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9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我国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定位为重要民生工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内容,并对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示范城市明确提出了"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的绩效考核目标。由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由不同职能部门负责管理,不同来源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统计数据未有效整合,目前还缺乏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指标测算的相关研究。本文界定了"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的科学内涵,并以城市建设、再生资源利用等统计资料和物质流分析文献为基础,初步测算了全国尺度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研究表明,我国2006—2015年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从12.1%上升至17.0%,然后又缓慢下降至15.6%,由于数据缺乏,该数值可能在-28%~+32%波动。生活垃圾中回收利用量较大的可再生资源分别为废纸、废塑料、废钢铁、废玻璃等。本文还分析了目前测算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的数据不确定性和局限性,提出了面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实际评价的统计数据收集对策。  相似文献   
12.
透水铺装作为典型的海绵城市设施,具有城市雨水径流减排、水质净化等多种环境效益,但在材料制备、施工、维护管理过程中相对于传统铺装资源能源消耗有所增加,亟须应用生命周期评价这一系统分析方法,开展透水铺装的资源环境效益的综合评估。通过文献述评,总结了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应用于透水铺装评估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将运行维护阶段纳入评价系统边界,有助于提升透水铺装资源环境评价的全面性;针对生命周期评价结果难以指导工程设计的问题,建议将生命周期评价与建筑信息模型相结合,优化透水铺装的绿色设计;针对透水效应动态变化等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方法问题,建议将水文模型引入整体评估方法。通过上述角度的提升,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有望为透水铺装的政策制定、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全过程提供参考数据与优化方案,助力海绵城市建设乃至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先构建了基于建筑面积和产废系数的城市建筑废物产量估算方法体系,进而在二次曲线回归、指数趋势模型、灰色GM(1,1)模型和BP神经网络4种单项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以预测有效度为准则的变权重组合模型,以揭示城市建筑废物未来变化趋势。以海南省为例计算和预测了2001-2020年城市建筑废物产量,结果显示:(1)2001-2010年海南省建筑废物总量从219.1万t增加到813.5万t,年平均增长率为12.7%,拆除建筑废物约占建筑废物总产量的70%;(2)2015年海南省建筑废物总量将达到1 621万t,2020年较之增加71.4%,将达到2 769万t;(3)变权重组合预测模型预测有效度好、精度高、误差小,优于4种单项预测模型。预测结果将为海南省建筑废物的处理处置、资源化和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火法炼铜全生命周期过程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定量评价不同熔炼工艺生产铜过程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并应用情景分析法,对2020年我国火法炼铜不同工艺技术结构下的能耗与碳排放强度进行比较,旨在为铜冶炼行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提供决策支持。结果表明,基于鼓风熔炼、闪速熔炼和熔池熔炼工艺的火法生产铜过程的能耗分别为147.80×103,96.68×103,104.20×103MJ;其碳排放强度分别为15.32×103,8.99×103,10.01×103kg CO2当量。设定的4种情景的能耗分别为111.60×103,103.37×103,101.19×103,99.69×103MJ;其碳排放强度分别为10.87×103,9.87×103,9.60×103,9.40×103kg CO2当量。由此可知,传统工艺鼓风炉熔炼较闪速熔炼及熔池熔炼的能耗更高,且导致了更多的温室气体排放。因此,大力发展闪速熔炼及熔池熔炼技术对降低铜生命周期的能耗及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彻底淘汰传统熔炼工艺,推广先进熔炼技术是减少火法铜生产环境影响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电子废物回收处理体系的生态效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生态效率分析方法,以废弃台式电脑电源为例,对电子废物回收处理体系的2种不同策略进行模拟与比较,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子废物回收处理模式。其中环境效应的评价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经济价值采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结果表明,以人力收集与人工拆解、元件再利用为特点的电子废物回收处理策略的生态效率要优于以机动车辆运输与破碎、分选处理相结合的策略。从生命周期阶段看,人力收集运输相比机动车辆收集运输模式,并不存在明显优势。但在处理处置阶段,人工拆解与元件再利用的模式生态效率更高。综合考虑,建议在收集运输阶段应鼓励发展高效合理的机动车辆收集运输模式,在处理处置阶段应更多支持人工拆解与元件再利用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