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5篇
  免费   354篇
  国内免费   615篇
安全科学   891篇
废物处理   132篇
环保管理   407篇
综合类   2631篇
基础理论   465篇
污染及防治   321篇
评价与监测   214篇
社会与环境   151篇
灾害及防治   172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32篇
  2022年   148篇
  2021年   140篇
  2020年   140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199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322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224篇
  2011年   224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228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189篇
  2006年   172篇
  2005年   162篇
  2004年   186篇
  2003年   204篇
  2002年   134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138篇
  1998年   118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124篇
  1995年   99篇
  1994年   105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78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75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南方典型地区油-稻轮作下大气硫沉降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8年11月~1999年10月间,利用中国科学院红壤站(江西鹰潭)农田小气候分站进行了全年逐时气象资料收集,通过阻力模式求算SO2和SO42-的干沉降速度,结合大气中SO2、硫酸盐(SO42-)粒子和雨水的收集和测定,定量研究了大气沉降向农田生态系统的硫输入.结果表明,12个月大气硫沉降总量为94.9 kg S/hm2,其中大气中硫干沉降量(SO2+SO42-粒子干沉降)占81.9%.大气中SO2干沉降是大气干沉降的主要贡献者,占大气硫干沉降总量93%.并对不同季节及不同的作物生长期间硫的沉降动态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962.
王团团  李贝贝  王赛  华佩  陈军  应光国 《环境科学》2019,40(12):5394-5400
为探究泽泻(Alisma orientale)对不同浓度全氟化合物(PFASs)的吸收、积累和传输特征,进行了为期3周的水培实验,全氟辛酸和全氟辛烷磺酸的暴露浓度分别为0、5、10、50、100、200、500和1 000μg·L~(-1).结果表明:随着PFASs浓度的增加,根系电导率、根茎中Cu含量、茎叶中Ca含量均降低,但泽泻生长状况良好;植物对PFASs的去除量不断增加(0. 87~116. 50μg),去除率却不断降低(20. 1%~2. 9%).根、茎和叶中PFASs的浓度随着PFASs浓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且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和Michaelis-menten方程,表明泽泻通过被动扩散的方式吸收PFASs.计算PFOA和PFOS的根、茎和蒸腾流富集系数(RCF、SCF、TSCF),并用限制分配模型对RCF和SCF值进行拟合,发现RCF、SCF、TSCF和限制分配模型准平衡分配系数αpt均随着PFASs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这是由于随着PFASs浓度的增加,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水分量增加,达到平衡的时间也变长.  相似文献   
963.
生物泥浆技术作为一种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具有修复效率高、修复时间短及修复成本低等优点。本文介绍了生物泥浆修复设备的结构及修复工艺流程,例举了生物泥浆技术修复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的典型案例,探讨了生物泥浆技术修复PAHs污染土壤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PAHs理化性质、PAHs污染浓度和污染时间、微生物、泥浆水土比、电子受体、传质过程等。展望了生物泥浆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分子生物学工具监控、调节生物修复,促进泥浆内部微生物群落活动,有针对性地提高微生物对PAHs的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964.
粉煤灰的类型、元素、矿物组成等理化性质是决定粉煤灰资源化利用途径的基础。为实现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周边燃煤电厂粉煤灰的潜在高值化利用,在系统采集研究区枣泉电厂和银星电厂粗灰、细灰样品的基础上,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手段分析粉煤灰的化学组成及微量元素含量,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粉煤灰的矿物组成与形态特征。枣泉电厂和银星电厂粗灰、细灰为F型低钙粉煤灰。结晶晶体相中石英含量和莫来石含量最高,YX-1中未见硬石膏和生石灰,ZQ-1和YX-1石英、钙长石、白云石、方解石含量明显高于细灰,ZQ-2和YX-2中莫来石含量高于粗灰。以欧盟P50飞灰为基准,枣泉电厂和银星电厂Li、Be、V、Cr、Co、Ni、Cu、Rb、Sn、Pb、U、Ba、Th元素富集指数较低,Sr元素在枣泉电厂粉煤灰中存在较高的富集指数,Zn元素在枣泉电厂细灰中存在较高的富集指数。  相似文献   
965.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ERA5再分析资料,通过线性趋势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等方法,研究了近30 a辽宁省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得出以下结论:辽宁省的年降水量具有雨热同期、分布不均的特点。1992—2021年1月平均年降水量最少,7月最多,7月年降水量可达164.1 mm。分季节来看,辽宁省夏季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远高于其他季节。辽宁省夏季降水表现出显著的东多西少的特征,大值区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地丘陵区,年降水量可达600 mm以上,小值区位于西部与内蒙古高原相连的山地丘陵区,部分区域年降水量不足300 mm。辽宁省近30 a区域平均夏季降水表现为减少的趋势,变化率为-31 mm/10 a。分区域来看,辽宁省东部地区夏季降水量表现为显著减少的趋势,西部地区次之。中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减少趋势最为明显。EOF分解表明,辽宁省夏季降水距平场的第一模态表现为全域的一致性特征,其对应的时间系数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第二模态表现为东西向的经向变化差异,表明降水在经向的对比加大,表现出辽宁省东西部地区对气候变化相反的响应性。  相似文献   
966.
