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43篇
安全科学   42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9篇
综合类   131篇
基础理论   27篇
污染及防治   18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应用动态膜原理,以0.105 mm孔径的工业滤布和钢丝网代替固定膜组件构成一体式动态膜生物反应器(DMBR)处理玉米深加工废水。结果表明,工业滤布和钢丝网基材的膜组件动态膜完全形成后,可以将水中绝大多数悬浮物截留下来;工业滤布膜组件可以在更短时间内(30~60 min)完全生成动态膜并达到良好的过滤效果。采用大通量启动、小通量运行的恒流操作方式,出水平均浊度低于1.5 NTU,SS未检出。当水力停留时间为22 h,MLSS浓度为5 gL时,出水CODCr平均为34.5 mgL,去除率达93.1%;出水NH+4-N平均浓度为5.2 mgL,去除率达94.8%。  相似文献   
262.
为实现盾构隧道施工邻近桥梁安全评价,基于大量的文献研究和工程实践,从地质水文条件、盾构施工参数、隧道工程条件、桥梁自身条件和组织管理风险5方面构建涵盖16个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指标的分级标准,提出1套基于集对分析理论(SPA)的安全评价方法;通过构建各指标等级间的联系度隶属函数,基于G1-CRITIC法确定综合权重,计算出加权平均联系度从而得到桥梁的安全评价等级,并通过蒙特卡洛法确定敏感性因素;以5座被下穿桥梁为例,对其进行安全风险评价和敏感度分析。结果表明:京秦铁路桥和刘家碾桥为中等风险,三元桥为低风险,北苑桥和万丰桥为极低风险;由敏感度分析得出盾构隧道下穿桥梁工程对隧道平曲线半径和地质复杂情况2个因素较为敏感,研究结果可为施工前期盾构的选型和地质适应性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63.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空间化与时空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郝瑞军  魏伟  刘春芳  颉斌斌  杜海波 《环境科学》2022,43(11):5305-5314
近年来全球多地遭遇极端天气,给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共识,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科学方法摸清二氧化碳排放情况成为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工作.通过省级尺度的碳排放统计数据,综合夜间灯光数据和人口数据,将碳排放量分配到栅格尺度,并对中国2000、2005、2010、2015和2018年碳排放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从2000~2018年,中国的CO2排放总量持续增长,但增长速率呈现放缓的趋势,碳排放年均增长速率由2000~2010年的9.9%下降至2010~2018年的7.4%.从空间分布来看,无碳排放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无人区及东北的林区和山区,低碳排放主要分布在广大的中小城镇地区,高碳排放则集中分布于华北、华中、东部沿海以及西部的省会城市及城市群附近;②碳排放在地级市尺度上存在高值聚集或低值聚集现象,且该聚集现象整体趋于稳定,在2005年之后有所加强;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的连片地区和海南岛,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低低集聚区开始破碎,规模减小;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城市群、太原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地区且规模在逐步加强巩固;高低、低高集聚区则主要出现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邻近城市;③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碳排放量相对稳定,碳排放发生较大变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和重点城市的外围地区,即存在中心城区碳排放无变化,外围区域碳排放变化的圈层结构;④在2000~2018年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中,整体上遵循一个由"低排放-低收入"转向"高排放-低收入"再转向"高排放-高收入"最终转向"低排放-高收入"的发展规律.从整体来看,中国碳排放的增速在放缓,在实行"双碳"战略的大背景下,各地区由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能源需求情况所面临的碳减排任务与压力也不尽相同,因而应分地区和分行业实施差异化的碳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264.
2019年6月和8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及周边6个点位进行了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观测研究.利用苏码罐采样-三级冷阱预浓缩-GC-MS/FID技术测定环境空气样品中56种挥发性有机物组分;分析该地区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特征和来源,计算各组分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成潜势.结果表明,工业区、商业/交...  相似文献   
265.
绿色技术创新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2011~2019年长三角区域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长三角区域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和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时空格局,并实证考察了绿色技术创新对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表明:(1)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处于高位小幅波动上涨态势,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格局,而绿色技术创新规模先缓后急逐年递增,呈现东高西低格局,且“反K字型”空间格局初现雏形。(2)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传导效应,地理空间以及经济地理空间邻近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增加会促进本地城市的碳减排。(3)独立绿色技术创新在抑制工业领域碳排放方面成效显著,邻近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对本地城市工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大于本地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对工业碳排放的促进作用。合作绿色技术创新因规模较小对工业碳减排效果不显著。深入探索长三角区域内部城市间在促进碳减排方面协同合作、联防联控机制并加强区域内部绿色技术协同创新网络建设是进一步推动长三角低碳绿色发展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66.
利用Matlab模拟多烟团模式计算危险液体泄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危险性液体泄漏扩散模型有许多,但是目前常用的主要是比较成熟的高斯模型.在<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推荐采用的多烟团模式基础上,利用Matlab的可视化界面对变天情况下的多烟团模式模拟某乙醇厂乙醇泄漏,其结果与高斯烟团理论一致.利用该软件,连续输入实际天气情况值,可实时追踪危险性液体在时空中的变化,为环境风险评价管理、风险工程设计、风险责任保险等领域及应急计划制定、事故抢险工作实施提供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267.
针对2022年1月5—14日连云港发生的细颗粒物(PM2.5)连续污染事件(PM2.5超标共计5 d),基于常规空气质量参数、气象要素、颗粒物组分参数等数据资料,系统分析了污染期间PM2.5时空变化特征及污染成因,结合大气化学与天气预测模式(WRF Chem)和敏感性试验方法,定量评估了应急减排措施对连云港各区县PM2.5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5 d超标日中有3 d为轻度污染,2 d为中度污染,全市PM2.5浓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不利的气象条件(静稳、小风、高湿)、本地排放(机动车尾气、工业工艺源)和二次生成共同导致了PM2.5污染的发生。实施黄色预警管控后,ρ(PM2.5)平均值下降了4.6μg/m3,降幅为5.2%,其中东海县和灌云县ρ(PM2.5)的降幅最大,分别为6.1%和8.3%,同时污染天ρ(PM2.5)峰值平均下降了9.4μg/m3(6.0%)。通过PM2.5过程分析方法发现,应急减排导致人为排放、化学过程和背景浓度对近地面ρ(PM2.5)正贡献的减少量要显著大于垂直混合、区域输送和对流过程负贡献的增加量。  相似文献   
268.
酸雨,对人类生活和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了解昆山市酸雨污染状况及其变化特征,根据昆山市2011~2020年降水监测数据,对酸雨的变化特征、变化趋势、离子化学组成、各离子间的相关性及酸雨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1~2020年昆山市降水的pH年均值总体呈升高趋势,酸雨频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酸雨呈季节性变化,冬季酸雨频率最高,夏季酸雨频率最低;大气降水中主要阳离子为NH+4和Ca2+,主要阴离子为SO42-和NO-3;降水中的SO42-和NO-3的比值在逐年缩小,从2014年的3.80逐步下降到2020年的0.97,硝酸根离子浓度呈波动变化,但变化不显著,酸雨的特征由硫酸型转化为硫酸-硝酸复合型。因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强工业废气和机动车尾气等的综合治理,从而减少SO2和NOX的排放,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