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55篇
安全科学   99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45篇
综合类   192篇
基础理论   46篇
污染及防治   36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31.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暴露于不同质量浓度1-萘酚(0.064、0.8、2 mg.L-1)与17β-雌二醇(1、10、100μg.L-1)下,对雄性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性腺系数、血清雌二醇质量浓度的影响及血清中卵黄蛋白原的诱导效应,以期对它们的环境雌激素效应有所了解。研究结果显示:暴露于1-萘酚环境下30 d后,雄性罗非鱼的性腺系数有所降低,当质量浓度为2 mg.L-1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雄性罗非鱼血清中雌二醇的量,此时亦达到最大值,为209.3 pg.mL-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但是,血清中卵黄蛋白原并无变化。暴露于17β-雌二醇环境中的雄性罗非鱼,30 d后,其性腺系数有所降低,当质量浓度为10、100μg.L-1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血清中的雌二醇也随着暴露质量浓度的增多,逐渐增多,当质量浓度为100μg.L-1时,差异极显著(p〈0.01);血清中卵黄蛋白原的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暴露质量浓度之间呈剂量效应关系。结果显示,17β-雌二醇具有很强的雌激素效应,会使罗非鱼性腺系数下降,诱导血清中雌二醇、卵黄蛋白原的生成;而1-萘酚会使罗非鱼性腺系数下降,诱导血清雌二醇的生成,但是并不诱导卵黄蛋白原的生成,所以推测其雌激素效应可能较弱,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32.
LIX984对铜离子的络合萃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铜离子在水相和油相(LIX984煤油溶液)之间的分配行为,考察操作参数对分配比的影响,分析计算该络合萃取过程的平衡常数.结果表明:载体LIX984对铜离子的萃取能力强、速度快,1min基本上达到萃取平衡;分配比随着萃取温度、油相载体初始浓度、水相初始pH值的增大而增大,而随着水相初始铜离子浓度的增大而下降;该络合萃取过程的平衡常数在30℃的值为7.6.  相似文献   
433.
不同滤料除铁除锰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具有除铁除锰能力的滤料品种和产地不同,其物理吸附能力、对化学氧化的催化作用也不同,因此,在相同环境条件下,除铁除锰的效果也不同。针对这一问题选取了三种滤料进行试验研究,并对其中的一种进行了微生物接种。试验研究表明所有滤料对铁都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出水铁含量均低于0.30mg/L的水质标准。而锰的去除效果受滤料性质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434.
空心菜浮床栽培对集约化养殖鱼塘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以叶绿素a(Chla)、TN、NH4+-N、NO2-N、NO3-N、TP、PO43-P、CODMn等为主要水质指标研究浮床栽培空心菜对集约化养殖鱼塘的净化作用。结果表明,通过4次收获,空心菜产量可达69618.0~73161.6kg.hm-2;空心菜覆盖率为10%和20%处理组通过收获空心菜直接从1hm2养殖池塘中移出的TN分别为27.51、52.35kg,TP分别为2.83、5.39kg。在相同监测时间下,Chla、TN、NH4+-N、NO2-N、NO3-N、TP、PO43-P、CODMn等各项水质指标按对照组、10%处理组、20%处理组的顺序均呈逐渐降低趋势;其中20%处理组对Chla、TN、NH4+-N、NO2-N、NO3-N、TP、PO43-P、CODMn的去除率分别为15.16%~49.02%、9.04%~36.56%、19.23%~46.34%、22.76%~47.74%、13.33%~56.52%、33.33%~45.10%、27.27%~48.15%、3.13%~19.05%。与对照塘相比,处理塘鱼类成活率明显提高,说明在主养鱼为鲫鱼的苗种养殖池塘中采用浮床栽培空心菜能够促进水体物质循环,加强...  相似文献   
435.
