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4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84篇
安全科学   110篇
废物处理   18篇
环保管理   62篇
综合类   384篇
基础理论   51篇
污染及防治   58篇
评价与监测   35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3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卧龙大熊猫人工育幼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回顾了大熊猫人工育幼的历史,总结了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在大熊猫人工育幼研究领域的发展。1991年全人工育幼使1只大熊猫弃仔存活160d,但之后连续几年人工育幼失败;1998年成功地将一只弃仔人工哺育2mo后,给不会带仔的母兽培训其带仔。1999年将2个双胞胎及1个三胞胎中的2仔通过人工育幼与母兽交替哺育存活,同时将2只自野外抢救回来的大熊猫幼仔人工哺育存活。创造了1a人工哺育8只幼仔存活的世界记录,大大提高了大熊猫幼仔的存活率。大熊猫人工育幼技术的关键在于;适宜的育幼环境,幼仔免疫力的获得,人工乳的配制,幼兽的疾病防治及正确的饲喂方式。现将卧龙大熊猫庆大熊猫人工育幼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总结如下。图2表2参6  相似文献   
122.
以晋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引力模型分析了2000—2018年晋中城市群县域单元可达性水平及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变格局。结果表明:(1)晋中城市群县域单元的可达性水平显著提升但地域分布不均衡,受地形和距离因素的影响存在"断崖式"梯度变化和"中心高、边缘低"的圈层式空间分布特征。(2)晋中城市群县域单元的经济联系强度持续增强,其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显著的廊道指向特征和行政区指向特征。(3)晋中城市群核心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不同县域单元对外经济联系能力差异较大,但城市群内部的发展差距在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23.
以SBR系统反硝化除磷污泥为对象,利用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和磷酸盐微电极定量研究了污泥聚集体内除磷菌的原位除磷活性及有机物浓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厌氧初期污泥聚集体内最大净体积释磷速率为3.29mg·(cm3·h)-1,是缺氧初期最大净体积吸磷速率的3倍左右;厌氧末期释磷速率明显降低,最大净体积释磷速率仅为厌氧初期的一半.在缺氧末期,最大净体积吸磷速率降至0.14mg·(cm3·h)-1,且在1800 μm以下深层区域发生了"二次释磷"现象.随着COD浓度由350 mg·L-1降至250 mg·L-1和150 mg·L-1,反硝化除磷菌的最大净体积释磷速率由3.27 mg·(cm3·h)-1降至2.44 mg·(cm3·h)-1和2.01 mg·(cm3·h)-1,且快速吸磷区域整体向污泥聚集体表层收窄.  相似文献   
124.
北京地区大气细颗粒物的个体暴露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采用LD6S型微电脑激光粉尘仪在北京地区采取单人逐日跟踪的方式记录了多名个体对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暴露水平,同时收集研究对象的时间-活动日志,计算日平均暴露水平,再进行多人多日合并处理.并于研究时段内同步记录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发布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北京地区冬季与春季PM2.5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27,69μg/m3.个体日均暴露水平中值为54μg/m3,与大气质量浓度的平均比值为0.60.个体室内暴露分量均值达到总暴露量的80%,室外与交通各占约10%.不同人群及季节的暴露水平之间未表现出显著差异.当大气环境质量浓度高于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浓度限值时,室内住宅、办公室和餐厅,室外公交车、街道微环境中的PM2.5质量浓度与大气环境质量浓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5.
彩叶植物是居住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居住区绿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昆明33个居住小区样地的调查表明:乔木类出现频度较高的有14种,红叶石楠的重要地位值最高;灌木类出现频度较高的有15种,金叶女贞重要地位值最高;草本类出现频度较高的彩叶植物共有9种,彩叶草重要地位值最高。通过分析发现,乡土彩叶植物种类较少,彩叶植物配置缺少新意,因而进一步完善居住小区绿地的功能结构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26.
