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61篇
安全科学   103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42篇
综合类   204篇
基础理论   37篇
污染及防治   25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41.
贵州煤矿集中开采区地表水重金属污染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伟  刘胜华  秦文  张建美  潘红忠 《环境化学》2020,39(7):1788-1799
对贵州煤矿集中开采区地表水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评价,掌握重金属污染迁移特征,采用数理统计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及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对贵州省摆沙河流域煤矿区周边13个监测点共9项污染指标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地表水中总铁、锰、铝和汞的富集程度较高,浓度均值分别为68.48、2.75、9.91 mg·L~(-1)和0.0035 mg·L~(-1),均超出了地表水质量标准限定值,且汞超标率高达100%.总铁、锰、铬、铝、锌属于高度变异,部分地区污染严重,且区域性极强,污染情况随矿区位置不同而呈现显著差异.总铁、锰、铝、锌之间具有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该4种污染物质来源一致或相似,总铁及铝均与pH呈强负相关性,说明pH影响重金属的浸出性能.13个地区中毛坡栗(G_8)污染程度较轻,新寨2(G_2)、陆家桥(G_(13))为重度污染,其他10个监测点均为严重污染,其中翁威主矿处(G_4)污染最为严重;总铁、锰、汞的影响权重值较高,新寨1(G_1)、翁威主矿处(G_4)、两岔河(G_6)、楼梯冲(G_7)、瓦厂河(G_9)总铁、锰污染程度较高,新寨2(G_2)、翁威2(G_5)、豆芽井(G_(10))、上坝(G_(11))、蛋托厂(G_(12))、陆家桥(G_(13))地区受汞污染影响严重.  相似文献   
442.
正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持续低迷,以商业联网报警服务为主的安全服务运营商们的经营压力也随之加剧。就今年上半年的市场数据反馈来看,报警服务业上下游产业的业绩下滑超过了20%,即使即将进入所谓的传统旺季,但实在缺乏增长点和刺激点。在市场整体低迷并持续萎缩的情况下,如何突破现有联网报警服务发展困局,怎样从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潜在客户群体中发掘需求并与自身业务进行有机融合,既是每个安全服务运营商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全行业需要认真探索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43.
以盆栽实验为基础,研究了植物(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微生物(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组合体系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总石油烃含量为4 420.18 mg/kg、脱氢酶活性为230.52 μg/(g·d)、苯酚毒性当量浓度(TEQphenol)为1 633.21 mg/L的初始条件下,强化组总石油烃降解率最高为53.08%,是对照组的1.60倍;土壤的脱氢酶活性达到637.73 μg/(g·d),是对照组的10.64倍;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毒性大幅降低, TEQphenol最终降低至171.08 mg/L。说明该组合体系对石油污染土壤具有很好的修复作用,且微生物对土壤中有毒物质的降解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444.
为了探究磺胺抗生素的毒性效应,研究了磺胺噻唑(ST)、磺胺甲恶唑(SMZ)单一及联合暴露对油菜体内叶绿素(CHL)以及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染毒1个月及2个月后,油菜叶片中CHL的含量均被两种抗生素的单一及联合处理显著(P0.05)抑制,并且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各处理组CHL的含量显著下降;染毒1个月后,各处理组油菜叶片的SOD活性均被显著诱导。而染毒2个月后,各处理组SOD活性均降低;染毒1个月及2个月后,油菜叶片的POD活性均被显著诱导,并且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磺胺抗生素对POD活性的诱导作用大大增强。ST-SMZ联合处理并未增加对油菜的毒性效应,SMZ、ST-SMZ联合处理组对CHL的毒性效应相当。对SOD、POD活性而言,SMZ的毒性作用均为最强,ST与ST-SMZ联合处理组的毒性效应相当。  相似文献   
445.
