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5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63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2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与间歇曝气膜生物反应器(IAMBR)处理模拟生活污水,考察了进水盐度对两反应器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当进水盐度为0g/L(以NaCl质量浓度计,下同)时,SBR和IAMBR对总有机碳(TOC)、NH4+-N及TN的去除能力相当,IAMBR未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当进水盐度为10g/L时,SBR和IAMBR对TOC、NH4+-N及TN的去除产生明显的差异。IAMBR因为膜的截留与微生物富集作用,对污染物的去除无明显变化,依然保持了较高的污染物去除率,而SBR受盐度冲击影响较大,TOC、NH4+-N及TN的去除率均大幅降低,说明IAMBR具有较高的抗盐度冲击性能。  相似文献   
52.
采用聚碳酸醑膜直接固定法制备了基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CellSense生物传感器,分别测定了Cd2+、Cu2+、Zn2+和Cr(Ⅵ)对Bacillus Subtilis的单一毒性,以及等毒性配比和等浓度配比下二元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并用相加指数法对其联合毒性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基于对数生长后期和稳定期的Bacillus Subtilis的CellSense生物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毒性分析性能;2种联合毒性评价方法下4种重金属离子二元混合体系的联合作用结果一致,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53.
不同生物营养物处理工艺剩余污泥中温水解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生物营养物处理(BNR)工艺剩余污泥性质差异及其中温水解特性,采用序批式实验研究了来源于Orbal氧化沟(OD)和倒置A2/O工艺剩余污泥在中温水解过程中污泥浓度、营养物释放、污泥粒径、污泥絮凝性、污泥比阻及污泥胞外聚合物(EPS)的历时变化。结果表明,相同泥龄(约18 d)条件下,Orbal OD剩余污泥氮含量较高,倒置A2/O剩余污泥磷含量较高,两者VSS/SS均低于0.6,导致中温水解过程污泥减量空间有限、氮磷释放速率不同。此外,尽管倒置A2/O工艺剩余污泥絮体尺寸及絮凝能力明显大于Orbal OD工艺剩余污泥的对应值,但两污泥比阻相近。中温水解过程中,两污泥絮体的尺寸均变小、絮凝能力均降低、比阻均增高;两者的胞外聚合物均呈现增高再降低趋势,且蛋白质均占EPS质量的75%以上,为主要的胞外物质。  相似文献   
54.
pH对氢自养型反硝化菌反硝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模拟硝酸盐污染地下水(简称模拟水)驯化培养氢自养型反硝化菌,建立了定量分析氢自养型反硝化菌生物量的方法,研究了pH对氢自养型反硝化菌反硝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每单位OD600相当于水样中氢自养型反硝化菌的生物量为491.75mg/L。当初始pH在6.7以下或9.2以上时,氢自养型反硝化菌生物活性会受到抑制,而初始pH为7.2、7.7、8.2和8.7时,反硝化进行12h后模拟水中的总氮去除率分别为99.7%、99.6%、96.6%和83.5%。经过12h的反硝化模拟水的pH增加0.1~0.9,硬度降低10.01~48.05mg/L;初始pH为6.7~8.7的模拟水在反硝化进行12h后生物量增加5.68~6.03mg/L,初始pH为7.7的模拟水反硝化速率最高,达0.041mg/h。  相似文献   
55.
王旭东  张银辉  王磊  张慧慧  夏四清 《环境科学》2014,35(11):4176-4184
为进一步研究多种蛋白质体系超滤过程的膜污染机制,采用切割相对分子质量为50×103的聚醚砜(polyethersulfone,PES)超滤膜,对溶菌酶(lysozyme,LYS)、牛血清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LYS+BSA等3种不同蛋白质溶液的超滤过程进行了研究.运用接触角仪、场发射扫描电镜(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FESEM)、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测定了不同污染阶段膜特征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超滤膜通量变化明显呈现3个阶段:初期(约0~5min)衰减迅速、中期(约5~60 min)衰减缓慢、后期(约60~120 min)趋于稳定;整个超滤过程中,LYS污染膜的通量衰减幅度最大,LYS+BSA次之,BSA最小.膜特征参数变化表明:LYS对膜的初期污染主要以膜孔窄化为主,中期污染由膜孔堵塞和膜孔窄化共同控制;BSA初期膜污染以膜孔堵塞为主,中期污染以膜孔窄化为主;滤饼层过滤是BSA、LYS后期膜污染的主要机制.LYS+BSA二元混合溶液中的LYS对膜污染的产生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6.
