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23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016年11月—2017年2月在西安市城郊连续观测了NO_2、SO_2、O_3和PM_(2.5)的浓度,利用观测数据分析大气污染物的日变化和周末效应特征,结合不同污染物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初步探讨了污染物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观测期间NO_2、SO_2、O_3和PM_(2.5)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39.9±21.0),(77.2±22.8),(37.7±23.5),(192±141)μg/m3。PM2.5污染最为严重,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2.56倍。NO_2、SO_2和O_3浓度日变化特征显著,其中NO_2和O_3日变化为单峰型,SO_2日变化为单峰单谷型,PM_(2.5)日变化幅度较小。NO_2和SO_2周末效应较为明显,O_3和PM_(2.5)周末与工作日相差较小。PM_(2.5)浓度与NO_2、SO_2和OX浓度均为显著正相关,表明前体物和大气氧化性对PM_(2.5)浓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2.
利用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和荧光区域积分(FRI)的方法解析三维荧光光谱(3D-EEMs),结合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了曝气预处理改良土壤渗滤系统(ISI)处理生活污水时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垂直分布特征.根据FRI分析,ISI中DOM可以分为5个荧光区域,包括3个类蛋白物质区域(I、Ⅱ、IV)和2个类腐殖质物质区域(Ⅲ、V).沿着垂直方向向下,ISI中DOM有溶出的现象,导致总荧光区域积分体积(TOT)与TN、TP、NH4+-N、COD、TOC等都呈现显著负相关的关系,而与EC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荧光区域V与NO3--N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氮素去除与DOM组成之间关系密切.通过进一步做PARAFAC分析表明,可以从DOM中识别出四种荧光组分,分别为C1类富里酸类物质和C2、C3、C4类蛋白类物质.荧光组分浓度得分值Fmax表明,ISI对物质降解由易到难依次为C2 > C4 > C1、C3,即类酪氨酸最易降解,其次为类色氨酸类物质和类富里酸类物质.根据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以用Fmax间接表征TN、TP和COD等水质指标的浓度.  相似文献   
23.
90Sr、137Cs的去除是放射性废水处理研究的重点。无机离子交换技术凭其所特有的优势已经成为较为经济和适宜的手段之一。本文介绍了常用的无机离子交换材料如沸石、杂多酸盐、复合离子交换剂、金属亚铁氰化物及铁氰化物、多价金属磷酸盐等的应用现状,探讨了无机离子交换材料吸附锶、铯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以期对以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4.
文章采用液中放电等离子体降解TNT废液,影响降解的因素为放电时间、放电电压、电极间距、气流量、初始浓度、初始电导,采用了无因次方法对降解效率与影响因素之间进行了关联,建立了降解过程的数学模型,并对数学模型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模型方程的置信度为0.71,方程回归系数都显著不等于零,所求的模型是实用的,这为下一步的放大改进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5.
为减少或避免BAC工艺全生命周期中大量有害废弃物——使用过的生物活性炭(SBAC)的产生,采用两种指标活性炭(LBC、HBC),进行了为期280d的进水有无臭氧氧化的4炭柱对比试验(LBC-Y、HBC-Y、LBC-O3、HBC-O3),通过对不同炭柱SBAC的定期跟踪采样,对该工艺去除重金属Pb(Ⅱ)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炭柱的SBAC对Pb(Ⅱ)的去除性能均呈现随运行时间先短期降低后增强的特点.4根炭柱对Pb(Ⅱ)的吸附量首先从约6~7mg/g(新炭)下降到约1~2mg/g,然后逐渐增加并远超过新炭初始吸附量.灭活和保留生物膜的对比吸附实验表明,微生物的存在对SBAC吸附Pb(Ⅱ)的效果没有明显影响.结合不同炭柱SBAC的表面表征(包括pH值、等电点、表面官能团、元素分析等)和Pb(Ⅱ)去除性能分析,找出了BAC工艺中SBAC的两阶段除重金属机理:前期的碱性沉淀(0~约60d)及后期离子交换和酸性官能团络合,实现了SBAC在整个生命周期的循环和合理再利用.  相似文献   
26.
生物质气化是实现生物质分布式开发和能源化转化的有效途径,用途广泛灵活性强,助力清洁能源系统构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研究与应用。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结合S型曲线及可视化工具,对2001-2020年Web of Science Core数据库中"Biomass gasification"主题的12034篇研究论文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生物质气化主题研究论文以稳定的年增长率从2001年的58篇增加到2020年的1517篇;发文量的S型曲线表明:生物质气化技术在未来的15年仍有很大的创新及发展潜力;中国的累计论文发表数量最多(3201篇,占全球总发文量的26.60%),在国际合作网络中占据核心地位,而欧美国家的发文质量相对更高;关键词共现及演进路径分析表明,生物质气化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新型气化工艺的开发(耦合工艺、化学链气化)、对碳中和的潜在贡献及"能源、火用、经济、环境"综合效益评价成为新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