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6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34篇
安全科学   150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372篇
基础理论   74篇
污染及防治   48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2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为研究城市污水管网多点汇流条件下污染物的迁变规律及其对微生物繁衍的影响机制,建立一套多汇流点位的污水管道中试系统,探究污水输送过程中碳,氮,硫3类主要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特性.结果表明,汇流点前溶解态化学需氧量(SCOD)和硫酸盐(SO42-)浓度下降,氨氮(NH4+-N)浓度上升,支管汇流使得汇流点3类污染物浓度显著增加.后期水质达到稳定,在保证支管污水的汇入导致各类污染物增加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SCOD浓度由进口的320mg/L左右下降至出口的280mg/L左右,在氨化作用下导致的NH4+-N总增加量在15mg/L左右,高于因汇流产生的增加总量12.5mg/L左右,结果表明汇流管网系统中微生物的消耗代谢作用是碳氮类污染物变化的主导因素,而SO42-后期进出口浓度均在20mg/L左右,说明支管汇流和生化代谢使SO42-的含量维持在动态平衡的状态.此外,对管网中试系统生物相中微生物繁衍过程进行分析可知,发酵菌(FB),产氢产乙酸菌(HPA),硫酸盐还原菌(SRB)的含量随繁衍时间显著增加,并在沿程的不同汇流点处出现丰度升高现象.综上所述,在多点汇流导致污水水质波动的作用下,促进了管网生物相中微生物的繁衍增殖,并增强了其代谢作用在污水管网污染物转化的主导地位,使得污染物在管网输送过程中呈现更为显著的转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2.
荣懿  邵劲博  于优城  石烜  金鹏康 《环境科学》2020,41(11):5089-5096
针对我国农村地区污水量波动和断流的排放特性,提出了一种在断流时段补给污水处理系统自身产出的尾水与污泥发酵液混合液的运行模式,以中试A2/O为对象,研究了系统在该运行模式下的污染物去除特性,以期为今后我国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装置的设计和运行提供新的思路.结果表明,尾水与发酵液以12:1的比例混合后作为碳源与原水相比具有更好的反硝化和释/吸磷特性,具有强化脱氮除磷的功能;以尾水与发酵液混合液在断流时段作为补给碳源可改善系统对TN和TP的去除效率,其平均去除率分别由69.27%和86.94%提升到73.34%和89.94%,相应地平均出水浓度分别由15.77 mg ·L-1和0.80 mg ·L-1降低到13.76 mg ·L-1和0.64 mg ·L-1.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随着实验的进行,系统中5种常见的水解酸化菌属、6种聚磷菌属和4种反硝化菌属的相对丰度得到提升;通过对系统活性污泥性状的长期监测可以看出,以尾水与发酵液混合液在断流时段作为补给碳源会恶化系统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系统活性污泥的平均SVI由阶段Ⅰ的106 mL ·g-1上升至阶段Ⅱ的131 mL ·g-1,然而这种恶化程度并不会对系统的污泥活性和污染物去除性能造成不利影响,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系统均未出现污泥膨胀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3.
六氯苯和重金属复合污染沉积物的电动力学修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某化工厂排污沟渠中受六氯苯(hexachlorobenzene,HCB)、锌和镍复合污染的实际沉积物为对象,研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对沉积物中污染物的增溶解吸效果和电动力学修复污染物的强化迁移效果。解吸实验结果表明:OP-10对HCB增溶解吸效果较好,对重金属离子的解吸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电动力学修复发现,随电渗析流进入沉积物中的OP-10很快的吸附在靠近阳极沉积物上,从而阻碍了助剂的输送并影响HCB的迁移,而靠近阴极区域沉积物中的有机质迁移会促进HCB的去除。沉积物pH变化引起的重金属沉淀是制约锌迁移的主要因素。镍的整体迁移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4.
利用紫外、红外和荧光光谱法研究DNA碱基胸腺嘧啶与蒽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引起的胸腺嘧啶结构变化,荧光猝灭实验测得二者的结合常数为9.6×103L·mol-1;紫外差谱结果显示,蒽与胸腺嘧啶的作用对共轭系统的π-π跃迁产生了影响;蒽与胸腺嘧啶混合物的红外光谱显示胸腺嘧啶的N-H和C=O振动峰以及环的面外变形振动峰均发生位移,表明二者之间可能以面对面相平行的方式发生了π-π电子给体受体作用,作用结果导致胸腺嘧啶环上电子云密度增大.  相似文献   
115.
