生态环境演变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1990-2005年,乌苏-奎屯-独山子地区农田、灌木林地、城镇及工业用地、盐碱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增加,其他乔木林地、草地、冰川和沼泽面积均减少;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从1990年的9 182.84×106元减少到2005年的8 627.96×106元,减少量为554.87×106元,减少率为6.04%。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和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9.
将起始浓度不同的单菌和混合菌(Ba.sp06+Str.v13)分别与铜绿微囊藻休眠体及底泥共包埋,在梯度温度下进行24 d休眠体复苏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低于10℃时,菌株Str.v13的生长增殖能力显著强于菌株Ba.sp06,各菌组休眠体复苏率最高为0.02%;在温度为15和20℃条件下,Ba.sp06与Str.v13两菌株浓度比例(以下简称"菌比")为1∶1时混合菌组休眠体复苏率(15℃时为15.5%,20℃时为23.5%)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15℃时为15%,20℃时为22.6%),但显著低于Ba.sp06单菌组(34.5%);菌比2∶1时Ba.sp06菌对Str.v13菌具抑制效应,混合菌组复苏率(15℃时为31%,20℃时为35%)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与Ba.sp06单菌组无显著差异;菌比为1∶2时Str.v13菌对Ba.sp06菌具抑制效应,混合菌组休眠体复苏率(15℃时为6%,20℃时为6.5%)均显著低于菌比为1∶1、2∶1时及Ba.sp06单菌组,但高于Str.v13单菌组(3%).同时,各复苏阶段对复苏率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启动复苏的第12~18 d.实验表明,底泥表层铜绿微囊藻休眠体复苏不仅受温度影响(10℃),且复苏率受底栖菌Ba.sp06与Str.v13的起始浓度影响,Ba.sp06菌的起始浓度高于Str.v13菌时促进休眠体复苏,低于Str.v13菌时复苏受到抑制.因此,可以在铜绿微囊藻休眠体复苏前期通过调节Ba.sp06与Str.v13菌比来调控休眠体复苏率,为从源头防控微囊藻水华暴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0.
对小麦不同物候期农田防护林系统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的测定结果表明:小麦不同物候期田间平均含水量的变化规律为幼苗期>返青期>拔节期>灌浆期,幼苗期和返青期杨树防护林对小麦的胁地影响不大,灌浆期是农田防护林与小麦争夺水分最为激烈的时期;幼龄防护林带能有效增加农田土壤含水量,对小麦生长有利,成熟林与农作物争夺水分的能力比幼龄林强,且对农作物的水分竞争主要集中在0.2倍树高范围内,造成此范围内土壤含水量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