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2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45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二噁英是一类广泛分布于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们能够在食物链中逐级积累,并可引发多种细胞毒性,严重影响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在众多二噁英降解方法中,生物降解法以环境友好和低成本等优点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而二噁英降解酶是生物降解法中的关键物质。简要综述了近年来二噁英典型降解酶的降解机制、效果和编码基因等方面研究进展,并对二噁英降解酶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2.
为研究滆湖轮虫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3年对该湖轮虫群落和相关环境因子按季度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鉴定出轮虫23属55种,富营养化指示种44种。全年优势种为:矩形龟甲轮虫、螺形龟甲轮虫、广布多肢轮虫、长肢多肢轮虫、萼花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长三肢轮虫和前节晶囊轮虫。轮虫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 820.0 ind./L和2.93 mg/L。季节上,秋季密度(3 555.0 ind./L)最高,春季生物量(6.31 mg/L)最高;空间上,南部密度(2 655.0 ind./L)最高,北部生物量(3.26 mg/L)最高。轮虫群落在季节上差异较大,而在空间上差异不明显。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总氮和COD_(Mn)是对滆湖轮虫群落结构变化起关键性作用的非生物因子。另外,通过轮虫优势种指示种和轮虫多样性指数等参数,得出2013年滆湖营养程度为富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63.
自2013年6月以来,利用Airmo VOC在线分析仪在北京市典型城区开展了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连续观测,选取2014年4个季节中各1个月的苯系物在线数据,分析了其浓度水平、变化特征、光化学反应活性,利用美国环保署(US EPA)提出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开展了有毒有害苯系物物种的健康风险评价,结合来源分析结果,明确北京市应重点控制的苯系物污染来源。研究区观测期间环境空气中16种苯系物的质量浓度为(22.64±16.83)μg·m-3,且具有秋季冬季春季夏季的特点,其中BTEX(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的质量浓度为(19.27±14.46)μg·m-3,占苯系物浓度水平的41.09%~95.16%。研究区观测期间苯系物质量浓度夜间高于日间,日变化呈V字形,在13:00—15:00时质量浓度低。16种苯系物的臭氧生成潜势(OFP)的范围为66.62~170.67μg·m-3,其中间+对二甲苯、甲苯和邻二甲苯的OFP值相对较大;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FP)的范围为0.71~1.86μg·m-3,其中甲苯、间+对二甲苯和乙苯的SOAFP值相对较大。研究区观测期间6种苯系物(BTEX和苯乙烯)的危害指数在8.19E-03~5.01E-02之间,在4个季节中对暴露人群尚不存在非致癌性风险;而Ⅰ类致癌物质苯的风险值处于7.13E-08~8.13E-06之间,在夏、秋和冬季对研究区暴露人群的人体健康均存在潜在的致癌性风险。来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春、秋季苯系物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其中春季还受到溶剂等挥发的影响,夏、冬季苯系物则主要来自于燃煤源。  相似文献   
64.
为研究"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召开期间北京市典型城区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特征及有毒有害VOCs的健康风险,本研究于2017年5月1—17日,在北京市典型城区利用Airmo VOC在线分析仪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整个观测期间总VOCs质量浓度日均值为29.99μg·m~(-3);空气质量保障期间(5月6—15日),大气中VOCs的浓度低于未采取控制措施的其它阶段,沙尘阶段VOCs浓度由于受到风速和气团传输影响出现最低值;各类VOCs的质量浓度在交通早高峰出现高值.PMF来源解析表明,移动源尾气排放(37.62%)、溶剂使用源(33.25%)、油气挥发源(16.39%)和天然气燃烧源(12.74%)的排放是北京市"一带一路"会议期间环境空气中VOCs的主要来源.化学活性分析表明,芳香烃和烯烃对臭氧生成潜势贡献的占比最多,需要重点控制的VOCs物种为间对二甲苯、甲苯和丙烯.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整个观测期间及各阶段的苯和1,2-二氯乙烷均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14种有毒有害VOCs(包括苯和1,2-二氯乙烷)不存在非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65.