天津地区表层土中芳香烃污染物化学组成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天津地区不同环境功能区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物的化学组成及其分布状况,并对其可能的污染源作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地区不同环境功能区表层土壤样品中均分布有多种类型的烃类污染物,已经检测到的多环芳烃化合物主要包括萘、苊、苊烯、联苯、菲、惹烯、芴、二苯并呋喃(氧芴)、二苯并噻吩(硫芴)、萤蒽、芘、(艹屈)、苯并芴、苯并蒽、苯并萤蒽、苯并芘、(艹屈)、二苯并[a,h]蒽、茚并[1,2,3-cd]芘、苯并[g,h,i](艹屈)、三芳甾烷等系列数100种单体化合物,含量较高的主要有菲、甲基菲、萤蒽、芘、(艹屈)等.这些化合物的组成存在地域上的差异,同一地区不同土地使用情况、不同周围环境的样品中多环芳烃的组成特征也存在较大的差别,表明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源比较复杂,其中主要包括矿物油输入、化石燃料燃烧及木柴燃烧产物等,不同环境功能区各种污染源的贡献存在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116.
目的 降低红磷(RP)烟火剂的吸湿率及感度,以此提高其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能.方法 以生物基材料壳聚糖(CS)为囊壳结构,采用高效简便的工艺,制备壳聚糖包覆微胶囊红磷(CSRP),对CSRP进行红外光谱测试(FTIR)、X射线电子能谱分析(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及热重(TG)测试,并对RP及CSRP进行吸...  相似文献   
117.
作者从基层实际出发提出护品综合管理的改进意见是可贵的,希望有更多的同行参加讨论,各抒已见,以使护品监督管理工作更切合实际,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18.
两相厌氧膜-生物系统处理造纸废水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采用传统两相厌氧工艺 ( BS)与膜分离技术相结合的系统 ( MBS)处理造纸黑液配制废水 .结果表明 :系统 COD去除率可以达到 73.1 % ,高于 BS系统 ( 4 8.6% ) ,且在厌氧污泥活性及运行稳定性方面优于 BS系统 ;在 COD负荷为 6kg·( m3·d)-1时MBS酸化率为 20.1 % ,酸化水平为 7.5% ,略优于 BS系统 (分别为 7.0 %和 5.0 % ) .探讨了其原因及 MBS系统引入膜的作用 ,并对系统的评价体系进行了初步讨论 .  相似文献   
119.
沉淀分离富集-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水中痕量活性磷酸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CTAB)可与磷钼蓝(phosphomolybdenum blue,PMB)生成水难溶的PMB-CTAB离子缔合物沉淀,从而分离富集水溶液中的PMB。该沉淀易溶于硫酸乙醇溶液,溶液在700 nm有强吸收,基于此建立了沉淀分离富集-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水中痕量活性磷酸盐的新方法。对溶剂酸度、试剂用量、反应时间与温度等实验参数进行了优化选择,并考察了盐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MB可被CTAB有效地定量沉淀;盐度在15~45范围内,对测定结果无影响。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以盐度为35的人工海水为基底,做空白加P标实验,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30~8.00μg/L,平均回收率为95.0%,方法检测限为0.10μg/L。对实际海水中痕量活性磷酸盐进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4%~7.1%,与广泛采用的MAGIC法比较,置信度为99%时结果无显著差异。新方法具有消耗试样体积少、测定速度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0.
杨帆  鲁义  施式亮  王金鹏  王禹博 《安全》2020,(1):68-70,75
为了减少火焰环境对消防员的伤害,基于消防服隔热层对消防员生命安全保障的重要性,运用对比描述的方法对现有隔热层进行了分析比较,探究了其优缺点和性能,提出了轻质且具有优异隔热性能是隔热层的发展趋势,通过对气凝胶性能的理论分析和服用性能分析,研究了利用气凝胶材料研制消防服的隔热层,结果表明气凝胶在服装领域应用已经比较广泛,在消防服领域中也已有初步应用,但用气凝胶研制消防服隔热层仍存在着一定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