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6篇
安全科学   7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79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根据上海市闸北区1981-2003年的环境空气监测数据,分析了监测点代表的区域范围内的SO2、NOx,TSP、降尘,PM10等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探讨了污染物污染水平发展趋势的主要成因。通过与上海市,国内及世界各国大中城市环境空气污染水平的比较,分析了闸北区环境空气质量的差距及其产生原因。提出了进一步改善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32.
西宁市夏季周边表层土壤中汞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修正的Tessier连续化学浸提法对青海省西宁市周边地区的土壤中汞形态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宁市周边地区表层土壤中汞含量在0.013~0.308 mg/kg之间,各采样点间差异较大,表层土壤中汞含量在西部区域较高,东部较低。根据采样点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土壤中汞含量呈现出工业园区内土壤汞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并且土壤中汞含量由农耕地向道路旁、撂荒地、林地依次递减。土壤中汞的形态以残渣态为主,碳酸盐结合态和溶解态与可交换态含量极低,且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形态汞占总汞的百分比存在差异。土壤总汞、有机质与硫化物结合态汞和残渣态都与TOC含量显著相关,总汞及各形态汞与pH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3.
笔者以铜坑矿为工程实例,利用矿井火灾巷道烟气流动所遵循的基本守恒方程组和控制方程组,对烟气流动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得出了自燃火灾巷道内烟气流动的速度场、温度场详细分布情况。并采用预计热舒适指标(PMV)、预计不满意百分比(PPD)对巷道中的空气质量进行了安全评价。结果表明采用数值模拟法对于研究矿山自燃火灾巷道内烟气流动的运动情况更为直观,可视化强;采用的热舒适度评价指标更突出了以人为本。通过模拟计算结果,可以为铜坑矿地下火和毒气蔓延的控制以及火区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4.
反应器分区提高生物接触氧化硝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克服普通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中因硝化菌与有机物降解菌的竞争劣势而影响硝化活性的问题,将反应器简单分隔,通过微生物生态调控,以提高硝化性能.结果表明,在BOD、TN负荷分别为1.0、0.19kg/(m3·d)的中等负荷条件下,反应器分区后硝化率提高33%.反应器两区分别形成以降解有机物和硝化为主的功能区.分区式接触氧化反应器后区段的硝化速率是单区式反应器的2.8~4.5倍,亚硝酸菌密度提高1个数量级.分区式反应器在0.26kg/(m3·d)的高TN负荷条件下运行时,由于硝化细菌活性降低导致硝化率降低,而在0.08kg/(m3·d)的低负荷条件下运行时,后区段过低的氨氮浓度限制了硝化能力的发挥,因此分区式反应器宜在中等负荷下运行.  相似文献   
35.
运用隔离生态水区(mesocosm)的手法模拟再现小型封闭水体环境,对水培植物过滤法(HBFM)去除藻类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藻类去除率平均可达61.1%,对有毒藻类Microcystis sp.的去除效果尤其明显.通过建立生态数学模型并进行计算机模拟,得出在循环比(日处理水量/封闭水体容量)为 0.2 的条件下,应用 HBFM 在 45d 内就可以使封闭水体的 Chl.a 浓度从 100μg/L 降低到 10μg/L .  相似文献   
36.
大气PM2.5中水溶性有机碳和类腐殖质碳的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在上海市华东理工大学采样点采集PM2.5样品,对样品中的水溶性有机碳(WSOC)和类腐殖质碳(HULIS-C)进行了测定,探讨了WSOC和HULIS-C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采样期间PM2.5、WSOC和HULIS-C的年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66.19±28.59)、(4.21±1.83)和(2.69±1.36) μg·m-3,WSOC和HULIS-C分别占PM2.5质量的6.5%±1.7%和4.1%±1.3%.HULIS-C占WSOC质量的62.8%±11.8%,表明HULIS-C是WSOC的主要成分.WSOC和HULIS-C的质量浓度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呈现冬季>春季>秋季>夏季,而HULIS-C/WSOC比值的季节变化相对较小,其四季平均比值呈现秋冬季略高,春夏季略低的特点.WSOC和HULIS-C质量浓度与能见度、风速呈负相关,与空气污染指数(API)呈显著正相关.WSOC和HULIS-C的浓度水平可能受到多种燃烧源的综合影响,本地燃烧源的贡献不容忽视.此外,在特定气象条件下周边污染源和长距离输送对高浓度WSOC和HULIS-C也会有贡献.  相似文献   
37.
