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1篇
  免费   358篇
  国内免费   588篇
安全科学   349篇
废物处理   33篇
环保管理   130篇
综合类   1410篇
基础理论   214篇
污染及防治   69篇
评价与监测   81篇
社会与环境   103篇
灾害及防治   7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53篇
  2020年   161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为研究成都市降水对大气颗粒物(以下简称颗粒物)的湿清除作用,对2014—2016年成都市的颗粒物(PM_(2.5)、PM_(10))和气象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月、季尺度下,降水对PM_(2.5)、PM_(10)均有削减作用。降水时段的PM_(2.5)、PM_(10)浓度较非降水时段分别降低17.1%和15.8%,且冬季降幅最为明显。考察472次降水过程对颗粒物的湿清除作用,发现单次降水过程后PM_(2.5)、PM_(10)浓度增长频次(243、234次)和削减频次(229、238次)接近,但颗粒物浓度总体呈削减趋势。对于单次降水过程,颗粒物的初始浓度与降水对颗粒物的湿清除作用关系密切,特别是降水持续时间超过8h后,颗粒物初始浓度越高,削减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992.
针对菲污染土壤修复建模的问题,通过对电动力学作用下菲污染土壤的迁移现象的室内模拟实验,确定了影响菲迁移的电渗流、电迁移、对流和弥散4个主要过程,建立了电动力学作用下菲在污染土壤中的迁移模型;运用COMSOL Multiphysics 5.3软件结合迁移模型的各项方程和选取的参数对菲的迁移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当孔隙率分别为0.33、0.38、0.43和0.48时,菲的最大迁移率分别为31.89%、34.78%、37.97%和41.74%;当电压从0.5 V·cm~(-1)增加至2 V·cm~(-1)的过程中,电渗流通量增大,最大迁移率可达到44.35%;修复区域的浓度均呈"碗状"分布,模拟计算得到在中间靠近阳极区域的菲的浓度达到最小值2.14 mol·m~(-3),迁移率最大为38%。模拟计算的菲迁移分布结果与实验所得结果相吻合,证明该模型用于电动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93.
为保持集雨窖水水质,提高饮用水安全性,采用向窖水中投加三氯异氰尿酸(trichloroisocyanuric acid,TCCA)的消毒方法,检测主体水的余氯衰减规律和微生物的变化情况,重点研究了消毒剂投加量、温度及pH等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余氯衰减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随初始氯投加量的增大,水中余氯衰减量增大,余氯衰减系数减小且与初始投加量的倒数成线性正相关;随水中有机物等反应物浓度的降低,余氯衰减量减少,余氯衰减系数减小;随温度的升高,余氯衰减量增大,衰减系数增大;随pH的增大,余氯衰减量减少,衰减系数减小;水中菌落总数的灭活率随消毒剂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消毒剂浓度为1.5~2.5 mg·L~(-1)时,在60 min内可完成对菌落总数99.0%的灭活;当消毒剂浓度大于2.5 mg·L~(-1)时,在30 min内可完成对菌落总数99.9%的灭活。在pH为6~9时,pH越小,消毒效果越好;在10~30℃时,温度越高,消毒效果越好;水中氨氮存在时,氯胺的生成会减弱短期消毒效果。与传统氯制消毒剂相比,TCCA在窖水消毒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4.
采用批量处理法探究活性硅酸钙(S)、膨润土(B)、硅藻土(D)的添加对紫色土(P)吸附四环素(TC)的影响。结果表明:各供试土样对TC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最大吸附量qm在564 mmol/kg~5413 mmol/kg之间,且当材料添加质量分数为5%时土样对TC吸附效果最佳;相同材料添加比例下,土样对TC的吸附量均呈现出P-B>P-S>P-D>P;热力学参数表明,TC吸附是一个自发、吸热和熵增的反应,当pH值为5、离子浓度为01 mol/L时吸附量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995.
