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7篇
安全科学   13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100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南四湖入湖、入干线河流与输水干线的水质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南四湖流域主要入湖、入干线河流和输水干线23个监控断面2000—2010年的水质监测数据,从年际、年内和不同年份,对流域内的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筛选出2010年与2000年水质最差与最好的河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各监控断面CODCr和NH3-N浓度的年平均值总体呈下降趋势,它们的5年平移平均值也呈下降趋势;受水文情势、面源与点源污染的影响,流域内所有监控断面在年内水质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2010年与2000年相比,流域内CODCr值和NH3-N浓度总体下降率分别达到74.4%和93.1%,2010年与2005年相比,73.9%的监控断面污染物浓度下降,总体上水质有了大幅度的改善,但所有监控断面的CODCr年平均值仍未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流域内水质最差河流主要分布在工业、城镇集中的地区。  相似文献   
132.
人口、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该文基于2005-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综合指标评价、耦合协调模型、三角模型以及核密度估计等方法探究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经济与环境的耦合协调状况与动态演进趋势,为促进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结果 显示:(1)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经济与环境间的联系程度逐步提高,并呈现出南北低、中部高,内陆低、沿海高的分布特征;(2)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经济与环境间的协调水平虽有所提高,但大部分城市仍处于中度协调水平,呈现出以上海、杭州、南京等高水平协调城市为核心,带动周边城市协调水平提高的趋势,且表现出近海岸城市高于远海岸城市、江苏省与浙江省高于安徽省的分布特征;(3)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水平较低的城市面临人口与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4)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状况有所减缓,城市间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水平的差距呈现出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建议打破城市间人才引进壁垒,发展城市间道路交通条件,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以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33.
河滩人工湿地对河流洪水位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计算水力学的基本理论,采用二维水流数学模型进行河流泄洪能力的数值模拟,借助于SMS地表水软件,分别模拟了河流在不同湿地面积、湿地宽度及不同植物糙率条件下,河流洪水位的抬升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湿地宽度对泄洪水位的影响,最终归结为主槽宽度的变化对泄洪水位的影响。主槽宽度相对于湿地面积及植物糙率,对洪水位的抬升影响较大,且主槽宽度越小,水位涨幅越大。对于在河流中如何布置和种植人工湿地及湿地植物的选取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4.
采用UV/Fenton联合氧化法处理糖精钠工业废水,首先单因素实验研究了H_2O_2浓度、FeSO_4浓度、初始pH值和反应时间对糖精钠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并利用响应面优化实验得到了最优条件:反应时间110 min,pH值为6,FeSO_4用量为5 g/L,H_2O_2用量为78 mL/L。响应面实验的结果表明,影响因子的显著性为H_2O_2用量FeSO_4用量反应时间初始pH值;FeSO_4用量和H_2O_2用量的交互作用显著;数学模型回归性较好。以最优条件处理后的糖精钠废水COD去除率为89.8%,BOD去除率为72.7%,TOC去除率为79.2%,同时,色度、悬浮物和氨氮去除率分别达到98.4%,90.9%,98.6%,BOD/COD比值由0.24提高到0.64,糖精钠废水可生化性得到了很大提高,为后续进入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生化处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5.
北京市混凝土搅拌站风蚀扬尘排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混凝土搅拌站是北京市一类典型扬尘源,本研究以北京市2座混凝土搅拌站为例,采用美国沙漠所的便携式风洞(PISWERL)测试搅拌站料堆和道路风蚀扬尘排放特征,结合搅拌站料堆和道路表面扰动频次以及当地气象数据,建立搅拌站料堆和道路风蚀扬尘PM_(2.5)本地化排放因子.结果表明:(1)搅拌站骨料大棚进口、混凝土装载区、社会道路进口和搅拌站进口道路风蚀扬尘PM_(2.5)日均排放因子差异不明显,分别为0.45、0.41、0.31和0.30 kg·(hm~2·d)~(-1),降水对道路风蚀扬尘PM_(2.5)年排放因子的削减率仅为4%;(2)搅拌站粗石、细石、粗砂和细砂料堆风蚀扬尘PM_(2.5)日均排放因子分别为0.10、0.12、0.26和2.02 kg·(hm~2·d)~(-1),细砂料堆风蚀扬尘排放因子是粗石、细石和粗砂料堆的20.5、16.8和7.7倍,细砂料堆春季排放因子是夏秋冬季的6.4、3.4和1.3倍;(3)北京市搅拌站料堆和道路风蚀扬尘PM_(2.5)日均排放因子分别为1.13 kg·(hm~2·d)~(-1)和0.37 kg·(hm~2·d)~(-1),是AP-42文件(c11s12混凝土,1995年版)料堆风蚀扬尘排放因子推荐值的3.9和1.3倍,搅拌站风蚀扬尘排放因子的不确定性范围为34%~92%;(4)建议搅拌站加强道路洒水和清扫保洁,对料堆尤其细砂料堆实施全封闭储存和喷雾降尘.  相似文献   
136.
作者经过多年对水中硝酸盐氮的分析测试发现,将标准方法中硝酸盐贮备乙浓度稀释为0.01%mg/mL,酚二磺酚改为加入1mL,可防止比色样品测试中系统误差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7.
根据钢结构建筑构件耐火性能的特点,应用建筑防火安全性能化设计系统方法对钢结构建筑发生火灾时热、烟对建筑结构和建筑内人员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确定了火灾下人员与建筑结构的安全准则。运用FDS4.0对一建筑实例建模,通过模型与建筑实际火灾相似性的计算机数值模拟研究,得出了火灾情况下建筑内的热、烟蔓延情况,同时采用ANSYS8.0分析技术对火灾下钢结构的结构反应进行了研究。以性能化设计系统方法对钢结构建筑发生火灾进行了耐火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定量的分析方法,为钢结构建筑的火灾安全工程设计和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  相似文献   
138.
为探究水位波动对土壤气相抽提(Soil Vapor Extraction,SVE)修复的影响,以西北某傍河石化场地为研究对象,利用TMVOC模拟苯系物的自然衰减过程及不同水位状态下SVE修复过程,从修复效果、相间转化、饱和度演变等方面比较不同条件下苯系物的衰减率.结果显示,该场地较佳的抽提井的压强为9.1×104Pa,影响半径为8m;苯系物在自然衰减、水位稳定状态下SVE修复及水位波动状态下SVE修复12个月后的质量损失分别为17%、85%、96%;水位稳定和水位波动状态下SVE修复12个月后,非水相液体(Non-Aqueous Phase Liquids,NAPL)的饱和度最大可达到0.066和0.044;水位稳定状态下,苯系物在"气-液-NAPL"相去除率逐渐降低,水位波动状态下,在水位下降的阶段,更多的NAPL相苯系物转化为气相,并被抽提气流携带去除.  相似文献   
139.
文章采用ND-90型超高交联吸附树脂吸附处理采矿塌陷区废水.原废水COD质量浓度为200~230mg·L-1,经沉淀-树脂吸附法处理,处理量20BV,吸附流出液COD质量浓度为40~50 mg·L-1,COD去除率≥80.23%,树脂经过碱液脱附后可重复利用且运行稳定.该处理工艺投资少、操作简便,为解决采矿塌陷区水体修复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0.
本文报道了粘土吸附剂自溶液中吸附铅的吸附性能及热力学性能.该吸附剂吸附铅的最佳处理条件为:用3MH2SO4振荡处理4h,然后在200℃下培烧2h,该吸附为放热过程.饱和吸附量为16.8mg/g,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其吸附热为-609.6J/m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