采用硫化亚铁(FeS)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含表面活性剂吐温-80(TW-80)水溶液中的三氯乙烯(TCE),考察了PMS和FeS投加量、TW-80浓度、溶液初始pH、无机阴离子(Cl和HCO3)对TCE降解的影响,确定了PMS/FeS体系中的主导自由基及TCE降解机理,验证了PMS/FeS体系处理实际地下水中含TW-80的TCE效果。结果表明:增加PMS或FeS投加量有利于TCE的降解,但当其投加剂量分别超过0.8 mmol·L–1和0.6 g·L–1时,TCE降解反而受到抑制,且TCE的降解率随TW-80浓度的增加而下降;PMS/FeS体系对pH有较宽的适用范围,在pH=11时受到抑制,Cl和HCO3对TCE降解有抑制作用;通过自由基淬灭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实验确定了SO4·、HO·和O2·是PMS/FeS...  相似文献   
967.
我国小麦镉(Cd)污染格局多样,从不确定性角度评估区域小麦田Cd累积风险有助于提升污染防治决策的准确性。本研究基于不确定性理论,将蒙特卡洛(Monte-Carlo)随机模拟方法引入到区域土壤-小麦系统Cd污染综合风险评估中,结合多元统计和空间分析开展实例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某小麦主产区92.8%的土壤样品Cd含量超过农田土壤风险筛选值(0.6 mg·kg-1),84.0%的小麦籽粒样品Cd含量超过国家食品安全限量标准(0.1 mg·kg-1)。区域土壤-小麦系统Cd累积水平整体上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区域Cd生态风险以中度污染为主。区域人群Cd摄入量超过WHO推荐安全值的风险概率为31.6%,控制土壤Cd累积趋势可将该超标风险下降至7.3%。不确定性模拟、空间分析和场景分析的综合应用可准确识别农田Cd污染风险等级和相应概率,为区域Cd污染防治提供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968.
表面活性剂在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王宏光  郑连伟 《化工环保》2006,26(6):471-474
介绍了单一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生物表面活性剂)、阴-非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对多环芳烃的增溶作用、增溶机理及无机离子对表面活性剂增溶能力的影响,综述了化学表面活性剂和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中的应用。由于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今后应加强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969.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德辉 《环境保护》2006,(19):12-17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三大基础 政治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对环境质量目标要求的提高,加强环境保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4月17日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示:"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970.
采用温室栽培试验比较莴笋根际与非根际土壤pH、TOC、Pb化学形态和有效Pb含量的变化,研究根际土壤pH、TOC和Pb化学形态变化对土壤Pb有效性的影响,并为低分子有机酸作为提取剂研究土壤Pb植物有效性进行尝试.研究表明,与非根际土壤相比,莴笋根际土壤的pH降低,TOC含量增加.随着土壤Pb处理浓度的增加,根际土壤的酸化作用增强,TOC含量进一步增加.与非根际相比,根际交换态Pb含量较高.随着Pb(NO3)2添加量的增加,Pb的形态发生了由残渣态向碳酸盐态和交换态的转化.在土壤风干过程中,Pb的交换态、碳酸盐态和铁锰态增加.由于受到根际酸化作用和TOC结合的影响,根际土壤有效Pb含量高于非根际,并且随着Pb处理浓度的增加,有效铅含量增加.风干土壤有效Pb含量高于新鲜湿润土壤.根际土壤交换态和碳酸盐态Pb含量的变化影响根际土壤Pb有效性.与莴笋体内Pb含量的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用低分子有机酸提取的莴笋根际新鲜湿润土壤中的Pb可以表征土壤Pb对莴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