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21篇
综合类   63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本文所称的环境法的道德化是一种简称,并不是指取消环境法与环境道德的界限,将两者合二为一,而是指当代环境法存在着一种借助环境道德解决认识问题,并将一些环境道德规范法定化的趋势。主要表现是:环境伦理、生态道德逐渐进入环境法的认识论,环境道德规范不断被法定化,环境法律规范不断被道德化。环境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行为准  相似文献   
82.
目前,全球生态问题以及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单纯依靠科学技术以及法律并不能使问题完全得到解决,只有在加强环境立法的同时依靠人类先进的环境生态价值观的支撑,才能使问题既治标又治本,得到合理解决。  相似文献   
83.
环境政策工具组合的原理、方法和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组合是环境政策的普遍现象和必然要求。任何政策工具存在先天缺陷和使用特性的局限,环境政策先天缺陷和局限被人文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所放大和强化.削弱环境政策功能,妨碍政策工具的使用。环境政策组合是指政策工具以一定性质、方式、比例和过程结合在一起,形成结构合理、关系协调、运转灵活的政策工具群体的过程。环境政策工具组合能弥补单个政策工具诸多缺陷和局限;政策工具组合所产生的新特性和新功能,改善环境政策功能,扩大环境政策适用范围。辅助工具在政策工具组合中的功能至少有;活化激活功能,润滑功能,防护功能,缓冲功能。服务保障功能;辅助工具在政策工具组合中的作用,改变主导工具特性,改变主导工具对象的状态、动机和动力,改变主导工具存在方式、表现方式,改变主导工具的状态与性质,改变主导工具的调控状态、过程和规律。从主导工具使用前一中一后的3个阶段的背景环境、条件、预期政策对象、非预期政策对象、公众、历史传统等多个侧面,研究政策工具组合的协同过程、规律、效应和协同性的政策工具组合的实现方式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84.
讨论政策风险定义、性质、特征、来源、分类和分析框架等基本内涵。通过研究风险形成机制、风险传导机制、风险积累和发展机制、风险作用机制的方式,探讨风险生成一演变规律。研究政策风险评价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提出环境政策风险管理的框架。  相似文献   
85.
蔡守秋 《环境》1998,(10):30-31
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环境法常常给人一种“软法”的印象,环保部门、法院等执法机关对环境法的实施很不得力,其根本原因在于环境法的实施能力或可执行性较差。在可持续发展时期,环境法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国纷纷加强环境执法、环境立法的有效实施和遵守,环境法实施能力和执法效率的迅速提高,这体现了环境法极强的规范能力和极高的社会价值,表明环境法不再是“软法”,而是一类具有  相似文献   
86.
论环境资源法所调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守秋 《城市环境》2002,16(3):4-10
环境资源法既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又调整与环境资源有关的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当代环境资源法和环境资源法学得以兴旺发达的重要原因。我国法学界越来越认识到环境资源法学关于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意义。通过考察、分析现实的、现行的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以及环境资源法的实施,当今所有的环境资源法律或法规,都毫无例外地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一部良好的环境资源法律应是一张人与自然关系的关系网,应是一幅反映、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关系的蓝图。环境资源法所调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指由环境资源法所确认、规定并在环境资源法实施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87.
目前我国法律规定实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主要是各种形式、类型的工程建设项目,也涉及新城市(新开发区)建设和老城市改造。从评价对象的性质、规模看,基本上属于点源评价或微观、中观评价;从评价结果表达方式看,可以分为环境影响报告书式和环境影响报告表式两种。为了更有效地防止新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的产生,有必要把实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从工程建设项目、新建和扩建城市扩大到其他对人类环境质量有重大影响的人为活动,如国家的计  相似文献   
88.
当代环境法存在着这样一种发展趋势:从纵向关系看,它与过去的、将来的环境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不同时期的环境法呈现出一种连贯性;从横向关系看,它涉及的环境、资源问题及与之相关的跨领域问题越来越多,调整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越来越协调,我们把这种现象简称为环境法的系统化、综合化趋势。目前环境法学界所说的环境法的系统化、综合化趋势有  相似文献   
89.
论环境标准与环境法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环境标准与环境法的关系蔡守秋关于环境标准与环境法的关系,主要有如下三种观点:一是认为环境标准就是环境法;二是认为环境标准不是环境法;三是认为环境标准与有关环境标准的法律规范结合在一起共同形成环境法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笔者倾向于最后一种观点。一、...  相似文献   
90.
论我国滨海湿地综合性法律调整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滨海湿地是我国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生态功能。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各种开发利用行为造成滨海湿地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滨海湿地的保护管理和法制建设成为当务之急。法律调整机制是应对滨海湿地问题的各类调整机制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我国现行法律调整机制无法有效解决滨海湿地利用中的“公地悲剧”和利益平衡问题,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行政调整、市场调整和社会调整相结合的综合性法律调整机制。环境治理理论的兴起和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为滨海湿地综合性法律调整机制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社会基础,应该通过发展滨海湿地区域的环保产业、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完善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途径、构建滨海湿地的社区共管模式,综合运用行政指导、经济激励、公众参与等各种法律手段完善我国滨海湿地的保护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