采用静态水质接触染毒法将鲫鱼(Carassius auratus)分别暴露于质量浓度为0、0.1、0.5、1.0、5.0和10.0 mg·L-1的阿特拉津溶液中,分别在染毒后的第3、6、10、14、19和24 d对所有染毒组鲫鱼进行尾静脉采血;研究在不同作用时间和不同质量浓度下,阿特拉津对鲫鱼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和总核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阿特拉津能使鲫鱼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和总核异常率显著升高,并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短时间(≤6 d)暴露时,阿特拉津与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之间在0~10.0 mg·L-1范围内存在剂量-效应关系;长时间(≥10 d)暴露时,仅在0.1~5.0 mg·L-1范围内存在剂量-效应关系.而阿特拉津与外周血红细胞总核异常率之间则在所有测定时间下均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同时,时间-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质量浓度下,鲫鱼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和总核异常率均随着污染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先升高后降低,且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和总核异常率达到峰值所需时间表现为低质量浓度的滞后于高质量浓度的.试验显示,除草剂阿特拉津对鲫鱼具有潜在的致突变作用,其能对鲫鱼产生较强的遗传损伤,且遗传损伤程度随阿特拉津质量浓度的增加或污染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相似文献   
436.
宁夏贺兰山三种植被下土壤有机碳密度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壤有机碳库是全球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循环的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油松(Pinus tnbulaeformis Carr.)、灰榆(Ulmus glaucescens Franch.)和灌丛三种植被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这三种土壤不同层次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三种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均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油松植被下土壤的有机碳密度最高(11.30±0.36 kg·m-2),灰榆植被下土壤的有机碳密度次之(4.34±0.13kg·m-2),灌丛植被下土壤的有机碳密度最低(2.50±0.07 kg·m-2);油松、灰榆和灌丛三种植被下的土壤表层(0-5 cm)有机碳储量分别占其土壤有机碳总储量的10.32%±0.07%、23.43%±0.69%和26.80%±0.20%,灰榆和灌丛植被下的土壤发育情况较差,其有机碳相对较多地储存在表层土壤中;发育较好的土壤,其有机碳总储量也较高.为减少土壤表层CO2的排放,我们应加强对地表植被的保护,这对减缓全球变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37.
浮床植物系统对池塘水体微生物的动态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池塘水体中构建以空心菜为试验植物的浮床植物系统,研究了其对池塘水体中微生物的数量、分布以及氮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浮床植物系统可明显改变池塘不同水层中的细菌(如氮循环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实现不同生理类群的微生物在水体同一水层的共存,促进了水体的氮循环,加强了水体的自净功能.该系统的净化效果与其面积有关,占池塘面积20%的浮床植物系统在试验80d 时,对TN、NH4+-N、NO2N、NO3--N 的去除率分别为39.4%,51.2%,49.7%和65.0%.  相似文献   
438.
439.
<正> 有的书藉、文章,将月球的“地质学”,称为“月质学”。若以此类推,论及水星、金星、火星等星球的地质学,看来应该称为“水质学”、“金质学”、“火质学”了,这样不仅阅读不便,而且容易造成名词的混乱。 地质学一词,虽起源于对地球地质的研究,这是囿于当时利技发展的水平。词义是可以逐渐丰富、发展的。即或是“地”字,也非一定严格限用于地球,而  相似文献   
440.
本文探讨了地震活动和新星、宇宙线环境的关系。文章提出了二点新的观察。第一,自1918年以来共出现了六颗视星等2.1等以上的亮新星,用时间迷加法处理资料发现,亮新星出现后全球7级以上大地震明显增多。第二,在连续进行宇宙线观测的40多年里有两次最大的地面增强事件(GLE),随后的第13个月都出现了全球7级以上大地震活动的特别高潮。从而表明,宇宙线环境是影响地震活动的一个因素。据此,文章对本世纪全球7级以上大地震活动的三个典型高潮时间,即地震发生数最高的年代、最高的年份和最高的月份的产生原因提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