以我国南方某活性炭-超滤深度处理工艺水厂为研究对象,对工艺过程中三氯乙醛生成潜能(CHFP)及相关有机物指标进行为期1年每月1次的监测,以明晰活性炭-超滤深度处理工艺对CHFP及有机物的去除能力。结果表明:原水CHFP均呈现一定的季节性变化趋势,高温季节(5—9月)相对较高,范围为15.50~64.00μg·L~(-1),活性炭-超滤深度处理工艺对CHFP、TOC、CODMn和UV254去除率范围分别为37.42%~69.12%、25.25%~66.71%、27.33%~61.25%和21.80%~72.46%,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4.51%、39.21%、45.04%和42.91%;混凝沉淀单元在CHFP和有机物指标去除中均起主要作用,炭滤单元对TOC有较好的去除作用,超滤单元对CHFP和CODMn有较好的去除作用。建议水厂设计与运行中将臭氧与活性炭滤池联合使用,以协同去除CHFP和有机物,进一步提高供水水质。  相似文献   
446.
从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内涵出发,运用熵权法和模糊数学评价法对2004—2008年兰州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4—2008年的评价结果依次为不健康、病态、病态、病态、病态。近5年以来,兰州市生态系统健康形势逐年好转,但总体水平仍不高,将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明确了兰州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制约因子,提出改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措施,为兰州市城市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47.
针对中石油企业在进行HSE培训顶层设计时面临的管理层和基层培训设计工具无法统一、基层员工培训矩阵相关要素无法确定的问题,采用国际先进的培训管理工具——培训矩阵进行研究。鉴于其在中石油基层单位培训管理中取得的良好效果,尝试对其改进形成HSE培训设计矩阵用于企业HSE培训的顶层设计,以解决上述问题。实例验证表明:该设计矩阵在统筹全员培训设计、指导基层HSE培训管理方面,实现了资源共享,增强了培训管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显示出了培训设计矩阵的指导效果,值得在企业HSE培训顶层设计中尝试应用。  相似文献   
448.
以一种典型的联苯胺类直接偶氮染料刚果红为模型物,利用自制活性炭电极,研究各种因素(扫描电压、溶液初始浓度、电解质浓度、pH、电极活性炭用量等)对电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1.0V的扫描电压下,刚果红没有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电吸附是一稳定而又可逆的过程;扫描电压负极化使刚果红的吸附率降低,而正极化能明显提高吸附率,在0.9V扫描电压下的吸附率比开路(扫描电压为零)时提高了18.6百分点;刚果红溶液的初始浓度越高,吸附平衡时的吸附容量越高,但吸附率反而降低,刚果红溶液的初始质量浓度为40 mg/l时的吸附容量是10 mg/L时的4.87倍,而吸附率降低了21.4%;随着电解质Na2SO4的加入,加快了刚果红在溶液中的运动速率,但刚果红的最终去除率有所降低,并且在一定范围内Na2SO4加入的越多,刚果红的最终吸附效果越差;pH为7(未调节)时,活性炭电极对刚果红的吸附率最高,pH为2、11时,吸附率均有所降低;随着电极活性炭用量的增加,刚果红的吸附容量逐渐降低,吸附率则逐渐提高,达到吸附平衡所需时间相应也延长.  相似文献   
449.
尹军  开艳  刘伟 《环境工程学报》2014,(12):5271-5276
以生活污水、含染发污水的混合污水及低浓度染发污水为对象,通过实验研究了SBR去除其COD、总磷、氨氮和总氮效能及活性污泥CAT活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染发污水对SBR法去除COD、总磷、氨氮影响不大,通过生物方法可以处理低浓度染发污水,染发污水COD、总磷、氨氮和总氮的去除效率可分别达到79.11%、92.16%、74.51%和55.93%,但由于染发污水的环状有机物有可能抑制了异养菌的作用,影响总氮的生物去除效果,使染发污水比生活污水的总氮去除率低14.70%;在反应器正常运行的典型周期内,3种污水的活性污泥CAT活性均呈先高后低的总体变化趋势,且活性污泥CAT活性分别依生活污水、混合污水、染发污水降低。  相似文献   
450.
电吸附技术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电吸附技术的原理及特点,介绍了双电层模型的发展,综述了活性炭电极、活性碳纤维电极、碳气凝胶电极、碳纳米管电极及复合电极的制备工艺以及电吸附技术在咸水淡化和去除水中污染物方面的最新应用,并对以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