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4篇
安全科学   10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78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甲醛致核酸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和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HPLC-EC)研究了典型环境污染物甲醛对DNA分子的损伤效应.结果表明:甲醛不仅可诱导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发生链断裂,还可引起DNA-DNA,DNA-蛋白质交联;甲醛与小牛胸腺DNA的体外作用较弱,但在铁离子介导下对DNA的氧化能力增强,可产生一定量的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加合物:动物实验表明甲醛诱导大鼠肺组织DNA氧化损伤生成8-OHdG,提示甲醛较强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62.
杜仲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四川西部和北部兵陵,低山地区的仲人工林分生物量生产力进行了测定和研究。按“平均标准木法”和“样方收获法”分别调查了乔木层、草本地被物层和枯枝落叶层的生物量。根据调查数据,用“相对生长法则”建立了乔木层单株木各器官干重的回归方程,方程的精度在93.6%以上,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3.
巢清尘 《灾害学》2000,15(3):79-84
在概述我国交通运输的构成以及这年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气候异常类型对不同交通运输系统在不同阶段的影响,提出了交通运输防御气候异常的战略性对策和在不同气候异常情况下防御气候灾害的战术性对策。  相似文献   
64.
以感光行业废水、电镀工业废水为实验对象,优化了逆王水电热板消解银的回流时间和逆王水用量,建立了逆王水消解水质银的电热板消解方法。并对地下水、生活污水、电镀工业废水、感光行业废水开展加标回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逆王水消解,当消解液温度控制在80~95℃,回流时间为2 h,逆王水用量为3 mL HNO3+1 mL HCl时,消解电镀工业废水、感光行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地下水中银的加标回收率为85.0%~115%,相对标准偏差为2.9%~6.4%。将该方法与《水质银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 11907—1989)前处理方法开展比对,2种方法消解结果无显著差异。表明逆王水电热板消解方法可以用于水和废水中银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的前处理。  相似文献   
65.
采用上海市车辆数据和机动车年检站实地调查方式获取车辆技术及分布,用GPS设备采集机动车行驶工况,通过交通流量录像的现场计数的方法获得道路车流分布。调查结果显示,在用汽车排放水平85%以上都达到或超过国Ⅱ标准;在低速、怠速工况区间内,社会车辆的比功率比例最低;道路轻型客车(含出租车)日平均车流量占总车流量的80%以上。机动车活动水平的详细调查将有助于上海实际道路机动车排放清单的精确计算,并获取主要的排放源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6.
2011年4月通过GC-MS检测和210Pb测年对灌河口海域沉积物(GHES)中的PAHs进行了分析,柱状沉积物中21种PAHs总浓度为21.0~209.0 ng/g,均值为88.1 ng/g,7种致癌PAHs浓度为7.0~90.0 ng/g,其中致癌剂苯并[a]芘浓度为ND~2.0 ng/g。PAHs浓度与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呈低度正相关,与p H无明显相关性。源解析表明,近50年来GHES中的PAHs大部分来自煤和生物质燃烧。近50年来,总PAHs和16种优控PAHs浓度在波动中升高;近年来苊、苊烯、苯并[b]荧蒽、荧蒽、茚并[1,2,3-cd]芘的浓度增高,需查明来源。生态风险评价表明,GHES中以芴为主的负面生物毒性效应会偶尔发生。芴、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的浓度介于临界与偶然效应浓度值之间,应尽量减少对该海域沉积物的搅动,防止污染物再悬浮导致水体的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67.
金属离子介导活性氧引起DNA氧化损伤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 电化学检测技术 ,以及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研究了 11种不同价态金属离子体外诱导核酸 (DNA)氧化损伤产生 8 羟基脱氧鸟苷和DNA链断裂的化学机制 .结果表明 ,能够氧化为高价态的金属离子如Fe2 + 、Cu2 + 、Cr3 + 等能够介导活性氧造成DNA的氧化损伤 ,介导能力呈现Fe2 + Cu2 + >Cr3 + 的顺序 .另外一些金属离子 ,如V3 + 、Ni2 + 、Cd2 + 、Zn2 + 、Co2 + 、Fe3 + 等 ,不能介导核酸氧化损伤形成 8 OH dG加合物及引发DNA断裂 ,但可能诱导核酸链交联的发生 .不同金属离子介导活性氧氧化DNA能力的差异是由其催化Fenton反应及与DNA结合能力的不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68.
