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4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14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鄱阳湖氮、磷营养盐的滞留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鄱阳湖2010、2011年氮、磷输入与输出量的监测,分析鄱阳湖对氮、磷的滞留效应,探讨了影响氮、磷滞留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10、2011年鄱阳湖输入、输出的TP,总溶解性无机氮(DIN)浓度存在显著差异,输入浓度均明显高于输出浓度,表明鄱阳湖对氮、磷具有显著的滞留作用;TP浓度滞留效率普遍高于DIN浓度滞留效率,丰水期和枯水期TP、DIN浓度的年平均滞留效率分别为92.5%、87.5%和81.7%、80.4%,枯水期两者的差异较小;氮的实际滞留效率要高于磷的实际滞留效率,DIN的年平均实际滞留效率是TP的1.5倍,从季节分布上来看,丰水期氮、磷的实际滞留效率均高于枯水期,且TP、DIN的实际滞留效率随季节变化呈现出较一致的周期波动性;TP、DIN滞留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径流输入、非点源污染输入以及经湖口的输出,降雨、降尘、底泥释放、生物滞留对其影响相对较小;鄱阳湖氮、磷收支估算结果表明,氮的实际滞留效率稍高于磷的实际滞留效率,这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氮输入量大于磷输入量,以及氮、磷的滞留机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2.
将底泥有机物原地稳定化处理技术中药剂投加法和帽封法结合,研究以煤渣为帽封材料,苏州河底泥中分别投加零价铁(Fe0)及硝酸钙的实验里各体系上覆水体及底泥的pH、氧化还原电位(Eh)、有机含量在60 d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煤渣帽封下,底泥中投加Fe0或硝酸钙后上覆水体pH均在8左右,Eh呈下降趋势,投加Fe0后对上覆水体COD的影响较硝酸钙小,但均不会对上覆水体水质产生持久、较大的影响。从底泥有机质的去除率上来看,Fe0-煤渣帽封体系在反应周期里有机质的去除率约55%,而硝酸钙-煤渣帽封体系底泥有机质的去除率在27%左右。以Fe0-煤渣帽封材料复合体系运用在底泥原地稳定化帽封技术中降解有机物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23.
环鄱阳湖区地表尘土重金属污染及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2010年4月采集环鄱阳湖区地表尘土样品,对其重金属污染物进行分析研究,并运用美国环保局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所引起的健康风险做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地表尘土中Cd、Cr、Cu、Pb、Zn平均含量分别为0.909、74.64、78.37、78.33、213.62 mg/kg,5种重金属平均含量均高于江西土壤背景值。重金属非致癌风险Pb>Cr>Cu>Cd>Zn,均小于非致癌风险阈值1,对人体不会造成健康危害;致癌重金属致癌风险Cr>Cd,均低于癌症风险阈值,表明不具有致癌风险。暴露模型计算表明,重金属慢性每日平均暴露量为手-口接触摄入量>皮肤吸收量>吸入空气量,经手-口直接摄入是地表尘土暴露风险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4.
通过不同浓度下3种碳源(HCOONa、CH3COONa和C6H12O6)对Desulfovibrio desulfuricans sub sp.(D. desulfuricans sp.)进行胁迫/诱导培养,研究了胁迫/诱导前后EPS组分变化以及对Cd(Ⅱ)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碳源HCOONa的胁迫浓度为3.0g/L时,胁迫/诱导效果最明显,EPS产量达到1709.78mg/gVSS,其中蛋白质含量最高,达到1516.68mg/gVSS,较胁迫/诱导前提高了244.93%.在此条件下,HCOONa-EPS对于Cd(Ⅱ)的吸附量最高,为1081.95mg/g EPS,提高了99.47%,且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规律.三维荧光(3D-EEM)测试表明,胁迫/诱导后EPS中蛋白质含量尤其类色氨酸含量大幅增加;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表明,胁迫后C=O、N-H/C-N、C-O-C等官能团均大量增加,在吸附Cd(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X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表明,HCOONa胁迫/诱导后,EP...  相似文献   
25.
