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基础理论   26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11.
基于最新的TROPOMI反演的对流层NO2垂直柱浓度数据,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近2a对流层NO2垂直柱浓度的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TROPOMI传感器反演的对流层NO2垂直柱浓度与地表NO2浓度监测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反演产品能够反映地面真实的NO2污染状况;粤港澳大湾区NO2柱浓度分布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圈层结构,高NO2柱浓度区域面积约为4468km2,占大湾区总面积的8%,低NO2柱浓度地区的面积约为25331km2,占比超过了45%;大湾区上空的对流层NO2垂直柱浓度存在明显的“冬高夏低,春秋过度”的季节性差异和周期性波动特征;影响因子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强度(DNB,夜间灯光)、植被状况(NDVI,植被指数)和地形因子(DEM,数字高程)与地区对流层NO2垂直柱浓度的分布有明显的相关性.本研究成果可为政府和决策者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酸性硫酸盐土的酸度类型及其测定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初夏  吴志峰 《生态环境》2003,12(4):505-507
酸性硫酸盐土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沿海低地和矿区的污染源土壤,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潜在或实际的负面影响。酸性硫酸盐土中各类酸度是评估酸性硫酸盐土环境风险最重要的指标。酸性硫酸盐土的酸度可分为水溶性酸度、吸持性酸度和金属硫化物起源潜在酸度等3种类型。文章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简要地介绍酸性硫酸盐土的酸度类型及其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
珠江三角洲典型区景观生态聚类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珠海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个海陆交互作用与人类干扰活动频繁的典型区域。文章以2000年TM数据为基础数据源,编制珠海地区景观类型图,并以镇(区)为基本空间单元将珠海划分为20个景观生态子区,在GIS与景观斑块分析软件Patch Analyst 2.0支持下计算各子区的景观特征指数。通过各子区的景观指数对比分析,探讨研究区范围内景观格局的空间差异,揭示人类活动、自然干扰等各种景观生态机制对区域景观生态的影响。根据各指数反映的景观特征信息,选择平均斑块大小(MPS)、斑块大小变异系数(PSCOV)、边缘密度(ED)、面积加权分维数(AWMPFD)、破碎度指数(F)、多样性指数(SDI)及人为干扰指数(DT)进行珠海景观生态聚类分析,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多层次客观地对珠海地区进行景观生态类型区划分。  相似文献   
14.
精简“双评价”流程、融合评价机制,基于生态文明视角构建具有喀斯特地区特色的指标体系,刻画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特征,对于生态敏感脆弱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分别从生态、农业与建设三个视角构建指标体系,将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整合,从国土的用途功能出发,提供一个全新的评价思路,测算宁远县国土对于不同功能的适宜程度。结果表明:(1)宁远县生态保护重要性总体较高,不同等级、地区空间集聚和分异特征明显,呈南北两侧高、中部和西部偏低的分布格局,需重点加强南北两侧生态空间的保护力度,满足国家提倡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2)农业生产适宜性总体较低,适宜生产区域主要以城区中心分割线为轴带,呈东、西两侧对称分布格局,和生态保护空间存在一定冲突,需合理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保障区域粮食和生态的“双安全”;(3)建设开发适宜性总体上较低,中心外围分布格局特征显著,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递减,需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适当调整和转变发展利用方式,协调“三生空间”关系;(4)以中心县城为核心,“三环带放射式”的国土开发与保护空间格局特征明显,建设—农业—生态空间呈“同心圆”圈层结构分布;(5)多宜、双宜、单宜与不宜空间面积依次为36672.67 hm2、32276.11 hm2、181022 hm2、175.46 hm2,分别占宁远县国土的14.66%、12.90%、72.37%、0.07%。从生态文明视角开展喀斯特地区“双评价”研究,更为精细地摸清特殊地貌的国土基数与空间基底,提升了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性与操作性,可为其他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域“双评价”工作开展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5.
