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44篇
安全科学   51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143篇
基础理论   29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61.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Cu和Zn取代的六铝酸盐(LaCuxZn1-xAl11O19-δ,0.2,0.4,O.5,0.6,0.8,1)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对N2O的分解活性.结果表明,在1200℃焙烧4 h可以形成完整的六铝酸盐晶型,Cu和zn能够取代Al3+很好地促进六铝酸盐晶体结构的形成;LaCuxZn1-xAl11O19-δ催化剂对N2O分解有很好的催化活性,其中LaCu0.8Zn0 2Al11O19-δ活性最好.在LaCuxZn1-xAl11O19-δ六铝酸盐中,Cu为N2O催化分解的主要活性元素,Zn有助于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但Zn在催化剂中的作用很小.  相似文献   
262.
基于文献和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资料,分析了吉林省自然植被的就地保护现状和保护空缺。结果显示,吉林省自然植被共包含8个植被型组、11个植被型、18个植被亚型、32个群系组以及67个群系。其中,有61个群系分布于自然保护区中,就地保护率达到91.0%,但近50%群系仅在1~2个保护区中有分布。未受到保护的群系有6个,分别是黄柳(Salix flavida)灌丛、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半灌丛、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草原、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荒漠、野黑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草甸和川蔓藻(Ruppia rostellata)群落,其主要分布于吉林省西部地区。总体来说,吉林省大部分自然植被都得到了较为全面的保护,但保护力度有待加强。另外,就地保护存在明显保护空缺,亟待通过完善自然保护区网络使其得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263.
夏长友  李敏  詹敬 《安全》2004,25(1):20-22
本文对东北输油管道林源首站电气系统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进行了分析,对实施技术改造的基本目标、原则、基本思路,进行分析与讨论,提出了改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同时提出对电气系统的配套支持系统应进行改造的建议,对电气设备及辅助设备的选型提出基本技术要求,对电气施工队伍的选择提出措施.该文对彻底解决林源首站电气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和技术落后问题,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64.
先进再燃烧技术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介绍了先进再燃烧技术的原理,并对其降低燃煤锅炉氮氧化物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期为该燃烧技术的实验及其示范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65.
野鸭湖湿地芦苇根际微生物多样性与磷素形态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滕泽栋  李敏  朱静  宋明阳 《环境科学》2017,38(11):4589-4597
以野鸭湖湿地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根际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连续提取法分析了芦苇根际/非根际土壤中各形态磷随植物生长(4、7、10月)的变化规律,同时基于细菌的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芦苇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一步采用CCA法分析了土壤样品中特定微生物与磷素形态转化关系.结果表明,无机磷含量的总体顺序大小为:钙磷(Ca-P)闭蓄态磷(Oc-P)铁磷(Fe-P)交换态磷(Ex-P)铝磷(Al-P),无机磷含量变化主要受芦苇生长状况影响,在芦苇旺盛期达到最低,且根际土壤中的总无机磷含量普遍低于非根际.有机磷含量分布为高稳定性有机磷(HR-OP)中稳定性有机磷(MR-OP)中活性有机磷(ML-OP)活性有机磷(L-OP),各组分含量均随芦苇生长先降低后升高.芦苇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中的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但在芦苇生长过程中,其根际和非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受季节影响变化显著,且根际和非根际的变化有所差异.同时发现了芽孢杆菌属(Bacillu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伯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等可能是与磷形态转化有关的主要功能菌属,这些菌属能利用大部分的有机磷和无机磷,在湿地土壤磷素转化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66.
地下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垂直分布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何小松  张慧  黄彩红  李敏  高如泰  李丹  席北斗 《环境科学》2016,37(10):3813-3820
地下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能够改变外来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和迁移转化过程,其组成和分布特征研究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联合平行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3个不同埋深(1.2、1.5及1.8 m)地下水中DOM的来源、组成、浓度、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中DOM来源于陆源有机质输入和微生物活动,含有类腐殖质、异质性有机物和类蛋白物质这3种组分,类腐殖质与异质性有机物在中下层含量最高而表层最低,类蛋白物质在中间层含量最低而表层含量最高.中下层地下水中DOM的芳香性、腐殖化率、分子量和极性官能团含量最高,而表层地下水中DOM的芳香性、腐殖化率、分子量和极性官能团含量最低.地下水中DOM的垂直分布主要受有机质腐殖化率、芳香性、分子量和极性影响,腐殖化率和芳香性强、分子量大和极性高的DOM难降解、易迁移进入下层地下水.  相似文献   
267.
文章根据因次分析方法推导出ABSBR反应器水力混合特性的无因次准则,并对反应器水力混合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268.
环境影响后评估是《环境影响评价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市政污染控制综合项目在评估方法、重点以及指标体系上与一般项目验收评估存在很大差异。在对贵阳市南明河“三年变清”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估中,选用流域综合整治、水质改善、景观整治建设、管理与教育以及民众满意五个方面14个评价因子,采取赋值打分综合评价的方法,得出可准确反映项目实施后环境质量的实际改善情况以及环境污染控制措施有效性的后评估结论,并为进一步完善污染控制方案等后期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69.
基于最佳分析粒度的大辽河流域湿地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湿地景观格局分析是湿地生态和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热点,最佳分析粒度是景观格局分析准确性的关键指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利用景观指数粒度效应分析和信息损失评价,确定了大辽河流域湿地景观格局的最佳分析粒度为60m.在该粒度下,选取反映空间组成和空间构型的指数,进行湿地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①大辽河流域湿地景观主体为水田、...  相似文献   
270.
快速城镇化改变了流域水体中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生物可利用性的溶解性有机质组分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辨识生物可降解性有机质(BDOM)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流域水质管控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以长三角地区典型城郊流域樟溪为研究对象,根据流域地形特征、土地利用及人类活动强度布设监测点位,于2019年分别在雨季和旱季采样,利用三维荧光平行因子(EEM-PARAFAC)方法结合源汇景观模型研究流域水体BDOM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流域中生物可降解性有机碳浓度范围在0.57~6.80 mg·L-1,且具有较高的时空异质性,人类活动强度较高的区域水体中BDOM的浓度也相对较高,且雨季显著高于旱季.EEM-PARAFAC分析结果表明,流域BDOM主要包括陆源腐殖质(C1)和类蛋白质类(C2)这2种荧光组分.流域BDOM及其陆源腐殖质荧光组分主要受土地利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浓度与农业及城镇用地比例和源汇景观负荷比(LWLI)关系密切,表明城镇化过程中人类活动是影响BDOM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