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7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80篇
基础理论   43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为了提高对空气质量预测的准确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混沌遗传算法(CGA)的BP神经网络改进方法。BP神经网络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神经网络,但存在收敛速度慢和易陷入极小值的缺陷。该改进算法的基本思想是用混沌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初始权值和阈值。混沌遗传算法结合了混沌运动的遍历性和遗传算法的反演性。将混沌变量加入遗传算法中,进一步提高了遗传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和收敛速度;将混沌遗传算法优化后得到的最优解作为BP神经网络的初始权值和阈值。利用改进后的CGA-BP算法进行空气质量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对空气质量的预测效果明显好于单纯使用BP神经网络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32.
湖泊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根据某湖泊饮用水源地水环境质量监测资料,采用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PA)推荐的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2处饮用水源地原水通过饮水途径引起的水环境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2处饮用水源地水环境质量监测项目中,对人体有健康风险的有毒污染物主要是化学致癌物As和Cr(Ⅵ);个人化学致癌物总年风险远大于非致癌物总年风险;2003─2007年2处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健康个人总年风险均超过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标准,主要原因是化学致癌物As和Cr(Ⅵ)的质量浓度过高;因此,加强治理和控制化学致癌物特别是As和Cr(Ⅵ)是降低该湖泊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健康风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3.
生物硫铁复合材料处理含铬废水及铬资源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由硫酸盐还原菌(SRB)与其原位生成的纳米硫铁化合物组成的生物硫铁复合材料(生物硫铁)的耐铬性能和再生性能,并利用其再生特性,设计了处理高浓度含铬废水及铬资源化的还原-再生循环处理工艺.结果表明,生物硫铁处理含铬废水后,污泥中的SRB仍具有活性,能以反应产物Fe3+和S单质为电子受体,重新生成生物硫铁;而且SRB在Cr(VI)浓度600mg/L的废水中仍能存活并逐渐将Cr(VI)去除.还原-再生循环处理工艺处理含铬废水结果表明,出水Cr(VI)低于0.019mg/L,总Cr低于0.929mg/L,能达标排放.经10个循环处理后污泥中铬(Cr2O3)含量达到40.47%,铬铁比达到6.98,污泥达到冶金级(湿法冶炼铬)铬矿标准和化工级铬矿标准,可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34.
一株苯胺降解菌的筛选及处理突发污染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污水厂活性污泥中分离到1株能快速、高效降解苯胺的菌株AN-P1,鉴定为Rhodococcus sp..相关酶活性的测定表明,苯胺通过间位途径降解.菌株AN-P1利用苯胺生长的最适温度30℃,最适pH值为6.0,最适生长浓度为2000 mg/L,最佳接种量为0.30‰.将AN-P1作为功能菌株对常规活性污泥系统强化后应急处理,16S rRNA基因V3区片段PCR-DGGE图谱显示,AN-P1能有效保护原有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免受苯胺毒害;处理含500,1000,2000mg/L苯胺的模拟废水分别需10,20,32h就能使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用AN-P1结合常规SBR工艺应急处理苯胺废液,经过36h降解能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35.
运用循环经济、工业生态学等原理,针对成都高新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存在的问题,提出由规划入手,包括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和园区三个层面的创建措施,并为近期重点建设工程指明了方向。企业内部,抓节能减排,推广清洁生产;企业之间,抓住绿色招商的契机,启动"补链"战略,提高产业关联度,构建工业生态链(网),提高园区的生态效率;园区层面,加强人才建设,健全信息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136.
为了解混合发酵系统不同发酵时间的古菌组成,采用批式全混发酵工艺进行预处理后的玉米秆和猪粪混合中温发酵产沼气研究,在不同发酵时间取样,利用454焦磷酸测序法测定各样品中古菌的组成.结果表明,该混合发酵启动迅速,第4天(d 4)达到产气高峰,料容产气率为1.46 L L-1 d-1,46 d原料产沼气率、产甲烷率分别为356.55 mL/g(VS)和208.0 mL/g(VS).454焦磷酸测序及分析表明,混合发酵系统中古菌都归属于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97.83%-100%)和泉古菌门(Crenarchae ota,0-2.17%);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甲烷杆菌纲(Methanobacteria)古菌含量由69.84%迅速下降到0.14%,杂色泉古菌(Miscellaneous Crenarchaeotic Group,MCG)和热原体纲(Thermoplasmata)古菌含量则分别由0%、1.05%逐渐上升到2.17%、20.68%,甲烷微菌纲(Methanomicrobia)古菌则从29.84%迅速上升到96.14%后保持高位.研究说明玉米秆和猪粪混合发酵可迅速启动,系统古菌多样性随发酵时间延长而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137.
LY12CZ航空铝合金腐蚀疲劳断口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借助扫描电镜以及能谱分析技术对预腐蚀LY12CZ铝合金疲劳断口形貌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腐蚀疲劳断口形貌与合金中的Si,Mg等元素以及腐蚀损伤对断裂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疲劳断口是以韧性为主的多源性断口。腐蚀坑使得材料局部力学性能退化,成为裂纹萌生源。合金化过程中控制合适的Mg,Si等强化相元素含量,能够使强度与塑性相匹配,从而提高材料的抗疲劳性能。  相似文献   
138.
温度对LY12CZ铝合金疲劳短裂纹扩展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LY12CZ铝合金在飞机结构中广泛应用,由于其在高温下软化倾向小,因此可以用作受热部件。随着温度的提高,材料的物理性质会发生改变,引起材料抗疲劳性能退化,缩短结构的服役寿命。利用扫描电镜原位技术对不同温度下铝合金的疲劳行为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温度会影响铝合金疲劳短裂纹的扩展。基于短裂纹行为,提出了一种评价温度机械疲劳载荷共同作用下的铝合金短裂纹行为方法。  相似文献   
139.
以2010~2015年太湖主要入湖港口乌溪港的水质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当地降雨资料,分析了乌溪港水体中氮素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对降雨的响应.结果表明,乌溪港水体污染情况严峻,总氮年均值在4.41~5.92 mg·L~(-1)之间,远超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限值2 mg·L~(-1),氨氮在1.09~1.72 mg·L~(-1)之间.总氮和氨氮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春冬季节浓度高,夏秋季节浓度较低.2015、2011、2012年总氮浓度均值分别为5.92、5.47、5.82 mg·L~(-1),显著高于2013年4.45mg·L~(-1)和2014年4.41 mg·L~(-1),2011年氨氮浓度均值为1.72 mg·L~(-1),显著高于2013年1.19 mg·L~(-1)和2015年1.09mg·L~(-1).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总氮浓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最后又降低的趋势,氨氮浓度则先升高后逐渐降低.此外,氮素浓度呈现非汛期高于汛期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0.
为了提高脱硫废水的絮凝处理效果,采用磁絮凝技术对实际脱硫废水进行试验研究,以COD、浊度的去除率为评价指标,考察了磁粉投加量、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pH值、温度、药剂投加方式等因素对磁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AC投加量为180 mg/L,磁粉投加量为400 mg/L,pH值为8,温度为30℃,投加方式为先加磁粉再加絮凝剂时处理效果最好,COD去除率达到65.62%,浊度去除率可达到69.96%,均明显优于现实际运行工艺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