为揭示邛海流域设施葡萄园土壤养分的累积状况与地下水的污染特征,选取邛海北岸典型设施葡萄种植区为研究区域,采集不同种植年限的设施葡萄园和普通农田表层土壤以及相应区域地下水进行分析,并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葡萄园表层土壤中氮、磷浓度,土壤理化性质与种植年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设施葡萄园表层土壤中速效氮浓度平均为0.702...  相似文献   
127.
高放核废料深地质处置中,膨润土缓冲/回填材料需要满足低渗透性要求,实现阻滞地下水入渗和放射性核素泄漏的目标。增强膨润土防渗能力的常规方法是采用增大压实功提高其密实度,但该方法十分耗时耗能。为此,尝试从调整膨润土团(颗)粒级配角度,探究提高压实度的有效方法。首先,配置不同团粒级配和初始含水率的膨润土试样,再利用压力机压实到45 kN;最后,采用液氮冻干法干燥不同状态的试样,通过压汞仪获得其孔隙分布曲线。结果表明:相同压实荷载下(45 kN),干密度随含水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整体变化趋势,含水率约为20%时压实效果最佳,其中O-B组合与A-B-3组合具有双峰特征;另外,通过调整团粒级配,压实效果显著提升,最大干密度由1.64 g/cm-3提高到1.72 g/cm3,其中A-B-3团粒组合效果最好。孔隙分布曲线表明,压实荷载只能压缩-3.59~0.188 μm-范围的孔隙,而对26 nm左右的孔隙没有影响。当含水率超过20%时,依靠增大压实荷载不能提高其压实度,但当改变团粒组合后,却可以有效提高其压实性能。  相似文献   
128.
华西雨屏区不同密度巨桉人工林土壤呼吸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2008-03至2009-02,采用闭合动态法(LI-6400-09)对华西雨屏区不同密度中龄巨桉人工林土壤呼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该林分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各密度林分土壤呼吸速率最高值均出现在7月份,最低出现在1月,且密度为883株·hm-2(1.5 m×8 m)的巨桉林土壤呼吸速率最大,2 222株·hm-2(1.5 m×3 m)的最小;②2008年4、7、10月土壤呼吸速率24 h平均值均表现为883株·hm-2> 1 333株·hm-2> 2 222株·hm-2,且7月>4月>10月;③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土壤有机质含量和10 cm根系生物量都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即林分密度越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越高,草本植物越多,根系生物量越大,有机质含量越多;④温度是巨桉林土壤呼吸变异的主导因子,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双因素模型优于单因素模型,两者共同解释了土壤呼吸速率月动态的78.3%~91.5%;⑤各密度林分土壤呼吸Q10值随巨桉林分密度增大而降低,大小顺序为3.65(883株·hm-2)>2.60(1 333株·hm-2)>2.55(2 222株·hm-2)。  相似文献   
129.
研究了常温下NO在疏水型高硅分子筛ZSM-5上的氧化反应. 结果发现,NO在分子筛ZSM-5表面氧化的同时,伴随着明显的吸附过程,待吸附饱和后释放出NO2.相比于活性炭,高硅分子筛ZSM-5上NO氧化受水汽影响较小,303K饱和湿气下,NO稳态转化率只比干气下降低6%.在排除内、外扩散影响的条件下,于等温积分反应器中研究了稳定阶段NO氧化的本征动力学,根据不同温度下X~W/FA0及NO分压数据,计算了反应速率,建立简化的动力学模型并获得了反应速率方程,结果表明其拟合复相关系数较高.  相似文献   
130.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已与艾滋病并列成为世界第四大致死原因,仅次于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急性肺部感染.预计到2030年,"慢阻肺"将成为全世界第三大死因."慢阻肺"的主要高危因素是吸烟、室内外空气污染及接触职业性灰尘和化学品.为此,全球"慢阻肺"创议组织(GOLD)倡议设立世界"慢阻肺"日,自2002年起,在每年11月第三周的周三举行纪念活动,目的在于提高公众对"慢阻肺"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