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7篇
安全科学   7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61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以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鳃和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为生物标志物,探究潮间带沉积物不同浓度原油污染48 h后对大弹涂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显示,随着污染浓度的增加,SOD、GSH-Px和GST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表明低浓度污染下大弹涂鱼鳃和肝脏酶活性被激活,高浓度下污染酶活性则受抑制;大弹涂鱼鳃中SOD、CAT、GST酶活性最大诱导倍数均高于肝脏,可见大弹涂鱼鳃对原油更敏感;结合不同组织抗氧化酶活性差异显著性分析发现,大弹涂鱼鳃中SOD 和GST 对原油污染敏感度更高,更适合作为监测海洋原油污染的有效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72.
在天山北麓9个州(市、地区)2002-2011年工业能源消费量、人口等数据基础上,利用LMDI法对该地区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人口规模是天山北坡经济带工业碳排放增加的拉动因素。工业能源强度和工业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是天山北坡经济带工业碳排放增加的抑制因素。总体来说,该地区抑制因素的抑制作用远小于拉动因素的拉动作用,工业碳排放量呈现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73.
太原市污灌区土壤镉存在形态与生物可利用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了解太原市污灌土壤镉污染现状,研究其存在形态特征与生物可利用性,本文采用Tessier A连续提取、石墨炉原子吸收等方法,测定了太原市污灌区土壤重金属镉的总量,研究了不同功能区、不同分层、不同化学形态的分布特征,并对生物可利用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与太原市土壤背景值相比,污灌区土壤中重金属镉含量已达太原市土壤背景值的3倍,镉在土壤表层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分层,均表明表层土壤有明显的镉累积.不同功能区土壤镉的含量大小不同,具体排序为:小店区晋源区清徐县.总体来看,研究区5种化学形态含量从大到小排序为: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残余态可交换态.高的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与灌溉区土壤偏碱性且铁锰含量较高直接相关.分层土壤形态分析结果表明,镉在表层土壤含量最高,随深度增加镉含量逐渐降低,该变化与分层土壤pH值的变化相反.与上一层相比,各分层土壤不同形态分布变化,统计学检验无明显差异.生物可利用性评价结果表明,太原市污灌区土壤中镉相对比较稳定,但由于其潜在利用态的含量很高,因此,镉对环境的影响不能忽视.研究表明,太原市污灌区镉含量虽然没有超出土壤质量二级标准,但有积累趋势,形态分布特征表示的潜在生物可利用性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4.
褐煤活性炭吸附处理焦化废水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褐煤活性炭吸附处理焦化废水的性能,为褐煤活性炭用于废水处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以河南某气化厂的焦化废水为吸附原水,进行褐煤活性炭对酚吸附性能的静态和动态实验。静态实验表明,褐煤活性炭对酚的吸附性能符合弗兰德里希(Freundlich)吸附方程式。在室温条件下,对于150 mL焦化废水,当活性炭的用量为10 g,吸附反应时间为1 h,酚的去除率可达92%以上。动态实验研究表明,当进水酚浓度为3 800 mg/L,吸附1.5 h,活性炭的吸附容量可达21.38 mg/g。水处理的实验研究表明,利用褐煤制备的活性炭,对焦化废水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75.
石化废水剩余污泥在厌氧消化时,污泥停留时间长,且产气量较低,并且反应器容积较大,所需资金投入较高.污泥厌氧消化预处理能够改变污泥特性,缩短了后续消化时间,提高甲烷产量,减少剩余污泥量.综述了各种污泥预处理技术的最新进展,分析了石化污泥厌氧消化预处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6.