以黑河流域上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山区自然产水区的产汇流机理的研究,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集成环境的开发思想,利用MMS(modular modeling system)模型库中与降水径流相关的模块,通过综合各种产流(包括超渗、蓄满产流)机理、并且根据寒区产汇流的特点对USGS开发的流域PRMS(precipitation-runoff models)模型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土壤水运动中降雨入渗补给的多层土壤滞后效应模块以及积雪融雪和冻土面积识别模型,建立了适合于寒区流域的分布式PRMS模型。利用该模型对黑河上游出山径流过程进行了模拟与预报,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利用MMS建立的黑河上游改进的PRMS模型不仅完全可以模拟和预测黑河上游的产汇流过程,在考虑了冻土的情况下,预测年出山径流量误差小于2.7%;而且模型可以对黑河上游径流组成成分进行分析计算,对黑河上游产汇流机理做进一步阐明。利用改进的PRMS模型,预测分析了黑河上游未来气候和土地覆盖变化情景下流域出山径流变化的趋势,为黑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9.
晁元卿  黄艺  费颖恒  杨青 《环境科学》2008,29(3):788-794
在纯培养条件下,研究了外生菌根真菌红绒盖牛肝菌(Xerocomus chrysenteron)对不同浓度DDT的生长效应、耐受性和氧化酶活性,测定了在DDT浓度为80.0 mg·L-1液体培养条件下菌种生物量积累和漆酶活性随培养时间的变化. 结果表明,不同浓度DDT处理并不会改变被试菌种的生长模式,所有处理组均为典型的Logistic增长;Xerocomus chrysenteron对DDT胁迫有很好的耐受性,其半抑制浓度可达139.75 mg·L-1;在80.0 mg·L-1液体培养条件下,Xerocomus chrysenteron生长正常,且36 d后培养液中DDT残留率仅为初始添加量的3.5%;在高浓度DDT胁迫下,被试菌种的漆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增强,但液体培养条件下漆酶从第16 d开始出现,36 d后培养液中漆酶活性和比活力分别达到107.24 U·L-1和61.77 U·g-1.外生菌根真菌Xerocomus chrysenteron通过不同方式来响应DDT胁迫,显示出生物降解甚至矿化DDT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70.
Abstract: Assessing species survival status i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conservation programs. We devised a new statistical method for estimating the probability of species persistence from the temporal sequence of collection dates of museum specimens. To complement this approach, we developed quantitative stopping rules for terminating the search for missing or allegedly extinct species. These stopping rules are based on survey data for counts of co‐occurring species that are encountered in the search for a target species. We illustrate both these methods with a case study of the Ivory‐billed Woodpecker (Campephilus principalis), long assumed to have become extinct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50s, but reportedly rediscovered in 2004. We analyzed the temporal pattern of the collection dates of 239 geo‐referenced museum specimens collected throughout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from 1853 to 1932 and estimated the probability of persistence in 2011 as <6.4 × 10?5, with a probable extinction date no later than 1980. From an analysis of avian census data (counts of individuals) at 4 sites where searches for the woodpecker were conducted since 2004, we estimated that at most 1–3 undetected species may remain in 3 sites (one each in Louisiana, Mississippi, Florida). At a fourth site on the Congaree River (South Carolina), no singletons (species represented by one observation) remained after 15,500 counts of individual birds, indicating that the number of species already recorded (56) is unlikely to increase with additional survey effort. Collectively,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ere is virtually no chance the Ivory‐billed Woodpecker is currently extant within its historical range in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The results also suggest conservation resources devoted to its rediscovery and recovery could be better allocated to other species. The methods we describe for estimating species extinction dates and the probability of persistence are generally applicable to other species for which sufficient museum collections and field census results are availa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