中国多城市群大范围持续遭遇雾霾等空气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人民生活健康,同时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创新驱动作为引领发展的重要源泉,是治理城市雾霾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利用2004—2016年中国地级市PM2.5浓度、创新等数据,基于STIRPAT模型,通过空间计量方法在同时考虑空间横向维度及时间纵向维度下就中国城市创新对雾霾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进一步从城市创新对雾霾的动态效应、作用距离阈值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①中国城市雾霾污染呈现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和高排放俱乐部集聚特征。②中国城市创新具有积极的减霾作用。从横向空间维度来看表现为积极的空间溢出效应,但存在一定的有效距离阈值。从纵向时间维度来看,减霾效应整体存在边际递减态势。③交通便利化及能源效率的提高有效抑制了城市雾霾污染的加剧,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仍是城市雾霾污染加剧的一大诱因。基于上述事实,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中国在城市雾霾治理过程中应实施科学规划,布局联防联控。防止城市"单边"治霾努力成果被周边城市的"泄漏效应"所削减;聚集创新要素,打造创新型城市引擎。在城市群内部形成创新竞争、合作机制,创新重塑城市群发展模式以缓解城市雾霾污染;考虑到城市创新对于雾霾治理红利存在边际递减态势,除上述减霾渠道外,治霾政策仍需坚持从源头着手,优化产业、能源结构,促进能效、路效提高,最终成就美丽城市。  相似文献   
996.
基于SWAT模型的金属矿区雨水径流中锰污染负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改进林玉环的汞迁移转化一维模型,并在一定的基本假设下,得到了锰的一维迁移转化动力学模型,利用Fortran语言编程嵌入SWAT模型源程序,在参数敏感性分析后进行改进模型的率定与校正以及敏感性参数的调节分析后,得到金属矿区雨水径流中锰污染负荷分析的SWAT改进模型。运行结果表明,SWAT改进模型能够对雨水径流中锰污染负荷进行较高精度的模拟,其中回归系数(r2)、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Ens)分别为0.88、0.91,符合回归系数和Nash-Sutcliffe系数的评价标准(r2≥0.6,Ens≥0.5),获得锰矿区的污染关键区,与实际矿区污染相符合,为锰矿区及其他金属矿区雨水径流中重金属污染的评测和控制、治理与修复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7.
利用2005~2010年浙江省各县市区的社会经济数据和能耗数据,测算了各县市区的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和地均碳排放量,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揭示了县域尺度下相邻县市区碳排放指标的空间关联性,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定量描述了各县市区碳排放总量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浙江省的碳排放总量从30 486万t增加到49 559万t。人均碳排放量和地均碳排放量也均呈增长趋势,且空间差异显著。(2)各县市区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和地均碳排放量均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总体上浙北浙东呈高高集聚,浙西南呈低低集聚。(3)人口和投资是影响碳排放总量的重要因素,且存在空间异质性。投资对浙西南碳排放的影响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998.
 1997年5月中美联合珠峰地区绒布冰川考察期间,在远东绒布冰川海拔6500m北支冰流粒雪盆内钻取到一支41m长冰芯.该冰芯定年至1814年.远东绒布冰芯中近200年来草酸根浓度变化与Ca2+和NH4浓度变化一致性较差,表明草酸根的来源有别于大气尘埃和生物来源.草酸根浓度与冰芯中气温指标δ18O的变化具有一致性,说明气温是影响大气中草酸根浓度变化的因素之一,但非主导因素.远东绒布冰芯记录的20世纪以来草酸根浓度的迅速升高反映了人类工业活动对大气环境的污染.20世纪50~80年代,大气中受人类工业活动污染的草酸根浓度约为19世纪自然本底值的3倍,其中60年代人类活动排放的草酸盐类对大气的污染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999.
自相关拓扑指数与有机物生物活性的定量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自相关拓扑指数作为分子描述符,研究有机污染物的遗传毒性和急性毒性与分子结构的定量关系,建立了良好的构效关系方程。  相似文献   
1000.
用经济学的观点分析了多种防火要素投入时的等减灾效益与等成本曲线,研究了多种防火要素之间的相互替代与边际替代率问题,提出了多种防火要素投入时最佳组合的判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