铀、钍在尾矿-定居植物体系中的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BCR(community bureau of reference)提取和富集系数、转移系数计算,对铀、钍在铀尾矿-植物体系中的迁移进行了研究。尾矿中U、Th的总量达205 mg/kg、141mg/kg,但其生物有效性较低,其酸溶态和可还原态的U仅占10.5%和10.8%、Th仅占0.9%和2.8%,而残渣态U占67.7%、Th占92.1%。库区三种优势植物的各部位U、Th含量高出背景区对照值的10倍以上,明显超过了《食品中放射性物质限制浓度标准》中植物类食品的限制浓度。由于植物生长介质中仅生物有效部分的重金属能为植物所积累,因而本文提出应以富集系数BF*(等于植物中重金属含量/其生长介质中相应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态含量的比值)来衡量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程度。尾矿的风化程度较弱及其U、Th生物有效性较低,植物各位U、Th的BF*均较小,三种植物对U、Th的富集程度均较低,但对钍的富集能力明显强于铀。可能受菌根对重金属的强积累能力的影响,U、Th主要富集于植物的根部,向地上部分茎、叶的转移量相对较低。目前,库区尾矿中U、Th在植物中的富集虽然不是很强,但随植物定居时间的增加,尾矿中放射性核素的生物有效性及向库区植物中迁移的能力呈增强的趋势,环境风险将逐渐增高,应引起环境管理部门的足够关注。  相似文献   
26.
介绍了屋顶电除尘器的运行情况及工艺特点,重点分析了屋顶电除尘器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7.
为遏制水体的富营养化,氮、磷的排放标准日趋严格,生物脱氮除磷工艺能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氮、磷.文中介绍了生物脱氮除磷的传统工艺和新发展的工艺,并认为今后应对生物脱氮除磷机理加以深人的研究,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8.
乐安江河滩表层土中重金属的分布和残留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经亚洲最大露天铜矿(德兴铜矿)的乐安江,其三条支流被由采矿行为而产生的酸性矿山废水AMD和一个活性炭厂排出的废液所污染,以至其河滩表层土中有高浓度的Cd、Cu、Pb、Zn。根据中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判断,乐安江河滩表层土有4个地方被Cu所污染,3个地方被Pb和Zn所污染。而对于Cd、Cr、Ni来讲,所有采样点的浓度都比较低。4个高浓度金属离子的采样点表层土表明了它们受到了人为活动的污染。计算出的污染指数也表明受到污染的表层土呈局部分布,与4个污染源(德兴铜矿、银山铅锌矿、火力发电站和捕鱼区、金属高炉)的位置相对应。尽管4个污染源中的后面两个被清理有十几年了,但历史遗留下来的污染物仍残留在表层土中。  相似文献   
29.
鄱阳湖水域DW采样点底泥重金属垂直污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鄱阳湖水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相关研究方法,了解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并探讨底泥中重金属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年代分布变化,采用助推式柱状土壤采样器通过临水垂直插管法采集鄱阳湖水域底质样品,利用微波消解—ICP-AES分析体系对柱状样中不同深度的样品,进行Cu、Pb、Cr等重金属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柱状DW采样点泥样中重金属浓度大小依次是Mn>Pb>Cr>Cu>Ni,其含量随深度变化呈锯齿状多峰分布特征,且锯齿形状很相似,由深至浅总体有上升的趋势。Cu、Mn含量随年代变化也呈锯齿型分布,Cu含量1964年最高(125.115mg/kg),Mn含量1990年最高(1165.119mg/kg),分别是背景值的5.1、3.5倍。  相似文献   
30.
鄱阳湖康山和湖口水域鱼、贝类体内有机氯农药残留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鄱阳湖生物体内有机氯农药的残留和富集状况,分析了康山水域的2种鱼类和1种贝类以及湖口水域的3种鱼类和3种贝类体内的六六六(BHCs)、滴滴涕(DDTs)和六氯苯(HCB)的质量分数. 结果表明:康山水域鱼、贝类体内w(BHCs)为0.04~1.53 μg/kg(平均值为0.282 μg/kg),w(DDTs)为0.09~5.38 μg/kg(平均值为1.856 μg/kg),w(HCB)为0.075~0.55 μg/kg(平均值为0.210 μg/kg);湖口水域鱼、贝类体内w(BHCs)为nd~0.43 μg/kg(平均值为0.168 μg/kg),w(DDTs)为0.56~18.76 μg/kg(平均值为4.172 μg/kg),w(HCB)为0.15~1.28 μg/kg(平均值为0.723 μg/kg). DDTs和HCB的检出率和质量分数显著高于BHCs,其中p,p′-DDE和α-BHC分别为DDTs和BHCs的优势组分. 所检测样品的残留水平均未超过我国农业部、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颁布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