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77篇
安全科学   130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18篇
综合类   256篇
基础理论   47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41.
船舶航行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者对船舶航行过程中各种信息的把握,信息掌握的多少可作为衡量船舶安全的一个标准。把船舶航行链分为5种信息处理过程,利用信息熵的原理,提出船舶安全熵的概念,并建立了数学模型。根据船舶航行信息过程的具体因素,建立船舶航行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5种信息单元及其安全因素权重,对船舶航行的安全熵进行计算,可根据评价模型对船舶安全进行有效评价。利用渤海湾船舶M进行验证,其结果发现船员素质安全熵最大。船舶安全熵方法是对船舶安全评估的一种新探索。  相似文献   
42.
高速发展和大规模建设带给现代化城市的最大威胁就是随时都存在发生突发事故的可能性。而城市因其人口集中、财物集中、生产经营集中、建筑物集中,对各类事故、灾害往往有“放大”作用。一旦遭遇重大城市安全问题,极易产生连锁反应,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因此,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保障国家安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本刊邀请了有关专家、学者谈如何提高城市安全运行能力。  相似文献   
43.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在欣喜地看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看到公共安全形势的严峻性。据资料介绍,我国平均每年由于四大类突发公共事件所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伤残超过200万人,经济损失超过6000个亿。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我们应当怎么办?古语说得好:“思其危则安,忘其危则危”;“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因此,经常性地做好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机制准备、工作准备,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不断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应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为此,本刊在《应急管理》栏目中将分期、分专题连续刊载《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一文。该文是国务院参事、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闪淳昌教授在民政部、国家行政学院共同举办的领导干部培训班上的讲座文稿。作者介绍了他在担任国务院办公厅应急预案工作小组副组长期间编制国家总体应急预案的背景和基本情况,对各地、各部门和各单位在制定、修订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机制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4.
编者按: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公共安全形势的严峻性.据资料介绍,我国平均每年由于突发公共事件所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数已经超过20万人,伤残超过200万人,经济损失超过6000个亿.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我们应当怎么办?  相似文献   
45.
46.
47.
配套养殖体系中部分抗生素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超声提取-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分析配套养殖体系粪便、水体和沉积物中4种磺胺类(SAs)、2种四环素类(TCs)、2种大环内酯(MLs)和2种喹诺酮类(QLs)抗生素的含量和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在水体中共检出8种抗生素,浓度在ND—382 ng·L-1,2种四环素类抗生素未被检出,且水体中抗生素的浓度呈现旱季高于雨季;沉积物中共检出7种抗生素,其浓度分别在ND—3400μg·kg-1范围内,磺胺嘧啶(SDZ)、磺胺甲噁唑(SMX)和罗红霉素(RTM)未被检出;在猪粪和鸭粪中均检出甲氧苄啶(TMP)、诺氟沙星(NFX)、脱水红霉素(ETM-H2O)和罗红霉素(RTM),同时猪粪中还检出2种四环素类,鸭粪中检出磺胺二甲嘧啶(SMZ)和环丙沙星(CFX),其中鸭粪中甲氧苄啶的最高浓度达到6.11 mg·kg-1.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介质中抗生素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磺胺类抗生素在水体中浓度最高,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在沉积物中的浓度最高;粪便中抗生素的种类与施药的种类密切相关,并且可能会加剧抗生素对水体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48.
中国环境基准研究重点方向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环境基准是环境标准的科学依据,在国家环境质量评价和风险管理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它主要是依据特定对象在环境介质中的暴露数据,以及与环境要素的剂量效应关系数据,通过科学判断得出的,涉及环境化学、毒理学、生态学、流行病学、生物学和风险评估等前沿学科领域。国家环境基准研究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本文基于环境基准研究的学科特点和国际前沿,结合国家科技需求和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综合分析并提出了未来中国环境基准研究的重点研究方向:1)环境基准的理论与方法学;2)环境基准基础数据库;3)基准目标污染物的筛选甄别和优先排序技术;4)水体营养物基准;5)生物测试与毒性评价技术;6)人体暴露评价理论与相关技术;7)环境基准的审核和校对;8)环境基准与标准转化理论及其对环境管理支撑技术。本文从环境基准学科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与环境基准研究紧密相关的8个重点研究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关键科学问题以及未来重点研究内容。同时指出,这些重要的研究方向是环境基准研究的根本,未来环境基准的长期战略发展必将是建立在各个重要方向长足发展的基础之上,环境基准研究也必带动这些方向的共同蓬勃发展,为环境地球化学、毒理学、生态学等学科领域发展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49.
环境管理、应急处置和水质标准修订工作亟需石油类污染物淡水水质基准研究作为支撑. 本文筛选整理了大量本土物种毒性数据,利用SSD (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和TPR (毒性百分数排序法)分析了5种典型石油类污染物(原油、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的淡水水生生物急性毒理数据,获得了保护我国淡水水生生物的短期水质基准值. 通过综合对比分析,认为利用SSD获得的基准值可作为石油类污染物的短期水质基准推荐阈值,原油和BTEX(苯系物,包括苯、甲苯、乙苯、二甲苯)的短期水质基准值分别为0.065、2.000、2.340、1.295和1.595 mg/L. 结果表明:①原油的毒性远大于BTEX,这可能是由于毒性的联合作用使得石油的毒性变强. ② 绿水螅对原油最敏感,原因可能是水螅更容易通过摄食或直接摄取获得原油WAF(水溶性组分)的有毒成分;鱼类相较于其他物种对苯更为敏感,而对其他BTEX而言,最敏感物种为节肢动物,原因可能是鱼类和节肢动物器官分化程度以及试验时的龄期选择存在差异,鱼类更易在短时间内将苯代谢为有毒的代谢产物. ③ 不同BTEX的敏感物种虽存在一定差异,但基准值未有数量级的差异. 研究显示,我国现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石油类标准未单独针对保护水生生物制定,BTEX标准的保护目标是基于人体健康而非水生生物,研究结果对我国石油类污染物环境管理、突发油类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危害及风险评估以及淡水水生生物特别是本土物种保护的水质标准制修订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0.
近年来,我国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质量得到一定的改善,“碧水蓝天”已经成为常态.但随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和微塑料等新污染物在环境中不断被检出,新污染物正逐步受到广泛的关注,壬基酚作为一种典型的内分泌干扰物也备受研究人员的关注.系统地概括了我国水体中壬基酚的环境行为和暴露水平,并基于风险商法和联合概率曲线法对壬基酚可能造成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壬基酚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主要包括急性毒性、生长发育毒性、雌激素效应和繁殖毒性;壬基酚在我国主要流域水体中普遍存在,其浓度平均值在60~1 000 ng·L-1,浓度最高值可达4 628 ng·L-1;基于风险商法和联合概率曲线法的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壬基酚对我国主要流域里的水生生物均存在一定的风险.最后,总结了目前比较常用的壬基酚处理处置和风险管控技术,比较了国际上内分泌干扰物的监管方法,针对我国在新污染物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研究结果可以为我国新污染物管理和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