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0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77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结合社会网络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构建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模型,分析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空间格局,并探讨优化策略。结果表明: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联系较为紧密,呈“中部强、两翼弱”态势;形成以西安为首,宝鸡、渭南、咸阳为次级核心的“一大三小”的发展模式;西安的控制与中介能力最强,引领作用有待提升。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强化西安龙头引领作用;扩大交通供给,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推动智慧旅游建设,增强城市间旅游交流合作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2.
选择广州市20家不同星级的宾馆,用不锈钢采样罐采集客房空气样品,并用预浓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检测.宾馆客房空气中8种苯系物的总浓度平均值为273.1μg/m3,范围为2.3~1058μg/m3.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平均值分别为22.9,151.6,46.4和60.5μg/m3.苯平均值变动范围为0.7~72.2μg/m3,均低于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的限值,但初步计算表明苯暴露对宾馆工作人员和经常入住人群的致癌风险超过1′10-6.甲苯平均浓度范围为1.4~841μg/m3,按我国空气质量标准超标率为24%.宾馆苯系物浓度与星级和装修时间没有显著相关性,一些最近期装修的宾馆可能因采用环保装修材料,苯系物浓度反而相对较低.苯系物浓度最高的数个宾馆装修时间2~5a,其苯与甲苯浓度比值(B/T)都比较低,苯系物来源以室内释放为主.虽然因通风原因宾馆客房苯系物浓度受所处地段室外空气质量影响,但我们的研究表明降低宾馆客房内苯系物水平的最关键因素是采用环保的室内装修材料和产品.  相似文献   
103.
甲硫氨酸和水分对土壤挥发性有机硫化物通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静态箱采样和Entech7100预浓缩仪-GC-MS分析了甲硫氨酸和土壤水分对羰基硫(COS)、二甲基硫醚(DMS)、二硫化碳(CS2)和二甲二硫醚(DMDS)等4种挥发性有机硫化合物(VOSCs)吸收或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主要影响土壤COS和DMS通量,含水量低时,土壤吸收COS,释放DMS;接近或超过最大持水量时,土壤释放COS和DMS,且DMS释放速率显著增加,这可能主要受土壤Eh值的影响.添加甲硫氨酸后,土壤DMDS和DMS释放量显著增加,两者释放量接近所观测四种VOSCs总释放量的100%,说明甲硫氨酸是DMDS和的DMS重要前体物,DMDS与DMS释放速率峰值出现时间相同,而COS与CS2释放速率峰值出现时间基本一致,可能是不同VOSCs受不同土壤微生物和酶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04.
本研究选取山西省具有代表性的焦化厂,通过在废气排放烟囱上采集燃烧室废气和装煤/出焦废气,初步研究了煤焦化过程甲烷排放特征。结果显示燃烧室废气中CH4占∑(CH4+NMHC)的比例远高于装煤和出焦废气。基于EPA AP-42排放因子的计算方法,煤焦化三个工段的CH4排放因子为228.5±56.1g/t。结合中国机械炼焦炉焦炭产量,2004年中国机械炼焦CH4排放为0.03Tg/a,占中国总CH4排放的0.1%,可能是山西省除煤炭开采外的重要甲烷排放源,该值还需再进一步的工作中完善和验证。  相似文献   
105.
于2016年在广东大气超级监测站,开展4个季节的VOCs、O3和PM2.5长时间、高分辨率的连续观测,共获得2142组有效数据,并利用OH消耗速率(LOH)、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FP)3种评价方法以及HYSPLIT模型,分析珠三角典型地区大气污染时段VOCs特征及化学反应活性.结果表明,PM2.5高值时段,除异戊二烯外,其余各种VOCs的平均浓度水平高于O3高值时段.3种情境中,VOCs化学反应活性由强到弱依次为PM2.5高值时段、观测期间、O3高值时段.在O3高值时段,来自珠三角东部地区气团中VOCs的浓度水平最高,而来自珠江西岸气团中VOCs的LOH和OFP最高,其次为来自珠三角东部的气团,这说明在珠江西岸和珠三角东部地区有大量的强化学反应活性污染物排放.来自北方内陆地区气团中苯系物占比较高,其SOAFP最高.在PM2.5高值时段,来自南部海洋气团中VOCs的混合比、LOH、...  相似文献   
106.
