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3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38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31.
本研究以东莞市5个镇区的电镀厂为中心,在其周边共布设45个监测点位,通过系统采集2015年度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不同时段电镀厂周边大气PM_(10)颗粒物样品,应用ICP-MS分析样品中12种重金属的含量,并对季节分布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比较,评价其生态风险.以期为大气环境危害与风险评估及相关部门制定污染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5个镇的PM_(10)浓度均小于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中相应日均值二级标准限值,且呈现出冬季污染严重,夏季污染较轻的规律.PM_(10)中各金属的浓度总体表现为秋冬季偏高,且各镇PM_(10)中As、Cd、Cr均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中年平均浓度限值,其中严重超标的是虎门镇、沙田镇和大岭山镇.富集因子法和地累积指数法分析表明,Cd、Sb、Hg、Co为极强污染,Pb、Zn为轻度污染到强污染,Ni、Cr、Mn和V属于未污染.研究区大气颗粒物PM_(10)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远大于600,潜在的生态风险极强.  相似文献   
32.
选取广东省贵屿镇为研究区域,测定土壤中15种金属(As、Be、Cd、Co、Cr、Cu、Hg、Li、Mn、Ni、Sb、Sn、Pb、V和Zn)的含量,并确定研究区域大米中重金属(As、Cd、Cr、Cu、Hg、Ni、Pb和Zn)的含量;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法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研究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分布特征和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电子垃圾拆解区周边表层土壤中Hg、Sb、Sn具有明显的积累效应,Cd、Hg的平均含量超过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1995)Ⅱ级标准限值,贵屿镇相较于陈店镇、司马浦镇污染较严重.多元统计分析表明,Cu、Sb、Ni、Zn、Sn、Pb、Hg来源于周边电子垃圾拆解活动,Cd、Be来源于其他人为污染源,V、Li、Cr、Co、As、Mn来源于自然源.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迁移积累于稻米中的重金属评价富集量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富集能力CdZnCuNiAsCrHgPb.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儿童更易受到重金属污染威胁,经手-口摄入是土壤暴露风险的主要途径,且各镇土壤重金属的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贵屿镇通过摄取稻米途径所引起健康风险主要来自As、Cr、Cu、Ni元素.  相似文献   
33.
电镀厂周边地表水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4,自引:11,他引:3  
选取东莞市麻涌镇、沙田镇、虎门镇、长安镇和大岭山镇为研究区域,对区域电镀厂周边30个地表水样中8种重金属(包括Cd、Cr、Cu、Ni、Pb、Zn和类重金属As、Hg)进行测定,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法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研究地表水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和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地表水中Cr、Pb最大浓度和Hg平均浓度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GB 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Cr、Cu、Hg、Ni、Zn和Pb含量均呈现出雨季高于旱季.多元统计分析表明,Cd、Cr、Cu、Ni和Zn主要来源于周边电镀企业污染,Pb和Hg受交通污染源影响较大,As与自然源有密切关系.地表水体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污染对儿童威胁大,经饮水途径暴露的健康风险比皮肤接触途径大2~3个数量级.此外,Cr和As致癌风险高于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5.0×10-5a-1);非致癌性重金属健康风险大小呈现出PbNiCuHgZn,风险水平在10-10~10-7a-1,低于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2~5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34.
为揭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对短裸甲藻(Gymnodinium breve)的抑制机制,采用荧光探针法和比色法研究了DBP对短裸甲藻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羟自由基.OH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以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的影响,同时观察了电子传递链抑制剂对DBP诱导ROS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DBP诱导了短裸甲藻ROS的积累.随浓度的增大,DBP促进了.OH、H2O2的积累,如3 mg.L-1的DBP处理组,培养至48 h时.OH出现一个极大峰值33U.mL-1,约为对照组的2.4倍;H2 O2含量培养至72 h出现最大值,约为250 nmol.(107 cells)-1,约为对照组的5倍;但是DBP对O.2-产生速率的影响并没有显示出规律性.电子传递链选择性抑制实验表明DBP可能影响了藻细胞线粒体和细胞膜2个位点上电子传递,使.OH、H2O2含量和O.2-产生速率受到了不同的影响,最终诱导了短裸甲藻总ROS的积累.可见,DBP导致ROS的过量积累是其抑制藻细胞生长的主要机制.本研究结果对揭示化感物质抑制藻类的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5.