基于遥感卫星影像的热环境时空格局及与地表特征相关性分析是目前城市热环境研究的主要内容,但此类研究针对季相变异特征的分析较为缺乏。以广州市中心区2005年下半年3期不同季相的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提出一种面向对象分割的方法提取城市热岛/冷岛分布,并利用重心模型定量其季相变化移动轨迹;采用回归树模型构建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与非渗透地表的关系方程,旨在揭示城市热环境季相变异性规律。结果表明:(1)随夏季到深秋,热岛呈现从中心区退出的态势,南部冷岛大面积消失,7月18日至10月22日热岛重心向东移动2.5 km,冷岛重心向西北移动3.4 km。10月22日至11月23日冷岛重心向西北移动9 km,热岛重心向东南移动8 km;(2)随季相变化,地表温度与非渗透地表的正相关关系趋于复杂,二者相关性从7月18日的0.994 1降至11月23日的0.869 1,对于11月23日数据,使用二次多项式方程更能表达二者的关系;(3)与传统的线性回归模型相比,回归树模型能更好地模拟地表温度的空间异质性,非渗透地表的增温作用存在非线性趋势,并且二者的关系模型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6.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空间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为基础 ,构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并用主成分分析法 ,分析和阐述该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分异规律。分析结果客观地反映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发展现状 ,可为决策管理部门制定可持续发展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土地覆盖变化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理解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影响对于全球碳循环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采用优化的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估算广东省2000、2005和2010年NPP,分析NPP的空间格局和土地覆盖的时空动态,研究土地覆盖变化对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广东省NPP空间分布不均,形成一系列高值区和低值区;总体上是粤中区最高,珠三角区最低。2)2000—2010年广东省土地覆盖变化程度增强,城市用地和耕地变化最大,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区和粤中区。3)在气候变化条件下,以城市扩张为主导的广东省土地覆盖类型变化整体上造成NPP的损失,损失量主要来自林地和耕地向低生产力土地覆盖类型的转换,尤其是被城市用地占用;不同生态区NPP损失差异显著,珠三角区和粤中区NPP损失较为严重;2005—2010年珠三角区NPP损失量有所降低,其他生态区均有所增加,体现了城市扩张对NPP影响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实例的模糊聚类法在地面水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模糊聚类法,并运用此方法对福建漳州地面水环境水质指标和水质监测断面分别进行了评价和聚类分析。在24个水质评价指标中污染最严重的是氨氮.其次是石油类。在14个监测断面中.受污染最严重的断面位于九龙江经漳州市区的下游方向,此断面中,氨氮的污染指数达到4.45.污染严重超标。聚类分析结果与实际污染情况相吻合.能客观地反映多因子共同作用下的地面水环境质量状况,这为制定水环境宏观决策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意大利东北部海岸分布着独特的滨海湿地景观,在地中海区域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价值。该研究主要利用遥感影像监测1984—2016年滨海湿地演变,覆盖该区域所有的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区,并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滨海湿地演变的影响因素,深化对滨海湿地演变规律的认识,为今后制定与实施滨海湿地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显示,(1)滨海湿地的演变受一系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包括海平面上升、城市扩张、农业及旅游业发展等负面因素。保护区外的滨海湿地减少了21.62%,且岛屿湿地面临海平面上升的严重威胁,部分区域高达56%的湿地被海水侵蚀。(2)环保立法与修复措施在大部分滨海湿地集中分布片区得到有效实施,带来了积极的环境效应,湿地总面积从111 km2(1984年)增长至119 km2(2016年),保护区内滨海湿地大体上并未受到持续增强的人类活动带来的重大负面影响。但严格的环保措施和持续的城镇化产生了“环境极化”效应,同样不利于滨海湿地环境的长远维持。应当在保护区边缘区域采取弹性的环保策略,使滨海湿地环境得到更加可持续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城市污染问题,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不断恶化,建设现代化的生态城市成为人们的追求目标。建设生态城市有两个重要的举措:城市绿化和城市“蓝化”。城市绿化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城市建设中保留和增加绿地面积对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什么是域市“蓝化”呢?这就不一定为人们所熟悉和重视。城市“蓝化”是指城市建设中保留和增加水体面积,使水面与城市建筑,绿地有机结合起来,共同组成一个良好的城市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