使用盐酸羟胺(HA)促进Fe (Ⅲ)/Fe (Ⅱ)循环,强化铁基金属有机骨架(Fe-MOFs)/过硫酸盐(PS)体系降解水中磺胺嘧啶(SDZ).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Fe-MOFs进行结构和形貌的表征.探究了溶液初始pH值、PS浓度、Fe-MOFs投加量、HA浓度、SDZ浓度、共存离子、腐殖酸等对SDZ去除效果的影响,并考察了该体系的实际应用前景.结果表明,Fe-MOFs/PS/HA体系在较宽的初始pH值范围(3~6)内,对于SDZ的180min去除率可达到90.1%以上.适量的HA可以促进Fe-MOFs/PS体系降解SDZ的性能.自由基清扫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实验表明,Fe-MOFs/PS/HA体系降解SDZ的过程中产生了SO4-·、·OH、O2-·以及1O2.在本文考察范围内,Fe-MOFs/PS/HA体系对SDZ的降解性能随pH值(pH=3~6)升高逐渐下降;随着PS、HA、Fe-MOFs浓度的升高,SDZ去除率呈现率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氯离子、腐殖酸等因素对该体系应用于实际地表水存在负面作用,但HA可以强化该体系在自然环境下降解SDZ的效果.循环实验结果表明,Fe-MOFs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8.
目的设计可用于大气边界层范围的大气污染观测平台。方法使用多旋翼无人机作为载体,集成多种大气污染物和气象要素的便携式检测设备,组建无人机观测平台。通过地面比对实验,保障所搭载的设备数据可靠,通过与大载荷系留气艇平台的垂直比对实验验证平台集成后的数据可靠性。结果对于重点观测指标PM_(2.5)而言,无人机和系留气艇所获取的垂直廓线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各个航次的R2最低值为0.762,多数航次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4以上。在2017年12月18日的案例中,无人机的观测数据表明,早上的大气垂直结构呈现了明显分层,0~200 m高度较为稳定的大气层结阻碍了污染物向上扩散,导致了近地面PM_(2.5)80μg/m~3的较高浓度,而下午的观测数据有助于解释污染消散。结论文中搭建的多旋翼无人机平台可以用于0~1000 m范围内的边界层观测,尽管个别航次数据和系留气艇平台仍存在差异,但现有观测结果已表明,该平台有助于研究人员了解污染事件的发生和消散,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9.
火炬系统是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为处理生产工艺中产生的或剩余的易燃有害气体的控制措施,是保证工艺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降低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火炬燃烧排放的CO2、NOx及未完全燃烧的VOCs(挥发性有机物)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而目前国内仍没有较为成熟的控制火炬排放的标准,因此形成火炬排放与控制的标准规范已成为绿色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火炬分类及系统组成、燃烧气体的流量和热值控制、引燃火焰及燃烧火焰的检测和监控、系统排放的检测和监控等方面的分析,以及对国外[如US EPA(美国环境保护局)、美国南加州、欧盟等地区]的火炬标准与国内的火炬标准规范进行对比,并以上海市火炬的统计结果为基础,提出了对于上海市火炬排放控制标准与规范的基本框架建议.框架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①监测泄放气的流量、压力,控制泄放气与辅助气的比例,使燃烧气体的热值达到完全燃烧的范围;②监测引燃火焰和燃烧火焰,保证火炬的运行;③监测火炬的可见排放;④加强火炬的监管力度,定时检维修.   相似文献   
40.
采集的生物膜对铅、镉吸附过程中的相互干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自然水体中直接采集的生物膜进行了铅、镉的吸附。结果表明,自然水体中直接采集的生物膜对铅、镉的吸附存在干扰现象。此外,直接采集的生物膜吸附铅的能力大于吸附镉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