66.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GIS与RS一体化的变更地块判别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论文针对土地利用动态监测面临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种GIS与RS一体化的变更地块判别方法。这种方法以矢量图斑为研究对象、以GIS的地理信息与RS的遥感影像信息为特征来源,提取图斑的特征向量。在设计识别方法时,将土地利用变更地块的识别变通成对标准地类的识别,同时引入“落入”、“误判高发区”的概念以降低变更地块的漏判率。经试验,这种基于GIS与RS一体化变更地块判别法基本可替代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人工判读工作。  相似文献   
67.
采用“分步混凝-化学沉淀”法处理苯乙腈生产过程中排放的高浓度含氰废水,对混凝剂种类、用量、pH、搅拌速率等因素对总氰去除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找到了此方法处理含亚铁氰化物废水的最佳工艺条件。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处理废水,出水无色透明,总氰降到1mg/L以下。该方法工艺简单,运行费用低,处理效果好,是一种具有推广价值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8.
恩诺沙星是医药及水产养殖业广泛使用的喹诺酮类抗生素,是我国地表水中残留量较多的抗生素种类之一;然而有关该抗生素对水体中浮游植物毒理作用以及后者对其去除作用的研究还鲜见报道.本研究以绿藻门的胶网藻(Dictyosphaerium sp.)为对象,通过12 d室内培养实验,分析在不同浓度(0、 5、 25、 50和100 mg·L~(-1))恩诺沙星暴露的条件下,胶网藻的生长、光合作用活力和胞外多糖的响应变化及其对不同浓度恩诺沙星的去除效率.结果表明,各处理组中胶网藻的生物量和光合色素含量均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升高,但与对照组相比,恩诺沙星对胶网藻的生长和光合色素积累均产生显著抑制作用(P0.01).通过拟合分析,计算出恩诺沙星对胶网藻96 h半数致死浓度(LC_(50))为(241.29±7.33) mg·L~(-1),表明胶网藻能够适应高浓度的恩诺沙星胁迫.同时发现,当恩诺沙星浓度5 mg·L~(-1)时,能够促进胶网藻的最大光合速率(F_v/F_m),但浓度5 mg·L~(-1)时则对胶网藻具有抑制作用(P0.01);实际光合速率(Yeild)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ETR_(max))在12 d内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胶网藻在6 d后可逐渐适应胁迫环境而恢复一定的光合活力.此外,恩诺沙星可刺激胶网藻释放胞外多糖,水溶性多糖(RPS)和胞外胶鞘多糖(CPS)含量均随恩诺沙星浓度升高而增加.实验结束时, 4个无藻对照组(5、 25、 50和100 mg·L~(-1))中恩诺沙星的去除率分别为7.27%、 5.56%、 5.30%和4.88%,而添加胶网藻的处理组其去除率分别为对照组的3.21、 3.01、 2.69和2.83倍,表明胶网藻对于恩诺沙星的去除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1).本研究结果为理解喹诺酮类抗生素对水体初级生产者的生态毒性提供了新资料,同时也为水体抗生素残留的生态去除和淡水微藻的生物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9.
以某市地铁4号线为例,利用Cadna/A软件预测沿线噪声分布现状,对沿线现有声屏障的降噪效果进行模拟预测,并对重点敏感点提出声屏障增补建议。结果表明:位于4a类区的敏感点昼间超标率为8%,夜间超标率为75%,位于2类区的敏感点昼间超标率为31%,夜间超标率为56%,位于3类区的敏感点昼间超标率为23%,夜间超标率为33%;通过降噪效果模拟,3 m高声屏障降噪量为3.0~11.1 dB(A),覆盖至12层,4 m高声屏障降噪量为3.0~11.4 dB(A),覆盖至12层,5 m高声屏障降噪量为3.0~11.5 dB(A),覆盖至13层,半封闭声屏障降噪量3.1~13.9 dB(A),覆盖至30层,全封闭声屏障降噪量为30 dB(A),覆盖至30层;针对投诉敏感点,通过模拟不同类型声屏障的降噪效果提出声屏障增补建议。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