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5篇
安全科学   2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8篇
综合类   68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3  
本文综述了生物絮凝剂产生和培养条件,化学组成和结构及分子生学等内容,同时也讨论了生物絮凝剂对水中悬浮物和溶解性有色物质的絮凝凝反应条件和反应机理以及生物絮凝剂的应用。  相似文献   
92.
针对目前煤炭矿区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开采过度的状况,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大背景下,为实现矿区的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利用和发展,从构建生态产业链、实施清洁生产、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几个方面着手,提出了实现和谐矿区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93.
本文通过对比安徽省与全国之间及安徽省各市之间的工业经济增长和污染排放情况,分析了安徽省的工业污染特征,提出从以下方面推进污染减排工作:严把建设项目环批审批关,从源头上控制新增污染;加强环境立法,制定地方污染排放标准,促进区域工业合理布局;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减少污染产生量;加快推进重点行业和企业的减排工程,减少污染排放量;加强环境执法监督,确保稳定达标排放;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开展ISO14000认证,发展循环经济;深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为工业发展腾出环境容量。  相似文献   
94.
论产权理论与企业收益分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95.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要求,今年4-6月湖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了对全省劳动防护用品的专项监督检查。1基本情况全省共检查各类企业1308家,其中劳动防护用品生产企业29家,使用企业1279家。29家生产企业中,有证企业16家,无证企业13家,办证率为55%。1279家使用企业中,按规定配备劳动防护用品的企业1061家,未配备或未完全配备的企业218家,配备率83%。1279家使用企业中,建筑企业889家,制造企业62家,石化企业51家,其他企业277家。889家建筑企业中,配备了劳动防护用品的企业697家,没有配备或没有完全配备的企业192家,配备率为78%;62家制…  相似文献   
96.
为探究循环荷载下砂岩试件的变形损伤特性,开展3种不同幅值下的循环加卸载试验,分析应力比对砂岩变形损伤与能量耗散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应力比越大,相邻加载段应变差越大,部分高应力下不可恢复的变形在低应力时有所恢复;当应力比为0.50和0.67时,各循环泊松比相差不大,介于0.231~0.247之间,而当应力比为0.88时,泊松比随循环数有增加趋势;应力比越大耗散能占比越大,试件吸收并转化为用于自身损伤的能量越大。高应力循环荷载下试件损伤逐渐积累,在衡量试件损伤变化时采用的耗散能只考虑了轴向残余应变与应力,忽略了径向变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
河西走廊石羊河下游地区盐碱土中放线菌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甘肃省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地区盐碱土中放线菌种群结构及多样性,采用非培养法对河西走廊石羊河下游流域的3种不同类型土样(原生盐碱土、次生盐碱土和农田土)的总DNA进行提取,用放线菌特异性引物对16S rRNA基因进行扩增,构建放线菌16S rRNA克隆文库.用HaeⅢ和HhaⅠ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对阳性克隆子进行16S rDNA扩增片段限制性内切酶分析(Amplifed Ribosomal DNA Restriction Analysis,ARDRA),提取酶切带型不同的菌液进行测序,构建其系统发育树并进行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原生盐碱土克隆文库中90个阳性克隆分归于20个OTUs,分属于微球菌科(Micrococcaceae)、中村氏菌科(Nakamurellaceae)、类诺卡氏菌科(Nocardioidaceae)、链霉菌科(Streptomycetaceae)、棒状杆菌科(Corynebacteriaceae)、诺卡氏菌科(Nocardiaceae)和未知类群;次生盐碱土克隆文库中98个阳性克隆分归于32个OTUs,分属于纤维素单胞菌科(Cellulomonadaceae)、微球菌科(Micrococcaceae)、地嗜皮菌科(Geodermatophilaceae)、类诺卡氏菌科(Nocardioidaceae)、小单孢菌科(Micromonosporaceae)、伪诺卡氏菌科(Pseudonocardiaceae)、链霉菌科(Streptomycetaceae)、链孢囊菌科(Streptosporangiaceae)、高温单孢菌科(Thermomonosporaceae)、动孢囊菌科(Kineosporiaceae)、糖霉菌科(Glycomycetaceae)和未知类群;农田土克隆文库中98个阳性克隆分归于10个OTUs,分属于微球菌科(Micrococcaceae)、博戈里亚湖菌科(Bogoriellaceae)、地嗜皮菌科(Geodermatophilaceae)、中村氏菌科(Nakamurellaceae)、类诺卡氏菌科(Nocardioidaceae)和未知类群.其中,微球菌亚目(Micrococcineae)是3种不同类型土壤中的优势类群.多样性指数和稀释性曲线分析结果显示,3种不同类型土壤中放线菌多样性为次生盐碱土>原生盐碱土>农田土.  相似文献   
98.
钙对紫云英铜害的解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南方广泛栽种的绿肥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为研究对象,尝试研究常用化学肥料中钙离子对铜离子毒害的缓解作用,为此,设计水培实验,研究了不同钙浓度(CK、2000、3 000、5 000、7000 μmol·L-1)对紫云英在铜胁迫下(50μmol·L-1)生长发育的影响.考察指标为生物量、根干质量、地上部干质量、株高、根长、结瘤情况、根色、叶色、地上部及根的铜和钙含量、根和叶中MDA含最等.以探讨钙对铜胁迫下紫云英的植株长势、对铜的吸收和转运以及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钙对遭受铜害的紫云英长势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根色转淡和生物量、株高、根长增加,而且这种作用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和钙浓度的提高愈来愈明显.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紫云英根中铜浓度和叶片MDA含量均随着钙浓度提高而显著减少,这说明钙对紫云英铜害的缓解主要是因为钙抑制了紫云英根对铜的吸收和减轻了叶片膜脂过氧化作用所致.该研究结果可为农业卜治理土壤铜污染,减轻农作物铜害的影响提供思路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
为了降低蓝藻水处理中消毒副产物的产生,采用物理加压法取代传统化学氧化法进行预处理,从而减少新的化学物质的产生,降低消毒副产物风险,实验对比研究了加压混凝沉淀和预氧化混凝沉淀除藻工艺中消毒副产物及其前驱物的浓度。结果表明,经0.7 MPa加压1 min后混凝沉淀处理,藻类去除率达到95.8%,浊度0.58 NTU,均比原水混凝沉淀和预氧化混凝沉淀后效果大幅度提高。蓝藻水加压后三卤甲烷前驱物降低26.2%,卤乙酸前驱物无变化,混凝沉淀处理后前驱物比原水混凝沉淀后略有减少。加压水过滤消毒后消毒副产物与原水处理后持平。而经1~2 mg/L的Na Cl O预氧化水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后,三卤甲烷和卤乙酸浓度分别比原水处理后增加了3~4倍和1.7~2.5倍。加压混凝沉淀工艺处理蓝藻水,比传统预氧化工艺更有效控制了消毒副产物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0.
根据电子废弃物拆解场地的污染特征,以复合重金属(Cu,Cd,Pb)污染高岭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电动技术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电压梯度为1 V/cm、阳极液为自来水、阴极液为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pH=5)、靠近阴极设置活性炭渗透反应墙(PRB)的条件下电动修复96 h后,Cu,Cd,Pb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79.93%,99.43%,39.36%;土壤的酸碱性对电动修复效果影响显著,通过在阴极添加缓冲液维持土壤偏酸性条件,有利于重金属污染物的电动去除;在靠近阴极设置活性炭PRB可富集重金属,减少阴极液的污染;迁移率大的酸可提取态重金属较易去除,残渣态重金属稳定性强,去除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