污泥中含有的HA(腐殖酸)会对厌氧发酵过程产生影响.为探究ρ(HA)对厌氧发酵产CH4效率的影响规律,开展了ρ(HA)为0、200、300和400 mg/L(依次记为T0、T1、T2、T3处理)的中温厌氧发酵模拟试验,检测和分析了φ(CH4)、累计CH4产量与产生动力学特征,以及ρ(HA)与累计CH4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处理发酵过程的pH在6.9~7.9之间变化,并且HA对pH变化具有减缓作用;T1处理的φ(CH4)峰值为66.7%,高于T0处理的61.5%,但随着ρ(HA)的进一步增加,φ(CH4)峰值逐渐下降为62.0%(T2处理)和60.0%(T3处理);采用修正Gompertz方程对累计CH4产量的拟合结果表明,HA对厌氧发酵的产CH4潜能呈抑制作用,且随ρ(HA)的增加,该抑制作用更加明显,T0、T1、T2和T3处理的最大累计CH4产量分别为441.1、432.1、397.1和253.5 mL;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ρ(HA)与累计CH4产量呈负相关,随着ρ(HA)的增加,累计CH4产量逐渐降低.研究显示,HA对污泥厌氧发酵产CH4过程呈抑制作用,ρ(HA)较低时可提高沼气中的φ(CH4)峰值.   相似文献   
77.
以邻苯二甲酸(PA)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为目标污染物,碳纳米管(CNTs)为吸附剂,通过不同pH值条件下单、双溶质的吸附实验,结合能量分布理论,分析PA对DEP在CNTs上的竞争和取代吸附.结果表明,在同一pH值下,DEP在CNTs上的吸附性强于PA.对于DEP,pH值改变导致的CNTs分散稳定性的变化是影响其吸附的决定因素.对于PA,溶液pH值会影响CNTs的表面电荷及PA的解离程度,两者均会产生影响.双溶质体系下,PA对DEP在CNTs上的吸附存在竞争和取代效应.在不同pH值条件下,PA对DEP在CNTs上的竞争和取代的程度与CNTs的分散稳定性和PA的解离程度有关.基于能量分布的分析表明,虽然PA的加入导致DEP在CNTs上可利用的高能吸附位点数量显著下降,但是其可利用的低能吸附位点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78.
通过将Cu改性悬浮型光催化氧化过程与纳滤分离膜技术进行耦合构成悬浮型光催化纳滤膜反应器联合处理阿特拉津(Atrazine)溶液.在Atrazine初始浓度ρ0分别为5,15和25mg·l-1,光催化剂浓度ρTiO2为1500mg·l-1,废水pH值为5.5,UV强度为45mW·cm-2,膜分离压力和错流流速分别控制在1250kPa和3m·s-1,反应温度20±1℃的最佳实验条件下,35min之内目标污染物基本被彻底光催化降解,矿化率达到90%以上,出现显著耦合效应;当目标污染物浓度分别为5mg·l-1,15mg·l-1和25mg·l-1时,在ρ/ρ0≥0.6的范围内,光催化降解过程分别遵循一级、零级和一级的混合以及零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79.
肖羽堂  张爱勇  张萌  任玉辉 《生态环境》2007,16(4):1171-1174
首次采用(A1/O1)/(A2/O2)厌氧水解酸化—膜微孔曝气生物接触氧化/缺氧生物接触氧化—膜微孔曝气生物接触氧化塔—混凝沉淀—活性炭过滤—二氧化氯消毒处理工艺集成系统处理含甲醇工业废水。在进水后先设厌氧水解调节池以大幅提高废水可生化性,再用膜微孔曝气生物接触氧化好氧处理去除废水中大部分COD。然后用兼氧细菌接种缺氧处理去除废水中部分COD,并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再用好氧内循环曝气生物塔处理去除废水中剩余的COD。处理工艺系统以生物降解有机物为主,后设配套的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以确保整个处理工艺出水满足要求。在原水水质为含甲醇0.03%~5%(质量分数,下同),pH6~10,SS为30~100mg·L-1,CODcr为200~500mg·L-1条件下,处理系统出水达到冷却塔循环用水标准和要求,满足工业循环冷却水的需要。  相似文献   
80.
由于现代建筑的密闭性和化学品的广泛使用而引起的室内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应从建筑总体规划、城市微气候改善等方面人手,将建筑科学与环境科学和生态学有机结合起来,做出健康舒适的室内外环境设计.室内装修中应选用绿色环保型材料,减少劣质材料对人体的长期危害;在厨房的灶具位置设计中应考虑提高排油烟的效率;衣橱不应设计在卧室内避免衣物杀虫剂对人体的慢性毒害;合理使用家用电器,减少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使用中央空调引起的室内空气污染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受春季沙尘暴和冬季重污染的影响,应在新建住宅中安装向室内输送新鲜空气的净化装置;在建筑工程或室内装修完工后,应进行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的验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