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8篇
  免费   469篇
  国内免费   1037篇
安全科学   457篇
废物处理   84篇
环保管理   314篇
综合类   2139篇
基础理论   442篇
污染及防治   466篇
评价与监测   202篇
社会与环境   174篇
灾害及防治   17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216篇
  2021年   215篇
  2020年   216篇
  2019年   158篇
  2018年   149篇
  2017年   184篇
  2016年   165篇
  2015年   190篇
  2014年   215篇
  2013年   257篇
  2012年   283篇
  2011年   290篇
  2010年   223篇
  2009年   234篇
  2008年   221篇
  2007年   228篇
  2006年   186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温度与循环热冲击对聚酰亚胺涂层耐蚀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聚酰亚胺涂层对N80钢的防腐性能和耐热冲击性能。方法采用静电粉末喷涂在N80钢表面获得一种聚酰亚胺防腐涂层,通过高温浸泡实验评价涂层在不同温度下、不同腐蚀介质中的耐蚀性能,通过循环热冲击实验评价涂层的耐热冲击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实验前后涂层的表面微观形貌。结果热重分析(TGA)表明,聚酰亚胺涂层的热分解温度(t_(d5))为518℃。电化学交流阻抗测试结果和SEM形貌观测表明,腐蚀介质温度越高,耐蚀性能下降越快,涂层在3.5%Na Cl溶液的耐蚀性能比在25%HCl溶液中更好。涂层在经过不同温度的循环热冲击之后,表面无破损。结论聚酰亚胺涂层具有优异的耐热冲击性能,温度和腐蚀介质对涂层的耐蚀性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92.
结合法律法规和专家咨询法,对整合产业进行生态影响识别,并与现有政策进行衔接,建立了青岛市三类省级生态红线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三类红线区涉及(A-T)20类产业,三类红线区B、C、H、K类是全禁止,生物多样性维护红线区F类全禁止。A类产业中仅有林业均是正影响,I类和M类产业生态影响小,L、Q、S类禁止所有设施建设。此外,一些产业受限于设施建设,如果仅提供服务,则不纳入负面清单。  相似文献   
993.
基于1 km×1 km格网,论文综合运用景观指数、分散度、核密度、空间耦合关联等方法,研究河西走廊山丹县1998—2015年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分异及时空演变特征,探讨绿洲乡村聚落与水土资源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乡村聚落用地总面积扩张较快、空间分散化趋势明显,斑块数和斑块密度增大、平均斑块面积减小,乡村聚落景观指数在1998—2008年间相比2008—2015年间变化剧烈,后期逐渐趋于稳定;2)3个年份乡村聚落核密度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主干道路、渠系等线状地物沿线密集,外围区域稀疏,并以线状地物为中心向外呈阶梯状递减;3)1998—2008年乡村聚落分散度呈增加趋势,2008年后趋于稳定,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由相对集中走向零星分散,聚落“散、空、乱”现象普遍;4)乡村聚落与耕地和渠系空间分布关系密切,存在显著的“耕地指向性”和“渠系指向性”;K指数1998年以“人多地少型”为主,2008和2015年转向“人少地多型”和“人地协调型”;L指数总体表现为“渠系偏多型”和“聚落-渠系协调型”。水土资源是约束和限制绿洲人口和聚落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人-水-土系统存在着高度的相互依存性和共生性。  相似文献   
994.
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异质性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为阐明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运用野外布点采样、实验室测定和地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采用2 755个详细调查的剖面样地,共计23 536个土壤样品,定量研究了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异质性及分布特征,并利用典范分析法分析了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后寨河流域各层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最大值为12.47 kg/m2,最小值为0.11 kg/m2,100 cm土壤深度有机碳密度平均值为12.11 kg/m2,高于全国100 cm土壤深度有机碳平均密度。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最佳拟合模型为高斯模型,呈中等强度空间相关,Kriging插值显示土壤碳密度高值区在东部区域,低值区在南部区域,表现为中部低、四周高的趋势。后寨河100 cm深度下土壤碳密度在不同植被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类型下表现出一定差异。土壤厚度与有机碳密度呈正相关,石砾含量、坡向、坡度、土壤容重、岩石裸露率与有机碳密度呈负相关。土壤厚度、岩石裸露率、石砾含量是影响后寨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主要因子,其中以土壤厚度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995.
随着环境监测数据空间分辨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研究人员选择将大气颗粒物多点位数据合并进行解析.本文通过模拟试验的方法,共设定了三大类八小类情景评估了不同条件下将多点位受体(大气颗粒物)进行解析的结果,同时结合合肥市2014年PM2.5数据进一步验证多点位数据合并解析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各点位间源贡献时间趋势完全一致时,多点位合并解析并不会使PMF模型的结果变好.各点位间源贡献时间趋势差异明显时,多点位合并解析更易解析出结果.各点位间源贡献时间趋势部分相同时,多点位合并解析的结果整体趋于变好,但是对某些源类的解析可能更差.  相似文献   
996.
