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0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28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31.
采用自制玻璃负载TiO2薄膜,研究了UV-V is/TiO2以及UV/TiO2/H2O2体系对2种酞酸酯DBP和DEHP的光催化降解情况。研究结果表明,TiO2在暗处对酞酸酯没有降解作用;UV/TiO2体系能有效光降解DBP和DEHP,TiO2具有明显的光催化作用,增强因子分别为fDBP=2.06,fDEHP=1.53;在一定浓度范围内DBP在UV/TiO2体系中的降解速率与其初始浓度成负一级动力学关系;UV/TiO2/H2O2体系对DBP的光降解能力远大于UV/TiO2和UV/H2O2体系,H2O2能显著提高TiO2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32.
Hg2+、Cd2+及其复合胁迫对伊乐藻的毒害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水生微宇宙系统研究了不同浓度的Hg2 、Cd2 单一及复合处理对伊乐藻可溶性蛋白质浓度、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比值,以及生产力和呼吸作用的影响.可溶性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在低浓度胁迫时(Hg2 ≤2.5μmol/L,Cd2 ≤10μmol/L,Hg2 Cd2 ≤1.25μmol/LHg2 5μmol/LCd2 )略有升高,之后随胁迫的增强而持续下降,两者呈负相关;叶绿素a/b比值、净生产力、呼吸强度随离子浓度增加不断下降,除呼吸强度外,两者也呈负相关.Hg2 对伊乐藻的毒性是Cd2 的4倍左右(以摩尔浓度计).两者共同作用时,对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以及净生产力的影响有协同效应,对呼吸作用的影响有相加效应.  相似文献   
33.
不同生态工程及其组合系统除藻效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比较了不同水力负荷条件下,由水平流碎石床湿地、下行流湿地、上行流湿地、好氧塘和兼性塘等不同生态工程单元组合而成的5组8套小型处理系统对藻类的去除效率及其变化趋势,并根据适宜水力负荷下各系统除藻效率的季节变化研究了各种组合形式对藻类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水力负荷为0.8m3/(m2·d)时,各处理单元对藻类生物量的去除效率均达到最高;好氧塘+下行流湿地系统和水平流碎石床系统均表现出较强的抗水力冲击负荷能力;各生态工程组合系统的除藻效率在夏季最高,对藻类的去除率均超过94%;冬季最低,藻类去除率变动范围为34%~90%.不同类型生态工程的组合方式决定了系统的除藻效率,下行流-上行流湿地的组合对藻类去除效果优于其它组合,季节变化对其运行效果影响不大;水平流碎石床湿地系统对藻类去除效果略逊于其它组合且受季节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4.
通过向底泥中投加不同量的蔗糖使其发生厌氧反应以模拟不同程度的底泥厌氧环境,研究这种环境和光照强度对菹草石芽萌发和幼苗生理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底泥厌氧环境能显著降低菹草石芽的最终萌发率,且低光照会加剧这种趋势;尽管低光照不一定会提高最终的萌发率,但对提早石芽的萌发是有利的。在01%蔗糖投加处理中,幼苗的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平均为250和1928 mg/g FW),其后随投加量的升高而降低,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却一直呈上升趋势,最高时达到024 mg/g FW ,但低光照却使它下降;可溶性糖含量基本不受底泥厌氧水平的影响,但随着光照减少而降低。随着厌氧水平的增加(从对照到05%蔗糖投加量),菹草的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呈现上升趋势,但在10%蔗糖投加处理中活性降至最低;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研究结论是:底泥厌氧对菹草石芽萌发影响显著,这种影响可能比低光照的限制作用还要重要。轻度的厌氧环境反而能促进菹草幼苗的生理代谢,但随厌氧水平的升高对碳氮平衡和其它生理活动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底泥厌氧环境对菹草幼苗的抗氧化系统也有明显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35.
构建湿地是20世纪70年代才蓬勃兴起的一种处理污水的方式,由于其造价和运行费用低,净化效果稳定,越来越引起各国的兴趣和高度重视.现已广泛应用于城市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农业污水的控制,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虽然关于构建湿地净化污水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但关于湿地基质中的微生物类群和基质酶在污水净化中的作用仍不清楚.通过对生长在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和天然环境条件下菰和石菖蒲根区微生物类群数量及其根区基质酶活性的测定发现:同种植物在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根区微生物的数量比天然条件下的要高,特别是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最高可达3个数量级以上;同时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中不同植物根区的酶活性有较大差别,这为研究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净化污水的机理和以酶活性强弱作为净化效果的评价指标提供了科学资料,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36.
从2003年3月到2004年2月,在水力负荷为600mm/d的条件下研究了人工湿地中试系统(medium scale plot,MSP)基质中藻类的组成.结果表明,栅藻、小球藻、盘星藻、空星藻、纤维藻、舟行藻、小环藻、平裂藻和颤藻属的一些种类在下行池基质各层不同季节均有出现,下行池表层藻类较丰;上行池基质中不同季节的藻类组成中念珠藻和鱼腥藻均为固氮种类,菱板藻、舟行藻和卵形藻属的一些种类在上行池表层出现较多,上行池藻类组成较下行池少.本实验探讨了在人工湿地基质中存在的藻类组成,为湿地除藻机理和评估系统的稳定性提供参考.图1表2参10  相似文献   
37.
UV/TiO2薄膜体系光降解酞酸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制玻璃负载TiO2薄膜,研究了UV-Vis/TiO2以及UV/TiO2/H2O2体系对2种酞酸酯DBP和DEHP的光催化降解情况。研究结果表明,TiO2在暗处对酞酸酯没有降解作用;UV/TiO2体系能有效光降解DBP和DEHP,TiO2具有明显的光催化作用,增强因子分别为,fDBP=2.06,fDEHP=1.53;在一定浓度范围内DBP在UV/TiO2体系中的降解速率与其初始浓度成负一级动力学关系;UV/TiO2/H2O2体系对DBP的光降解能力远大于UV/TiO2和UV/H2O2体系,H2O2能显著提高TiO2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38.
复合垂直流湿地反应动力学及水流流态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一种新型的复合垂直流湿地系统(IVCW),并对其反应动力学和系统的实际流态进行了研究.经过中试的运行试验,得到了系统对COD去除的反应速率方程,由示踪剂试验确定了系统中水流的停留时间分布(RTD),提出RTD的不同是湿地处理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进而运用串联反应器模型和离散流模型两种非理想流态模型,模拟IVCW的实际水流流态,经过比较发现离散流模型模拟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9.
稀有鮈鲫(Gobiocyprisrarus)七天亚慢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稀有鲫(Gobiocyprisrarus)作为亚慢性毒性试验材料的可能性,测定了铬、铜、锌、镉和五氯酚对稀有鲫的7d亚慢性毒性,它们对稀有鲫的无可观测效应浓度(NOEC)分别是2500、10、200、20和80μg/L.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LOEC)则分别为5000、20、400、40和160μg/L.试验结果表明,稀有鲫是一种较好的亚慢性毒性试验材料。  相似文献   
40.
人工湿地植物根区土壤酶活性与污水净化效果及其相关分析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通过对人工湿地植物根区磷酸酶和脲酶活性的测定发现,其脲酶的活性与总氮的去除率有较明显的相关关系,而其磷酸酶的活性与总磷(TP)的去除率相关性不显著,同时其磷酸酶和脲酶的活性与BOD5及COD的去除率都不呈显著相关,研究结果为利用酶活性强度作为评价净化效果的指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