春季东海赤潮高发区尿素的断面分布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1年3月31日至5月27日对东海赤潮高发区ZA断面的6次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断面赤潮暴发前后尿素的断面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3月31日至4月20日硅藻赤潮暴发期间,尿素的浓度范围为0.06~3.27μmol/L,陆源输入为硅藻赤潮期间影响尿素浓度的主要因素;4月28日至5月27日甲藻赤潮暴发期间,尿素的浓度范围为0.12~3.46μmol/L,浮游植物的吸收利用是影响甲藻赤潮期间尿素浓度的主导因素。调查期间,该断面尿素浓度高值区整体呈现由近岸向远岸,再向近岸转移的分布趋势。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断面尿素浓度整体呈现降低的趋势。根据甲藻赤潮暴发期间,ZA断面尿素浓度低于硅藻赤潮暴发期间,且低值区与叶绿素浓度高值区相对应这一尿素浓度分布特征和浓度水平,推测甲藻对尿素的有效吸收利用是维持东海赤潮高发区甲藻赤潮暴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6.
使用Map Objects组件和Ⅶ语言,对露天矿区排土场土地复垦的成本构成及计算进行了系统设计,系统包括排土场土地复垦成本计算和排土场空间地理信息管理两大功能。以安太堡露天煤矿为例,建立了成本计算系统,为露天矿区排土场土地复垦的成本计算提供了重要手段,提高了排土场空间信息管理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37.
为探索矿山水系统中因采矿活动引起的重金属污染特征和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群落对不同污染水平生境的响应,以中国安徽铜陵狮子山矿区水系统(采矿区废水、堆矿区渗流水、选矿区废水、矿山渗透水和生活池塘水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水体的理化性质及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并利用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技术对不同类型废水中微生物群落组成丰度及结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矿山废水污染特征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水体pH在采矿区(MW1、 MW2)、堆矿区(HW)和选矿区(DW)呈强酸性,矿山水体污染主要来自于采矿活动.不同功能类型废水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其中重金属污染最重的DW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度均比其他4个区域弱.高通量测序得到门水平上15门细菌和3门古菌,其中优势细菌群为Proteobacteria、 Bacteroidetes、 Nitrospirae和OD1,优势古菌为Euryarchaeota.PCoA分析表明相似的水体类型的样本聚类相似.相关性热图和典型相关分析(CCA)得到该区域矿山废水中的微生物群落主要受到了pH、电导率(EC)、 SO4...  相似文献   
38.
在内径32mm的鼓泡流化床焚烧炉中,以含三氯乙醛有机废水为研究对象,在700-900℃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了含氯有机废水的焚烧及脱氯试验。研究了有机氯转化为HCI的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发现随温度的升高,CI-HCI的转化率增加,900℃时CI-HCI的转化率达到98.5%,进行了高温下加CaO脱除HCI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升高,HCI脱率下降;在相同温度下,随着Ca/CI比的增中,HCI脱除率增加。通过对生成产物进行X射线能谱分析(EDAX)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的结果,解释了高温下CaO脱除HCI的效果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39.
研究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滩涂土池半集约化养殖池塘浮游微藻优势种的变动规律,并结合养殖环境质量进行了分析.共检出微藻优势种16种,养殖前期优势种有蛋白核小球藻(ChloreUa pyrenoidosa)、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微小多甲藻(Peridini...  相似文献   
40.
川西高原植被系统受地形因子影响在垂直方向上空间特征差异明显。以MODIS EVI遥感数据作为植被动态监测指数,结合高程数据分析2000~2015年川西高原植被EVI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然后根据川西高原内部及附近39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开展川西高原植被EVI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川西高原近16年生长季植被EVI以0.8%/10 a的速率波动增加,沿海拔梯度具有先升高后降低的特点,垂直分布特征差异显著;(2)川西高原植被EVI变化趋势整体处于稳定状态,改善面积多于退化面积。在1 000 m的低海拔区域,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植被退化严重;中等海拔范围内水热条件充足,利于植被生长,植被逐渐得到改善,局部地区有轻微退化现象;在4 000 m的高海拔地带,植被EVI波动幅度较低并趋于稳定;(3)不同高程区间内植被EVI变化受气候影响不同,川西高原高海拔地区植被生长主要受气温控制,而中等海拔地区受降水影响较大。(4)在0.05显著性水平下,川西高原植被EVI变化受非气候因子驱动的面积分布较广,约84.22%;受气候因子驱动的面积占比为15.78%,气温对植被生长和分布的驱动作用强于降水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