为更好地了解有害藻华对鲍的影响及其原因,本文选择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ferens)4种典型有害藻,开展对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的急性毒性及其成体抗氧化酶活性研究。研究发现,米氏凯伦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均可致皱纹盘鲍幼虫、幼鲍和成体死亡。在米氏凯伦藻藻华现场密度下(5000/mL),皱纹盘鲍幼虫的致死效应最显著,96 h时的存活率为4.7%。暴露在4000/mL藻密度链状亚历山大藻中,96 h时幼虫存活率为25.5%,暴露在10000/mL藻密度链状亚历山大藻中,48 h时幼鲍和成体存活率降至3.3%和6.7%。东海原甲藻和抑食金球藻对幼鲍和成鲍没有急性毒性影响,但能够降低皱纹盘鲍幼虫的存活率。米氏凯伦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能够抑制皱纹盘鲍鳃的SOD酶活性和CAT酶活性、肝胰组织的SOD酶活性和GSH-Px酶活性,对皱纹盘鲍免疫系统造成损伤,而东海原甲藻和抑食金球藻对鲍体内的3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不明显。以上结果表明,米氏凯伦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藻华能对鲍养殖产业造成严重威胁,东海原甲藻和抑食金球藻藻华可对鲍的资源补充存在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97.
洞庭湖的江湖关系受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影响,其江湖关系的变化影响洞庭湖水文、水质、水环境容量和营养状态.近年来洞庭湖的富营养化指数不断升高,但水环境变化及富营养化风险变化的原因错综复杂,如何区分三峡工程运行等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对洞庭湖水环境、富营养化风险的影响是洞庭湖江湖关系研究的难点.根据近年来洞庭湖江湖关系、水环境或富营养化水平的相关研究,对洞庭湖由于三峡工程运行导致的江湖关系变化,以及该变化对洞庭湖水环境、富营养化风险的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梳理、分析、总结和评述.现阶段研究得出,三峡工程运行导致的江湖关系变化影响洞庭湖不同时段的水环境容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枯水期和泄水期洞庭湖水质;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水体中的ρ(TP)有所降低,但洞庭湖湖体ρ(TN)、ρ(TP)仍相对较高,已能够满足藻类生长的需求,水华发生的制约条件是水体透明度和水流流速;江湖关系变化后洞庭湖富营养化风险增大的时段是蓄水期,其他时段富营养化风险减小;流速较低的东洞庭湖湖滩区、蓄水期流速降低明显的南洞庭湖滩区水华发生的风险增大,为水华发生的敏感区域.大型枢纽工程对通江湖泊污染物迁移转化影响的机理分析、对通江湖泊水环境影响的模拟及相关参数研究、对湖泊水环境及富营养化风险的长期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98.
广州秋季HONO污染特征及夜间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气亚硝酸(HONO)光解是对流层大气中OH自由基(·OH)的主要来源,对光化学过程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夜间化学过程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利用2015年10月暨南大学大气超级站的HONO及相关参数的观测数据,针对夜间HONO的污染过程和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州秋季HONO夜间浓度平均值为4.32μg·m~(-3),是日间浓度平均值(1.67μg·m~(-3))的2.6倍;夜间HONO平均转化率CHONO为0.006 8 h-1;夜间机动车直接排放对HONO的平均贡献为15.1%,并在20:00左右出现峰值(37.8%);夜间NO和·OH反应生成HONO的净速率平均值为0.44μg·(m~3·h)~(-1);相关性分析,发现大气颗粒物对HONO的生成不重要,但相对湿度(33%RH78%)对HONO生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相关计算表明沉降的NO_2与水汽在地表的非均相反应可能是夜间HONO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99.
To perform a systematic survey on the occurrence and removal of micropollutants during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943 semi-volatile organic chemicals in 32 wastewater samples including influents of secondary treatments, secondary effluents and final effluents(effluents of advanced treatments), which were collected from seven full-scale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MWTPs) in China, were examin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 coupled with an automated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system with a database(AIQS-DB). In total, 196 and 145 chemicals were detected in secondary and final effluents, respectively. The majority of the total concentrations(average removal efficiency, 87.0%±5.9%) of the micropollutants were removed during secondary treatments. However, advanced treatments achieved different micropollutant removal extents from secondary effluents depending on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processes employed. Highly variable removal efficiencies of total concentrations(32.7%–99.3%) were observed among the different advanced processes. Among them,ozonation-based processes could remove 70.0%–80.9% of the total concentrations of studied micropollutants. The potentially harmful micropollutants, based on their detection frequency and concentration in secondary and final effluents, were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2-methylnaphthalene, fluoranthene, pyrene, naphthalene and phenanthrene), phosphorus flame retardants(tributyl phosphate(TBP), tris(2-chloroethyl)phosphate(TCEP) and tris(1,3-dichloro-2-propyl) phosphate(TDCP)), phthalates(bis(2-ethylhexyl)phthalate(DEHP)), benzothiazoles(benzothiazole,2-(methylthio)-benzothiazol, and 2(3H)-benzothiazolone) and phenol.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presence of considerable amounts of micropollutants in secondary effluent creates the need for suitable advanced treatment before their reuse.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