BrO3-(溴酸盐)作为饮用水中存在的2B级潜在致癌物已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微生物还原降解是一种净化水中BrO3-的有效途径.基于序批式试验,研究了厌氧条件下微生物利用氢气作为电子供体还原降解水中BrO3-的可行性及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氢自养微生物能利用氢气为电子供体、BrO3-为电子受体,将BrO3-完全还原成一种稳定的无毒的终产物Br-.在120 h的反应期内,ρ(BrO3-)从初始时的1.02 mg/L降至0.56 mg/L(去除率为44.5%),最高去除速率达0.26 mg/(L·d),出水ρ(Br-)相应地升至0.29 mg/L.对照处理中,ρ(BrO3-)和ρ(Br-)均没有明显的降低和升高趋势.影响因素试验表明,NO3--N和SO42-作为常规氧化性污染物(电子受体),反硝化和SO42-还原对BrO3-还原耗氢产生了竞争,致使BrO3-生物还原过程受到电子供体的竞争性抑制.反硝化对BrO3-还原效率的影响程度比SO42-还原更加强烈.初始ρ(BrO3-)对氢自养微生物还原降解BrO3-效率有较大影响.氢自养微生物还原降解BrO3-最适宜的pH范围处于7.0~7.5之间.研究显示,利用氢气作为电子供体的氢自养微生物将BrO3-还原成无毒的Br-是一种较为可行的生物处理技术或手段.   相似文献   
57.
Fenton氧化法预处理并提高垃圾渗沥液可生化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Fenton氧化法对垃圾渗沥液进行预处理.基于响应面法研究了Fenton氧化法对垃圾渗沥液的处理效能,考察了初始pH值、H_2O_2投加量和[H_2O_2]/[Fe~(2+)]摩尔比对TOC去除率的影响,并拟合了TOC去除率与三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同时,通过三维荧光和凝胶色谱比较了Fenton处理前后渗沥液的可生化性.结果发现,渗沥液中类富里酸等难降解有机物得到有效去除,B/C比从0.1左右升至0.25.研究表明,Fenton氧化法可有效改善垃圾渗沥液的可生化性,为后续生物处理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58.
采用PCR-DGGE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平行AN/AO工艺六个反应池的活性污泥样品中提取总DNA,采用套式PCR(nested PCR)进行两轮PCR扩增。对α-Proteobaeteria、β-Proteobacteria的16S rDNA片段进行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离,从而分析活性污泥样品中该类除磷菌的种群结构。结合测序技术并通过NCBI(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基因库比对,证实生物除磷过程中存在着丰富的α-Proteobacteria、β-Proteobacteria,同时可以得到其中优势类群的初步认识。结果表明,PCR-DGGE结舍测序技术可以用于污水处理过程中样品的除磷菌群落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59.
DGGE污泥堆肥工艺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DGGE指纹图谱技术对污泥堆肥工艺中的细菌种群动态变化及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法污泥堆肥周期小于8d.对污泥堆肥各工艺环节样品进行DGGE指纹图谱和相似性系数Cs值分析,发现随着反应的持续进行,微生态结构的Cs值越来越高,说明微生物种群结构愈趋稳定.证实污泥微生态能迅速进行优胜劣汰的筛选,调整内部细菌种群结构,从而达到适应环境的目的.在发酵过程中形成的优势细菌种群能长时间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60.
悬浮生物填料床处理微污染原水硝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采用新型悬浮填料床处理微污染原水硝化过程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自然挂膜条件下的工艺启动过程,研究了不同工况条件下,悬浮填料床硝化效果。通过春、夏、秋和冬季的中试运行效果表明:在温度适宜、停留时间60min、填料填充率50%条件下,氨氮平均去除效率达到77.60%,定义了氨氮填料表面负荷指数判断氨氮去除效果,水温对硝化的影响较大,在低于20℃时,氨氮填料表面负荷随温度呈指数增长,高于该温度时则增长缓慢,但能维持较高水平;浊度对本工艺硝化影响较小;实验表明原水中氨氮浓度较低,硝化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其反应速率常数为0.75h^-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