广州城区秋冬季大气颗粒物中WSOC吸光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主要对广州秋季(2014年9月)和冬季(2014年12月~2015年1月)大气PM_(2.5)和不同粒径段颗粒物样品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吸光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M_(2.5)上WSOC的光吸收波长指数(AAE_(abs))秋、冬季分别为3.72±0.41和3.91±0.70,低于北京和北美地区测量结果.WSOC在365 nm波长的质量吸收效率(MAE)秋、冬季分别为0.52 m~2·g~(-1)和0.92m~2·g~(-1),两个季节具有明显的差异.冬季WSOC的MAE值呈现随粒径增大而降低的趋势;而秋季所有粒径段颗粒MAE_(WSOC)都比冬季低,特别是0.95μm粒径段颗粒降低得更多,这表明秋季颗粒物中WSOC二次源的贡献更大一些,而且主要是富集在亚微米级颗粒物上.此外,对比本研究以及文献中报道的元素碳(EC)和WSOC的MAE值,可以发现在颗粒物受一次源排放影响较大的情况下,WSOC对于颗粒消光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07.
广州市冬季城区街道行人VOCs,PM10和CO暴露水平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冬季以模拟行人路边行走的方式对广州市17条代表性城区街道进行了挥发有机物(VOCs)采样和随后的实验室分析,同时用便携式测定仪对PM10和CO暴露水平进行了直接测定.结果表明,虽然同期公布的空气污染指数不高,但行人在路边行走时一些毒害性挥发有机物(如苯)和PM10暴露水平较高,苯和PM10的超标率分别达到71%和77%.街道的分类比较表明,阶段性步行街的苯和甲苯平均含量最高,其他被研究化合物(除四氯乙烯外)则是按步行街、阶段性步行街和非步行街依次递增;新城区和老城区街道的差异比较明显.街道空气中VOCs的主要来源可能包括机动车尾气和溶剂挥发,但来源分配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08.
商业步行街的环境空气污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阐述了商业步行街的环境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造成危害的原因,通过在广州市北京路和下九路,以及周围交通街道模拟行人行走方式的采样和分析,得出在广州市商业步行街及其周围交通街道空气中,除了含有有毒有害的挥发性有机物、PM10、和CO等,芳香烃类等化合物的浓度水平也普遍较高,特别是苯和甲苯。另外,周围交通街道上的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商业步行街的环境空气质量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9.
澳门塔石球场小区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了1998年11月澳门塔石球场小区大气发挥性有机物(VOCs)的总体情况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澳门大气VOCs的主要成分为:甲苯、乙苯和二甲苯(BTEX),其浓度总量平均值为57.2μg/m3,与世界其他城市相比处于中等偏高。结果还说明地理环境和气象因素对大气VOCs浓度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10.
黑碳(black carbon,BC)的湿清除对其大气寿命和环境气候效应的评估至关重要。本研究使用黑碳仪(Aethalometer,AE-33)在南岭地区对BC开展了三次观测,结合指数衰减方程评估了传输过程中累计降雨量(accumulated precipitation along the trajectory,APT)对华南地区BC传输效率的影响。此外,将BC来源区分为生物质燃烧源(biomass burning,BB)和化石燃料燃烧源(fossil fuel burning,FF),探讨了不同排放源BC湿清除比例(wet scavenging ratio,WSR)的差异。结果表明:基于指数衰减方程结果和WSR的结果指出华南地区的BC受到湿清除的影响要明显大于日韩等偏远地区,可能反映了更高拟合的BC老化程度。APT在5—30 mm范围内的增加对BC的湿清除有显著的影响。不同来源BC的WSR存在显著差异:BCBBWSR(44%—62%)高于BCFF(35%—54%),可能反映生物质燃烧排放的BC老化后具有更高的吸湿性。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对实际大气中BC的湿清除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并为模型模拟提供实测数据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